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杜絕“消極完美主義”——追求美好的同時,不要被“不完美”束縛

2021-12-29由 華農笑笑生 發表于 農業

消極主義是什麼意思

當你在追求完美時,是否審視過自己內心的動機:

我所做出的努力是出於對於完美的渴求,還是出於對於不夠完美的焦慮?

我是在內心充滿愉悅與成就感的狀態下一步步邁向目標,還是被壓力、失敗預期、負面評價所左右、威脅而不得不前進?

我是能做到完美更好、做不到也可以,還是必須要做到、沒有後退的餘地?

對於神經症病友來說,大機率會選擇後者。

杜絕“消極完美主義”——追求美好的同時,不要被“不完美”束縛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上個世紀初提出:

追求優越是個體生命中的基本事實,人都有一種向上意志和權力意志,而自卑感是人的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

這種天生的內驅力將人格匯成一個總目標,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促使人類不斷改變自己、發展自己的內在動力就是追求完美。

不可否認的是,對完美的偏好與追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正是因為這種本能,我們才會不懈地追求卓越、努力奮進,從社會層面得以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從個人層面得以獲得美好的生活與優異的成績。

然而,現代心理學逐漸開始證明,

當前社會日益頻發的心理、精神障礙——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進食障礙、自殺傾向等等——與"完美主義"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更確切地說,

消極的"完美主義"幾乎可以肯定是誘發神經症的決定性因素。

與以追求完美、渴求卓越為特點的“積極完美主義”相比,

"消極完美主義"主要表現為對於"不完美"的焦慮與恐懼,

消極完美主義者通常會有擔心錯誤、猶豫不決、過分關注細節、自我關注、消極的自我評價與期望等性格特點。

換言之,

"消極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同時努力避免不完美;對自我、他人與世界抱有盡善盡美的幻想,同時十分難以忍受現實中的瑕疵與挫折。

具體來講,他們對自己所設定的理想目標懷有過分強烈的渴望,因此會時常處於謹小慎微的狀態,總是期待事物遵循其預想發展,絲毫不能出現差錯;總會恐懼風險與失誤,並會在沒有完成目標時誘發強烈的挫敗感。

杜絕“消極完美主義”——追求美好的同時,不要被“不完美”束縛

這為滋生神經症提供了核心的素質——不安、焦慮的情感基調。

森田正馬先生曾對森田療法中的“自然”做出如此闡釋——允許、尊重事物原本的面貌,無論是客觀外在,還是主觀情緒。因此,

"順其自然"的真諦就是"如其所是"。

然而"消極完美主義"的神經症病友總是追求"是其所是",即希望現實能如想象一般美好。

如果現實的發展與所預想存在差距,就會滋生強烈的失落、沮喪情緒與不安、焦慮感。

換言之,在神經症病友的眼中,事物的發展應當總是十全十美、兩全齊美的。

所謂十全十美,就是樣樣都好、完美無缺,不存在絲毫的缺陷與破損。

這一特徵在潔癖強迫症、過度控制強迫症、疑病症等焦慮障礙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們總是追求物體形狀、計劃、秩序、品德等方面的完美無瑕,任何一點不確定性與不圓滿都是不能被容忍的,都會激起強烈的修正、完善的慾望,進而導致強迫思維與行為。

所謂兩全其美,就是在兩難的抉擇中,總是渴望自己魚和熊掌能夠兼得,不願意捨棄任何益處與承擔任何風險。

通俗地來講,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講到的“選擇困難”。

這充分彰顯了消極完美主義者對刺激、興奮的過分貪求(不願意捨棄任何利益),以及對於不安的不耐受(不願意承擔風險)。

深陷二元對立的衝突,勢必會導致森田療法中所述的“神經症的思想矛盾”。

消極完美主義者總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對於障礙的排除與不完善的修補上,而並非對於目標本身的追逐上。

這種畸形的完美主義,會讓一個人在行動的過程中偏離最初的目標,違背自己的初衷與本心。

因為在這種情形下,驅使我們不斷努力、奮鬥的不再是對於美好的渴望與期待,而是於不完美、失敗、缺陷的恐懼與排斥,

這導致我們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對抗旁枝末節的"不完美",離真正的"完美"愈來愈遠。

杜絕“消極完美主義”——追求美好的同時,不要被“不完美”束縛

以社交恐懼患者為例,我們的初心只是為了在社交中獲得他人的尊重與喜愛,可以順利參與、正常進行社交活動,而不是“排除一切恐懼和緊張,必須做到侃侃而談,談笑自若,絲毫不能有臉紅與拘謹”。

前者是對於完美的追求,而後者是對於不完美的抗拒。

然而面對他人會感到侷促不安,這本來就是人類正常的情感,並不需要刻意壓抑和隱瞞,即這一絲"不完美"實際上是可以被忽視的。

越是刻意排斥社交中的呼吸急促、發抖、臉紅等症狀,它們就反而越會更不可阻擋地顯露。

社交恐懼患者若能把精力更多地放置在"真正的社交"之中,關注社交本身的真實面目——交談的內容、周圍的環境,而不是一味關注自己的窘態,

反而思想矛盾就會被破除,注意力會自然流動,也就得以從恐懼的情感中解脫。

這也就正如我在心理諮詢中常對疑病症的朋友所講的那樣——如果你疑病,

那你真正渴求的應當是健康的體魄,而並非'身體並不能出現任何諸如頭疼、頭暈、腹瀉等風吹草動的症狀'。

因為客觀規律就是任何人都會時不時有這些不適的反應。

煞費苦心、窮思竭慮地排除自己可能患上惡疾的微小可能,只會讓自己更加深陷焦慮,反而更不健康。

與其這樣,不如投身於生活之中,積極運動、規律作息、認真生活,這樣不僅主觀上焦慮會被祛除,客觀上也越來越接近健康的目標。

想要走出神經症的困境,重獲自由,首先要覺察清楚真實的自己究竟追求的是什麼。

我們一直以來所渴望的都是美好,那就應當全神貫注於如何實現美好,投身於具有建設性的行動,逐步實現目標,而並非執著於泯滅消除無關緊要的不確定、不完美,因為它本來就應存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