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劉世錦:“十四五”期間要著力發掘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

2022-01-24由 新華網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相配套是什麼意思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年,中國經濟實際上經歷了一場“壓力測試”,交上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實體經濟已經接近潛在增長水平,也就是逐步迴歸到了常規狀態。隨著經濟恢復到正常增長軌道,宏觀政策也要相應迴歸正常狀態,要把注意力更多轉向如何發掘與中國經濟中速增長相適應的結構性潛能。

“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區別是,還有相當大的結構性潛能驅動增長,而非主要依賴於宏觀刺激政策。”劉世錦表示,在過去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結構性潛能主要是基建、房地產、投資和出口,而目前這些潛能在逐步減退。他認為,“十四五”期間要著力發掘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並提出了以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的結構性潛能大格局。

“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透過更高的集聚效應,為下一步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開啟空間。今後5年到10年,中國經濟70%到80%的新增長動能將處在這個範圍內。

“3”指實體經濟方面,補上我國經濟迴圈過程中的新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主要是基礎產業領域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著行政性壟斷、競爭不足,補這個短板將有利於全社會降成本;二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今後10年到15年時間,中等收入群體應力爭實現倍增,由4億人增加到8億至9億人,這將有利於擴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同時擴大人力資本;三是基礎研發能力不強,這是內迴圈中的“卡脖子”環節,補上這個短板才能有效應對外部“卡脖子”問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打牢基礎。

“2”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這是全球性、中國具備一定優勢的新增長潛能。

劉世錦表示,下一步應當透過更大力度、更具實效的改革開放,使這些結構性潛能“變現”。相關重要改革,比如: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創造條件允許宅基地使用權向集體組織外部流轉;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訊、金融等基礎產業領域等,在放寬准入、促進競爭上,要有一些實質性、標誌性的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