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注意了,小麥、水稻病蟲害,最好別再用這些農藥了!

2022-01-31由 農業技術 發表于 農業

水平抗性什麼意思

全國農技中心組織江蘇、安徽、江西、山東等19個省(區、市)60個抗藥性監測點,分別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病蟲草害抗藥性進行了監測。測定田間常用藥劑21種。結果表明,稻飛蝨、二化螟、小麥赤黴病、稻(麥)田雜草對一些田間常用防治藥劑抗藥性水平顯著上升,亟需最佳化防治策略,加強科學用藥。

褐飛蝨:暫停用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

稻褐飛蝨對新菸鹼類藥劑吡蟲啉、噻蟲嗪處於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000倍),對呋蟲胺處於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對烯啶蟲胺處於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對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藥劑噻嗪酮處於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000倍);對有機磷類藥劑毒死蜱處於中等水平抗性。

根據目前監測結果,在褐飛蝨防治過程中,遷出區和遷入區之間,同一地區的上下代之間,應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無互動抗性的殺蟲劑,避免連續、單一用藥。鑑於目前褐飛蝨對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已達高水平抗性,建議各稻區暫停使用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防治褐飛蝨;嚴格限制吡蚜酮、毒死蜱防治褐飛蝨的使用次數,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輪換使用烯啶蟲胺、呋蟲胺、氟啶蟲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藥劑,延緩褐飛蝨抗藥性的快速發展。白背飛蝨對噻嗪酮、毒死蜱處於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鑑於白背飛蝨和褐飛蝨通常混合發生,且褐飛蝨目前已對噻嗪酮產生高水平抗性,建議各稻區暫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飛蝨,延緩其抗性發展。

稻田稗草:嚴格限制五氟磺草胺使用次數

稻田雜草對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苄嘧磺隆、丁草胺等除草劑已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在長江流域部分雙季稻區稗草對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雙草醚等常用除草劑產生了高水平抗性,使用劑量已超出最初登記劑量的 1 倍以上,田間防效仍然很差。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磺醯脲類除草劑在我國使用已超過 20年,在雙季稻區一年施用 2~3 次,導致鴨舌草、莎草、牛毛氈等闊葉雜草和莎草抗藥性明顯上升,田間防效逐年下降。

鑑於雙季稻區大部分稗草種群對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處於高水平抗性

,建議嚴格限制其使用次數,輪換使用氰氟草酯等

其它

不同作用機理的除草劑,延緩抗藥性繼續發展。

小麥赤黴病:慎用多菌靈

小麥赤黴病是我國小麥產區常發性重大病害,不僅直接造成產量損失,而且發病後產生的真菌毒素(DON)汙染麥粒,導致小麥質量下降。小麥赤黴病菌對多菌靈抗性主要發生在江蘇、安徽兩省,江蘇省抗性頻率為58。8%,安徽省抗性頻率為37。7%,其抗藥性發生程度均達到用常規法即可檢測到的危險水平。河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6省都已檢測到對戊唑醇產生抗性的赤黴病菌,抗性頻率1。2%~6。1%,其中山東省抗性頻率最高。

根據監測結果,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區域性等赤黴病菌已對多菌靈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必須慎用多菌靈及其復配製劑,輪換使用氰烯菌酯、咪鮮胺等藥劑及其復配製劑,以延緩抗藥性發展、提高防治效果、減輕真菌毒素汙染。

注意了,小麥、水稻病蟲害,最好別再用這些農藥了!

麥田雜草:建議構建抗性監測體統

麥田雜草日本看麥娘和菵草在江蘇、安徽發生頻率較高,經抗藥性檢測,86。4%日本看麥娘種群對炔草酯產生抗性,其中68。2%種群產生高水平抗性;65。7%菵草種群對炔草酯產生抗性,其中51。4%產生高水平抗性。建議構建麥田雜草抗藥性監測系統,完善抗藥性風險評估體系,根據抗藥性檢測結果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除草劑,延緩麥田雜草抗藥性發展。

此外,麥田禾穀縊管蚜對藥劑的敏感度在不同地點間變異較大,江蘇、安徽、湖北部分麥區禾穀縊管蚜種群對吡蟲啉產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對啶蟲脒、氟啶蟲胺腈、氧化樂果、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劑處於敏感狀態。建議在麥蚜產生抗藥性地區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延緩麥蚜抗藥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