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78、如何正確識別和防治惡苗病?

2021-12-19由 北方水稻專家盧老師 發表于 農業

惡苗病發生後如何治理

水稻

惡苗病俗稱“公稻子”,從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危害期長,對產量影響較大。現就惡苗病的識別、發病規律和防治簡述如下:

1、惡苗病的症狀

水稻惡苗病是由赤黴菌寄生而引起的,主要

有種子發芽時直接浸染和插秧期植傷浸染兩種,

最常見的症狀是稻苗徒長,

但不成片,間隔出現

。經過研究得知,促進稻苗徒長的物質是赤黴菌分泌的赤黴素,赤黴菌就是在研究水稻惡病苗的過程中發現的。

(1)秧田期症狀。

主要是種子發芽時直接浸染。

病穀粒播後常不發芽或不能出土。苗期發病的病苗比健苗細高,莖稈圓,葉枕距大,葉片、葉鞘細長,病苗比健壯秧苗高出三分之一左右,葉色淡黃綠色,根系發育不良,根少,根短,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後不久死去。在枯死苗上有淡紅或白色黴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溼度大時,枯死病株表面長滿淡褐色或白色粉黴狀物,後期生黑色小點即病菌囊殼。

(2)本田期症狀。主要是

插秧時植傷浸染。發病時間長,一般從水稻分櫱期開始顯現,

發病後陸續枯死

症狀表現主要有三種:

①徒長型。病株表現葉鞘拉長,葉片狹窄,開張角度大,病苗比健壯秧苗高出三分之一左右,葉色淡黃綠色,分櫱少或不分櫱;拔節早,節部出現倒生根,葉鞘變褐,根系發黑;後期莖稈變軟,整株枯死,枯死病株上出現白色或粉白色黴層。

②普通型。病株高矮、形態與健株相當,葉色相近,除倒生根外看不出其他症狀。發病快的,出現倒生根後,病株很快枯死;發病慢的,發病持續時間一般達到20天,甚至時間更長才見葉片枯黃。

③早穗型。病株比健株早抽穗3——7天,穗小,穗頭較高,抽穗後很快變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絕大多數都是癟粒。收穫前,病株莖下部或葉鞘上散生或群生藍黑色小顆粒(子囊殼)。

2、發病規律

土溫30~35℃時易發病,發病原因和溫度有直接關係;傷口有利於病菌侵入;水稻品種間抗病性有一定差異;本田期增施氮肥刺激病害發展;施用未腐熟有機肥發病重;旱育苗比水育苗發病重;晚稻比早稻發病重;秈稻比粳稻發病重。以種子帶菌為主,其次是病稻草。

3、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種,避免種植感病品種。

(2)建立無病留種田,發病地塊和臨近地塊水稻均不適宜做種子。

(3)嚴把種子處理關。嚴格進行風篩、比重選(鹽水或黃泥水或硫銨水),清除病粒;浸種溫度要在10度以上,積溫要達到90度以上,浸好浸透;浸種液的濃度一定要達到標準,要按照浸種藥劑說明書嚴格操作;浸種時水面要高出種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每天翻動種子2~3次;催芽不宜過長,溫度不要過高。

(4)清除病殘體。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銷燬(深埋或焚燒),病稻草收穫後移出田間,作燃料或漚制堆肥。

(5)營養土、置床都要搞好消毒、調酸、施肥。

(6)藥劑滅菌。秧田期發病,要在插秧前噴藥殺滅病菌,防止植傷傳染。本田期發病,要在開花前噴藥殺滅病菌,防止花器侵染造成種子帶菌。

78、如何正確識別和防治惡苗病?

水稻惡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