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病蟲害科普丨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2021-12-21由 每天學點農知識 發表于 農業

晚季稻是什麼意思

病蟲害科普丨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分佈與危害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2001年在我國廣東省陽西縣首次發現的一種新病害。2001-2008年,該病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局部發生,為害不重。2009年,該病害突然暴發並流行至我國南方9個省(自治區),約33萬hm2稻田受害,部分田塊絕收;2010年,該病分佈區域擴大到13個省(自治區),超過120萬hm2稻田受害。此外,2009年和2010年越南分別有19省的4萬hm2和29省的6萬hm2稻田受害,同時,該病亦蔓延至日本。2011年年初,農業部成立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聯防聯控協作組和專家指導組,大力加強各發病稻區病害的防控力度,當年該病的發生面積被控制在25萬hm2,但2012年又回升至40萬hm2。該病主要侵染水稻,可使植株矮化,不能拔節、抽穗;或抽穗少,不實粒多,粒重輕,通常造成水稻減產20%左右,嚴重時田間高達50%以上植株發病甚至絕收。

症狀

病蟲害科普丨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染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症狀因不同染病時期而異。秧苗期染病的稻株嚴重矮縮,不及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節,重病株早枯死亡。分櫱初期染病的稻株明顯矮縮,約為正常株高的1/2,不抽穗或僅抽包頸穗。分蘗期和拔節期感病的稻株矮縮不明顯,能抽穗,但穗小、不實粒多、粒重輕。發病稻株葉色深綠,葉片短小僵直,上部葉的葉基部可見凹凸不平的皺褶。拔節期的病株地上數節節部有氣生鬚根及高節位分枝。圓稈後的病株莖稈表面可見大小為1~2mm的瘤狀突起(手摸有明顯的粗糙感),瘤突呈蠟點狀縱向排列,病瘤早期乳白色,後期褐黑色;產生病瘤的節位因感病時期不同而異,早期感病稻株的病瘤產生在下位節,感病時期越晩,病瘤產生的部位越髙;部分品種葉鞘及葉背也產生類似的小瘤突。感病植株根系不發達,鬚根少而短,嚴重時根系呈黃褐色。發病植株易受其他真菌或細菌病害侵染。

病蟲害科普丨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防治技術

根據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規律及近年防控實踐,長期防控該病應實施區域間、年度間、稻作間及病蟲間的聯防聯控。各地可因地制宜,以控制傳毒介體白背飛蝨為中心,採取“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後期”的治蟲防病策略。

1.聯防聯控

加強華南等地早春毒源擴繁區的病蟲防控,有利於減輕長江流域等北方稻區病害的發生程度。做好早季稻中後期病蟲防控,有利於減少本地及遷入地中、晚季稻的毒源侵入基數。

2.治蟲防病

重點抓好中、晚稻秧田及拔節期以前白背飛蝨的防治。選擇合適的育秧地點、適宜的播種時間或採用物理防護,避免或減少帶毒白背飛蝨侵入秧田。採用種衣劑或內吸性殺蟲劑處理種子。移栽前,秧田噴施內吸性殺蟲劑。移栽返青後,根據白背飛蝨的蟲情及其帶毒率進行施藥治蟲。

3.選用抗病蟲品種

針對該病的抗性品種尚在篩選和培育中,但生產上已有一些抗白背飛蝨品種,可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4.栽培防病

透過病害早期識別,棄用高帶毒率的秧苗。對於分櫱期矮縮病株率為3%~20%的田塊,應及時拔除病株,從健株上掰櫱補苗。對重病田及時翻耕改種,以減少損失。

病蟲害科普丨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植醫堂,一站式“網際網路+植物醫院”線上平臺。透過網際網路的技術優勢,融合農作物種植者、植保專家、農藥生產和經銷企業等植保領域全產業鏈的資源和需求,提供一站式的農作物健康線上診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