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為何如此之“雄”,你知道嗎?

2022-01-05由 史道蹣跚 發表于 農業

雄要是哪裡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它位於千里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最狹窄之處,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亦有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關城佈局合理,建築得法,適合戰爭防禦的需要。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簷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迴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還建有遊擊將軍府、官井、戲臺……如此荒涼之地,建起了如此雄偉的建築,真令人驚歎!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為何如此之“雄”,你知道嗎?

那麼,又是誰於何年何月主持修建了嘉峪關呢?某年某月某人?在這不毛之地修建要塞城樓哪有那麼簡單!事實上嘉峪關先後四次歷時168年,才最終形成了如此完備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修建的先後次序,正如史書《秦邊紀略》記載:“初有水而後度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

初有水而後度置關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徵虜大將軍馮勝平定河西后,班師回朝途徑此地。他見此地地形狹窄,又有討賴河天險可據,遂決定在此地建關築城,扼控咽喉。就這樣,馮勝主持修建了一座周長220丈、高2丈餘、寬厚丈餘的有關無樓的黃土夯築城。建成之後,關西是大草灘,黃草平沙、地域開闊。關東是絲綢之路重鎮酒泉,並且在緊靠關東的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泉水冬夏澄清、終年不竭,可供人馬飲用,並可灌溉良田。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為何如此之“雄”,你知道嗎?

有關而後建樓

——明弘治八年(1495年),李端澄在西北邊陲戍邊,時任肅州兵備道。他看到嘉峪關有關而無樓,認為這對我們的防守極其不利。於是,在上表朝廷徵得同意後,李端澄主持修築了嘉峪關關樓和羅城。建成後,效果又如何呢?據《敦煌雜鈔》記載:“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望之四達。”就這樣,嘉峪關關城建成100多年之後關樓才拔地而起。

又過了十一年,也就是正德元年(1506年),為了進一步加強嘉峪關的防禦能力,李端澄又按照之前所建關的樣式、規格修建了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築物。經過這次修建,嘉峪關的城樓雖然修好了,卻依然是孤城一座。在之後的十幾年裡,河西邊境的番兵尤其是滿速兒部多次圍困嘉峪關,或是乾脆繞過它去劫掠附近地區。那個“遊擊將軍芮寧率八百將士血染沙場”的悲壯故事就發生在這段時間……

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

——嘉靖十八年(1539年),兵部尚書翟鑾巡視河西防務,看到“孤苦伶仃”的嘉峪關,認為這裡必須加強防務,便上疏皇帝懇請加固嘉峪關,修繕邊牆。後嘉靖帝命李端澄再次主持修建嘉峪關。此次修建,不僅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還在關南關北修築兩翼長城和烽火臺等。兩翼長城是什麼概念?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懸崖之上的天下第一墩!至此,一座規模浩大、建築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巖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為何如此之“雄”,你知道嗎?

如此雄偉堅固的嘉峪關,又傾注了建築者們多少心血呢?

據說,當年修築這座城牆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製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再由工人們把草籽等雜物細細篩選掉。夯築牆身時,更在黃土中摻入麻絲、灰漿和糯米汁,以增強黏結能力。待修築工程結束後,還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則證明城牆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牆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

正因為有著如此嚴苛的要求,嘉峪關才能在戰火與時間的雙重洗禮下,一直巍峨屹立於茫茫戈壁上。

嘉峪關,自從建起就擔負起守護邊疆的重責。多少兒郎在那裡拋頭顱灑熱血,只為身後的家與國!如今,雄關依舊在,戰爭已遠離。留給我們的,是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是那些忠肝鐵膽的英魂們!我們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