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2000多年前,古代東西方思想中,有一種思維模式直到今天還存在

2022-02-10由 小播講哲學 發表于 農業

本質論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

今天我們分享一個很有趣的話題:這個世界是有目的嗎?

2000多年前,古代東西方思想中,有一種思維模式直到今天還存在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問你:為什麼吃飯,當然是為了填飽肚子;為什麼冷了會穿衣服,當然是為了保暖;你為什麼工作,當然是為了掙錢養家,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等等。

其實,你有沒有發現,在這種思維裡面,我們每做一個事情都有某種目的。這種思維不僅僅在人類社會,甚至在植物和動物身上,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小狗吃東西也是為了填飽肚子;植物為什麼會長出果實,因為是為了傳播種子等等。

總之,我們常說“事出有因”,我們認為一切事情背後,都有一個原因或者目的、動機。這是思維我們稱之為:“目的論思維”。

2000多年前,古代東西方思想中,有一種思維模式直到今天還存在

與”目的論思維“緊密關聯的就是“本質論思維”,我們常常認為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個本質的屬性。我們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這種思維其實在古希臘柏拉圖就開始了,柏拉圖將世界分為“現象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其實就是本質的世界,現象的世界只是本質世界的一種投影。

在人類的的現實世界,這種目的論和本質論,其實很好理解,符合我們的直觀和體驗。但是這套理論,如果推廣到所有事物,甚至包括宇宙萬物,就有問題了。而亞里士多德就是這麼做的,而且他的思想還影響了西方世界接近2000年。

2000多年前,古代東西方思想中,有一種思維模式直到今天還存在

在《世界觀》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在公元前3世紀到16世紀,這接近2000年的時間裡,西方世界的世界觀一直被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著,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呢?就是一套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基本觀點。這些觀點當然不是散亂分佈的,而是一套有邏輯,可證明,而且還符合我們直觀感受和體驗的一套世界觀。這套世界觀的核心是“地球中心論”。

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等所有其他行星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旋轉週期大約24個小時,地球是由“水土火氣”四種元素構成,在月亮之上的星體,它們是由“以太”這種元素構成的等等。

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思想顯然很荒謬,但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16世紀,牛頓之前,這套理論學說被西方人奉為經典,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思想框架,就像我們今天的科學知識一樣不可置疑。

而這套思想體系背後,就有兩個底層的思維模式:目的論、本質論。

而這套理論其實是從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轉移到了自然萬物。但自然萬物並非人類社會,並不是都具有目的的。

2000多年前,古代東西方思想中,有一種思維模式直到今天還存在

比如要問你:我拋一塊石頭,石頭下落了。這塊石頭為什麼下落?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是因為重力的原因,因為地球有引力,牛頓的力學體系就可以論證和解釋,我們現在都習以為常了。

而在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裡面,石頭會下落,是因為石頭是由“土”這種元素構成的,而土這種元素,由天然的向宇宙中心(也就是當時認為的地球)運動變化的趨勢,因此,我們向上拋石頭,石頭會自然下落。也就是說,石頭下落,其實是有自身目的的。你仔細思考裡面的邏輯,是不是發現,亞里士多德把石頭等自然萬物都“擬人化”了,認為每一個事物都像人一樣,有天然目的,也有自己的本質屬性。

在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裡面,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球上的所有物質由四種元素構成“水、火、土、氣”,而水和土有天然向宇宙中心運動變化的趨勢,所以,我們向天空潑一盆水,或者拋一塊石頭,都會自然下落。而氣和火則正好相反,它們有天然的向宇宙邊緣運動變化的趨勢,所以,氣會往上飄走,火苗也會往上燃燒。

你看,在這套世界觀裡面,其實是有一套內在的解釋體系的,是有論證過程的,而在這個論證過程的背後,是一套“目的論”和“本質論”。

2000多年前,古代東西方思想中,有一種思維模式直到今天還存在

總之,在這套思維模式下,我們總覺得這個世界存在某種根本的、本質的目的。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說”,也就是:動力因、形式因、質料因、目的因。他相信每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有這四個“原因”,為什麼而運動變化、由什麼質料構成的、是什麼形式結構、目的是什麼。其中目的因是終極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

在亞里士多德世界觀中,自然科學家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解不同種類的物體都有什麼目的和本質屬性。舉個例子,生物學家會希望理解不同動物物種的本質屬性,比如亞里士多德利用的方法論或者說思維模式就是他提出的:“四因說”。你需要理解某個物體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這種物質是如何組織的、為什麼這種物質會以這種方式組織在一起、這個物體的天然目標或功能是什麼,等等。理解了這些問題,你就會明白這個物體有什麼目的和本質屬性。

簡言之,宇宙被認為是一個目的論的、本質論的宇宙

這套世界觀來解釋人類社會的行為活動,是非常合理的,也非常符合我們的直覺和認知的。而亞里士多德的這套世界觀的問題在於,他從人類社會推廣到了所有的事物,包括宇宙萬物的無機物世界,這就不對了。

2000多年前,古代東西方思想中,有一種思維模式直到今天還存在

其實這種思維並不少見,在很多思想體系裡面都有這樣的思維模式,比如在我國儒家思想中的“天命”就是認為,在人的世界之上,有一個更加本質、更崇高的一套規則,這套規則就是“天命”。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傳統的思維中,甚至人的命運,都有一個規定的規則,人生命運,世間一切的事情,背後都有套固有的規律和本質,這種思維,跟西方思想家說的:在現象的世界本後,有一個更本質的世界,其實是類似的。

另外,在我們道家思想中,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其實在道家思想中的“道”,也就是現象世界背後的一套更加本質的規律和法則。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有一套法則,那就是“道”,這個“道”才是更加本質的自然規律。其實這種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目的論”和“本質論”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