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亞當·斯密:分工理論正在遭遇逆襲嗎?

2021-12-23由 垚昕煬 發表于 農業

亞當斯密強調什麼分工

今天我們聊聊經濟學如何起步。如今,經濟學這個學科,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皇冠中最閃耀的明珠。但是,在經濟學創立之初,它的締造者,卻是一位來自蘇格蘭,個性羞澀、有點口吃的道德哲學教授,沒錯,相信你已經猜到了,他就是一輩子沒結婚的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分工理論正在遭遇逆襲嗎?

不可思議的蘇格蘭

相信你也知道,當時的經濟中心,明明是巴黎和英格蘭,但是為什麼,經濟學這樣現代的理論,會出現在蘇格蘭呢?這其實和啟蒙運動有關。提到啟蒙運動,你馬上會想到伏爾泰、盧梭這些人,其實啊,蘇格蘭同樣也是啟蒙運動重要發源地。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有人評價,此前的五十年是蘇格蘭,統治了世界的主流觀念。蘇格蘭在歐洲西北部邊緣,斯密的年代整體人口也不過150萬人,經濟也不發達。為什麼會成為那麼多重要思想的發源地呢?想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清,當時蘇格蘭歷史處境。

1707年,這時候,蘇格蘭還是一個獨立國家。不過,軍事和經濟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英格蘭。蘇格蘭想在海外殖民賭一把,結果還失敗,國家都快破產了。沒辦法啊,蘇格蘭只好和英格蘭合併。這背後有些不情不願。所以啊,三百年後的2014年,蘇格蘭人,甚至都還在利用公投,爭取獨立。

有意思的是,正是不那麼光彩的合併,反過來,造就了蘇格蘭傳奇。合併後幾十年,蘇格蘭就擺脫了貧窮、骯髒、宗教偏見等等一堆標籤。華麗變身了。從歐洲的下水溝,搖身一變,為北方的雅典。學術重要性,甚至與倫敦並駕齊驅。你說憑什麼呢?首先,還是背靠英格蘭的市場優勢。蘇格蘭的經濟人口,迎來大發展。更關鍵的是,看到與英格蘭的巨大差距,刺激了蘇格蘭精英的思考,誕生了一大批偉大人物。

蘇格蘭啟蒙運動第一位重要思想家,是哈奇森。他啊,就是斯密的老師。斯密和《人性論》的作者大衛。休謨,更是生死與共的老朋友。他們都是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除了哲學領域,其他領域也有很多大牛,比如建築師亞當兄弟,近代地質學之父詹姆斯·哈頓,改良蒸汽機的瓦特,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爾等等。

休謨就說,當我們在這個不幸的時代,失去我們的君王、我們的議會、我們的獨立政府甚至我們的王公貴族時。我們,竟然成為“歐洲最傑出的文學民族”,誕生了如此之多的天才人物。

有人就說,斯密的作品,主要目的是讓人從野蠻人變為蘇格蘭人。斯密自己也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蘇格蘭人——這裡的蘇格蘭人,指的就是在思想上不斷向上追求的文明人。

為什麼要看兩百年前的舊書?

啟蒙運動,往往與政治聯絡在一起。其實你忘了,啟蒙運動還包含經濟學。斯密在1776年出版《國富論》,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不過,你可能會問,生活在如此發達的今天,真的有必要看兩百多年前的舊書嗎?其實這些思想離你真沒那麼遠。相信你知道,中國經濟學近十年最重要的學術爭論,就是2014年,在復旦大學,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關於當下中國一些經濟問題的爭論。我也在現場,在這場爭論中,他們兩人儘管存在很多分歧,但都提到了亞當斯密,可見,在今天討論經濟學問題,還是繞不開亞當斯密。

在斯密的年代,其實類似爭論早就存在,當時,一個叫重商主義,主張國家主導發展商業,積累金銀,一個叫重農主義,主張政府無為而治,維護農業。

這些爭論的背景,在於時代的變遷。當時歐洲面臨劇烈轉變,掙扎著從傳統的基督教農業世界,走進現代商業世界,這就造成巨大沖突。一方面,大多數國家的人還生活在鄉村,另一方面,不少城市已經站在商業社會前沿,大航海帶來的財富刺激了通貨膨脹與經濟變遷,比如我們剛談到的蘇格蘭、英格蘭就站在工業革命曙光中。

當時的人夾在舊制度和新時代之間,有很多迷茫,這種迷茫程度,絲毫不亞於今天。這時候,探索國家變化和人的選擇,成為時代主題。

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

你知道,封建時代的合作,往往誕生於熟人社會之間。無論地主還是農民,街邊的小店與鄰居,彼此知根知底,但是這樣的合作規模也很小。現代市場的意義,就在於將合作規模儘量擴大,將合作的範圍,從熟人拓展到陌生人的世界,使得整個世界連結成一個整體市場,怎麼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在《國富論》中,斯密提出了他的洞察。

一提到《國富論》,你肯定馬上想起“看不見的手”,即使是經濟學外行,也知道這個比喻。但如果僅僅把它看成是斯密的一個文學化的洞察,那就錯了。這個比喻背後,其實是有嚴密邏輯作為基石。這塊基石具體是什麼呢?

分工。

分工聽起來可能很抽象,但作用卻非常巨大,如果沒有分工,最簡單的東西都可能製造不出來,我們可以看看斯密舉的經典釦針案例,(釦針你可以理解為,就是別針)這個案例,富豪蓋茨也引用過。

一根小小的扣針看起來不起眼,其實背後也有很多工序。抽鐵線、拉直、切截、削尖、打磨、安裝等等,一般來說,分為十八道工序。如何才能提高生產釦針的效率呢?當時有些工廠發現,最好的方法將這十八道工序,分給十八個工人,每個人專門做一道工序。分工之後,平均一天一個人做四千八百根釦針;但是如果不分工,一個人來做全部工序,熟練工人可能就是20根左右,不熟練的,說不定一根也造不出來。

到了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即使最簡單的產品,如果沒有分工,其實也無法想象。反過來說,即使再複雜的產品,透過分工,也可以變成比較簡單的步驟,比如晶片,看起來很複雜,但透過5000道工序的分工,同樣可以高效的製造。

那麼分工的優勢就很明顯了,分工會帶來三大效率提升。

首先工人技巧更加專業,這體現為人力資本的積累;

其次減少了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這體現為流程的進步;

第三就離不開機械發明,這體現為技術的進步。

所以只有分工,才能帶來繁榮。前些年共享經濟中,兼職司機之類現象大量出現,不少人覺得顛覆了分工,甚至叫逆分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兼職司機,其實在原有專業司機為主的種類中,增加了新的司機種類,進而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所謂逆分工現象,本質是創造了更多的分工。

亞當·斯密的偉大

為什麼分工越細密,經濟越發展?因為分工充分利用了人和人之間的合作關係。現代人生活水平很高,不是因為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相反,分工的奧秘恰恰在於人是自私的,在分工的基礎上,才能發展出交易。我想要得到我要的東西,必須用你所需的東西來交換

所以法國學者曼德維爾提出一個悖論,“私人惡德即公共利益”,這句話體現了在市場中,人們互相交易的動力,在當時看起來反常識,但是經過時間的檢驗,最後的結果卻是,基於人的自私建立的交換,反而最終有益於社會,這奠定了整個經濟學中,人的本性原則。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是自私的,而你也是自私的,我們的人性都遵從利己主義。而我的利己主義,或者說私心,必然受到你的利己主義的限制。所以,這就會迫使我在做事情的時候,必須照顧你的正當利益,由此也產生了社會利益。

這就是經濟思想一個重要知識點,就是為什麼市場機制可能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卻是人類歷史各個階段中,最合理的經濟制度,只要有交換的地方,就有市場,相比較於其他經濟執行制度,市場制度可能是其中最合理的一種。

斯密的偉大,就在於在一個關鍵時代掌握了關鍵問題。《國富論》是當時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僅有重農學派、重商學派的影子,更有蘇格蘭與法國等啟蒙運動家的貢獻。此後,經濟學家李嘉圖、馬爾薩斯與穆勒等人沿著斯密的道路,將古典經濟學不斷推進。

關於斯密的思想,非要記住一個核心,那可能就是一句話:分工產生效能,合作造就繁榮。今天很多經濟學假設都受到過挑戰,分工的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它經受住了考驗。有個笑話說,如果你教會一隻鸚鵡說“供給”和“需求”,那這隻鸚鵡就是經濟學專家了。但我想,如果你教會一隻鸚鵡說“分工是繁榮的基礎”,那這隻鸚鵡的水平確實超過一般人了。

關於亞當·斯密經濟學思想,就給你介紹到這裡。明天,我們要跳過幾十年的時間,進入李嘉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