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歷史陰暗面:中國古代的馬爾薩斯主義

2022-01-09由 銀衝 發表于 農業

如何評價馬爾薩斯人口理論

許多人都知道,馬爾薩斯主義是全球人口控制政策的理論來源,馬爾薩斯是基於19世紀前的西歐,特別是英國人口發展狀況作出的分析。

歷史陰暗面:中國古代的馬爾薩斯主義

除了人口控制學之外,他還提出了一種觀點,

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民族,沒有能力像歐洲一樣有意識地、理性地進行控制生育行為(預防性抑制,preventive checks),從而無可避免的導致戰爭饑荒和災難。

這裡稍微介紹一些有關馬爾薩斯學說的知識:

托馬斯 · 馬爾薩斯(1766-1834)是一位英國牧師,他對地球維持不斷增長的人口的能力做出了可怕的預測。根據馬爾薩斯理論,三個因素將控制人口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戰爭、饑荒和疾病。這三個因素稱之為“現實性抑制”(positive checks),因為它們增加了死亡率,從而控制了人口。另一方面的措施稱之為“預防性抑制”(preventive checks),“預防性抑制”也可以控制人口,但要降低生育率。 預防性抑制包括計劃生育和獨身主義。

歷史陰暗面:中國古代的馬爾薩斯主義

在當時,馬爾薩斯認為人們在一年中只能生產這麼多的糧食,而人口卻在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他認為,最終人們會吃光食物,開始捱餓。他們會為了日益稀缺的資源而發動戰爭,並將人口減少到可控制的水平,然後這個迴圈就會重新開始。

馬爾薩斯將東方和西方(西歐)的人口控制手段進行對比,認為中國人沒有能力做到透過理性限制生育(比如晚婚和獨身),以制止這種惡性迴圈。

這種觀點背後所隱藏的是一種預設的人種學判斷,即“亞洲人種”天生就缺乏理性,沒有能力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渡。

可笑的是,在1798年,馬爾薩斯提出“亞洲人種”理性不足之後的兩百年裡,這一觀點從未得到反駁和質疑,反而被引進國內,就連許多中國學者也把自己的國家描繪為被貧窮和饑荒包圍的土地。

在眾多的民間敘事裡面,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強化。臣服於馬爾薩斯主義的人口學專家,甚至都來不及去反駁,便一口氣接受了其糟粕。

中國古代人口絕不是盲目受本能支配而無節制的繁衍,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再透過大自然的無情殺戮和戰爭,使人口過剩得到抑制。

反駁馬爾薩斯有關亞洲(尤其是中國)缺乏“預防性抑制”的重要證據是,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其自己的“預防性抑制”潛規則,即棄嬰和溺嬰。

這聽起來很殘酷,但歷史確實就是這樣子。棄嬰和溺嬰在中國是一個事實。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溺殺女嬰的現象,據《韓非子》記載,“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宋代尤為突出,蘇軾記載““嶽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殺之”。”到了清代,雖然法律嚴格禁止這種行為,但也擋不住這種社會風氣。

那些棄嬰溺嬰的大人,是如何看待這一行為的呢?在古代,中國的農民顯然不把這種行為視為殺戮,因為在他們看來,人的生命是從出生後第6個月才開始的。科學尚未普及之前,人們只能透過這種殘酷的方式來應對惡劣的生存環境。

有證據表明,隨著國家變得更加富裕,孩子的生存機率提高,夫妻傾向於選擇小家庭。另外,在不富裕的時代,面對高嬰兒死亡率,父母傾向於多生孩子、擁有大家庭,保障最低孩童數量,以提高整體的存活率。

因此,從歷史事實來看,認為中國人僅受本能支配,而缺乏歐洲人有理性、有節制的人口控制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馬爾薩斯主義在21世紀市場經濟極為發達的今天,已經完敗了。然而,有跡象表明,人口控制論的陰魂正在復甦。

在今天,新馬爾薩斯主義(Neo-malthusiism)崛起了,其定義是,擔心龐大的人口規模可能導致人道主義和生態災難,因此與所謂的人口過剩作鬥爭是一個緊迫問題,這種擔心在現實世界中產生了一系列混亂的後果。這種信念的普及往往導致人們對強制性政策的支援。

歷史陰暗面:中國古代的馬爾薩斯主義

2019年11月,超過11000名科學家簽署了一份報告,呼籲減少世界人口以應對氣候變化。這份報告在社交媒體上瘋傳。

今天,我們不用再擔心人口數量最終擠爆地球。經濟進步、醫學不斷突破,法律的完善……馬爾薩斯身處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卻未能看到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的新希望,實屬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