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投了2億,空無一人!康養小鎮如何成功?

2021-10-25由 讀道特色小鎮 發表于 農業

康養專案如何融資

產品不夠,“吃喝”來湊

由於旅遊產品缺乏或特色不明顯,一些地方數量眾多、一哄而上的“

旅遊特色小鎮

”最終建成了“

小吃一條街

”。

在西部某地,《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看到,這一帶爭搭一部熱播影視劇“便車”,先後建起了5家風格類似的小鎮。儘管名稱各不相同,但

餐飲美食

都成為這幾個小鎮的“主打產品”。其中一個小鎮,主要的建築風格並非當地風格,反倒“復刻”了香港電影中的部分街頭場景。

開業前幾月紅紅火火,新鮮勁過後門可羅雀。各地以小吃、餐飲為主的特色小鎮,幾乎在重複相同的命運。近日,記者來到號稱總投資2億元的一個民俗小鎮,街道上空無一人,商鋪都已經關門落鎖。文化村的入口附近,堆放著茅草,幾隻羊在進出的主幹道旁悠閒地走來走去。

記者調查瞭解到,東部某市提出要打造25個旅遊特色小鎮。“旅遊小鎮過多,形成同質化,大家都忙著搞吃喝,特色小鎮就失去‘特色’了。”一位長期關注特色小鎮建設的專家說。

特色小鎮的核心特色不是旅遊而是基於產業形成的特色產品,且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品牌和口碑影響力。現在的特色小鎮打造過程中,要麼是千方百計的造景或增加旅遊服務設施,要麼就是改造成各種旅遊小鎮。其實旅遊應該只是對特色小鎮提升的一種表現手法,而不是所有的特色小鎮一點都需要旅遊的角度。

那些有產業基礎的小鎮,跟應該做好產業扶持,理順產業供需,增加產業活力,促進產業發展。可以適度的對城鎮風貌,產業佈局做政策性引導和扶持,但不能全部用旅遊的角度去看特色小鎮的建設。

產業不夠,“房地產”來湊

在一些地方,由於缺乏好的產業支撐,

房地產專案

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

絕對主

角。南方某地,打造了“

歐洲文化風情小鎮

”,總用地面積約1。2萬畝。《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看到,開盤的地產大都售罄,但小鎮上冷冷清清,商鋪大門緊鎖,幾乎看不到車輛和行人。

在中部某省,以康養、文化為主題的各類特色小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在一處被列為重點工程的建設專案現場,記者看到,規劃佔地4600餘畝,總投資約100億元。專案工程鳥瞰圖顯示,一棟棟地產大樓將在這裡拔地而起。

有的特色小鎮以“

別墅類

”住宅為賣點,大肆宣傳。中國社科院環境與城市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婁偉認為,建房蓋樓,投資上去了,滿足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要求。但如果沒有產業支撐,這樣的小城鎮最後有可能會演變成“空心鎮”。

特色小鎮要堅持“

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

”,促進從小鎮資源到

小鎮產業

,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小鎮經濟到小鎮發展,最終實現

產鎮一體、協調發展

,為中國特色小鎮提供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支撐。

但特色小鎮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

全產業體系

聚焦某個優勢產業

。前瞻產業研究院確保某一產業在小鎮中的獨特及主導地位,圍繞其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是啟用小鎮經濟,促進小鎮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

特色產業

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經歷科學選擇、合理規劃、核心培育,再到叢集輻射,最終提升到產業品牌的發展路徑。

產業培育

——發展壯大核心支撐,重在龍頭企業的招商和培育、產業鏈的打造;

產業選擇

——科學論證進行選擇,重在尊重現實基礎、尊重市場需求;

產業規劃

——把握產業發展戰略,重在空間佈局規劃、分階段發展目標;

產業叢集

——強化產業輻射帶動,重在圍繞特色產業“補鏈補強”;

產業品牌

——增強特色城鎮競爭力,重在產業文化和整體形象。

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發展首要做好

產業的選擇工作

,目前全國各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亂象普遍,很有可能產生惡性競爭。因此在產業選擇方面,各級政府應以客觀的眼光尊重本地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以敏銳的眼光和科學的思維把握產業發展前景;以超前的眼光突破傳統深化改革,加強創新驅動,促進特色產業領先發展。

在城市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理論的基礎上,綠維創景結合市場與科學機制,提出了以6大原則引導的多層指標選擇體系。

特色產業的六大選擇原則:

投了2億,空無一人!康養小鎮如何成功?

適應原則——要與小鎮發展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適應市場;

特色原則——特色要明顯,優勢要突出;

關聯原則——產業關聯度要大,經濟帶動性要強;

創新原則——創新能力要強,技術進步要快;

生態原則——要平衡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需求原則——產業的現實市場需求要大,未來需求潛力可觀。

根據以上六大原則,我們從產業本身發展層面及外部市場導向層面,給出了特色產業選擇的七大指標體系——產業發展基礎、產業關聯度、技術創新性、產業特色性、產業環境影響、市場需求、外部支撐。整體採用專家評分法與客觀資料賦分法,最終透過加權計算,選取得分最高的產業為特色產業。

形象不夠,“穿衣戴帽”來湊

一些地方,對特色小鎮建設不知如何入手,把特色小鎮建設等同於形象改造,將大量建設資金用於“穿衣戴帽”工程,被群眾稱為“形

象工程

”和“

花架子工程

”。

“穿衣戴帽”工程僅僅提升了臨街、沿路一面的房屋形象,但給不少百姓添了麻煩。《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多地看到,本是老百姓的商鋪門面房,門口卻被白色羅馬立柱阻擋;本是老百姓的自住房,屋外卻被“穿”上統一的仿古建築“服裝”,“戴”上了灰瓦“帽子”。如此一番,一些原本具有紅色基因和歷史文化的小鎮,遭到“開發式”破壞,當地老百姓頗有怨言。

“有的鄉鎮光顧著改造外面,實際是豆腐渣工程,既浪費錢又不實用。”一家商鋪店主鍾先生無奈地說。

特色小鎮的環境及形象是基於整個產業發展。所有的特色小鎮的旅遊形象一定是先是產業形象,再是居住形象,最後才是旅遊形象。所有的城鎮都有自己的各自形象定位,這不僅僅是城鎮運營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而從傳播學上來說,一個合適的健康良好的形象才更有利於營銷及傳播。

那麼特色小鎮的形象定位這個事情上,首先我們思考的應該是

產業的形象

,通俗話說,在傳播中說到這個地方,會聯絡到哪一種產業上來,哪一種人會聚集到這裡來。

其次特色小鎮的形象是

居住形象

,那就是城鎮所在地的當地百姓的居住出行的幸福指數,因為用一個詞“安居樂業”來定義特色小鎮的指數是最合適的。

最後,才是

特色小鎮的旅遊形象

,旅遊或者休憩方式的打造,可以為特色小鎮助力,但是很多的小鎮處於不方便旅遊者到達的地區,那麼就沒有資格成為特色小鎮麼?

所以,反過來說,別叫旅遊的一些概念毀壞了特色小鎮的發展和建設。

投了2億,空無一人!康養小鎮如何成功?

專案不夠,“農作物”來湊

部分地區,在特色小鎮建設中“

攤派

”指標。有的地方在條件並不充分的情況下,為了戴上特色小鎮的“

帽子

”,把在田農作物或成規模

傳統種植、養殖業

作為特色小鎮專案進行申報。

在中部某省一個香菇小鎮,《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看到,首期300多畝土地上棚架林立,活動板房、菌棒水池都已經建好。小鎮的總體規劃分為香菇產業基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以及生態建設區三部分。其中,香菇產業基地由當地一家食品有限公司承建。“掛羊頭賣狗肉。這哪裡是什麼特色小鎮?就是企業的一個大的香菇生產基地。”基地附近的群眾說。

有的地方,甚至將水稻種植區列為“特色小鎮”來湊數。記者調研發現,各地以農作物命名的小鎮眾多。葡萄小鎮、蘿蔔小鎮、胡椒小鎮、油茶小鎮……不少地方的群眾反映,這樣的小鎮只是為了完成指標任務的“湊數工程”。

特色小鎮的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但是必須

符合產業發展

,市場需要,能夠形成自身的存在的意義。

特色小鎮的內容可以有很多很多,可以有西紅柿小鎮,馬鈴薯小鎮,民宿小鎮;也可以有基金小鎮,航空小鎮,白酒小鎮;還可以有發呆小鎮,婚禮小鎮,記憶小鎮……不管什麼樣的小鎮,那只是小鎮的一個基礎內容。

從特色小鎮的建設及運營管理者的角度看,內容的選擇只是一個開始,只要符合所屬區域的產業發展,那麼內容都是正確的。

最核心的關鍵是如何叫內容能夠良性的發展,符合產業化發展思路。

如何叫內容的運營能夠造福當地的居住者,這才是在特色小鎮問題上對建設管理者的考驗。

數量不夠,“園區景區”來湊

為支援“特色小鎮”建設,有的地方給予每鎮500萬元至2000萬元扶持資金,500畝至1000畝城鄉增減掛鉤建設用地指標等優惠政策。為了享受到特色小鎮的建設用地指標、配套資金政策,一些不具備特色小鎮建設條件的地區,想方設法擠進小鎮建設專案規劃。西部某地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中,提出在一處溼地公園內打造佔地約300畝的特色小鎮。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看到,有的地方,把原有的產業叢集,貼上特色小鎮標籤。比如東部某縣規劃打造“智慧電網小鎮”“地板小鎮”“電梯小鎮”“燈具小鎮”“織造小鎮”“電機小鎮”“農機小鎮”“交通安全小鎮”等16個特色小鎮,幾乎全部是根據鄉鎮產業叢集發展重點來確定的,產業園“搖身一變”成為“特色小鎮”。

景色不夠,“挖湖造綠”來湊

建設特色小鎮,缺少風景怎麼辦?一些地方打起了

挖湖、造綠、擴建溼地

的主意。中部某省一個特色小鎮,《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看到,園區建設了湖泊、山水等人造景觀,一些配套景觀正在施工中,整個專案投資120億元、佔地5300畝。

在挖湖造綠等“造景觀”的衝動之下,一些原本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小鎮,文脈傳承被割斷。南方某鎮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是當地的突出特色。但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被定位為“花卉小鎮”。記者實地採訪未見花卉蹤跡,反倒看到一個地產專案正拔地而起。當地發改委一名工作人員透露,“發現當地的條件不太適合花卉種植,所以規劃調整了。”

活動不夠,“節慶會展”來湊

為了吸引人氣,一些特色小鎮在缺乏有效的活動載體的情況下,選擇了“

造節會

”,試圖透過舉辦節會招徠遊客。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來到南方某省一個荔枝風情小鎮,群眾說起特色小鎮建設,印象最深的是當地連續多年舉辦的荔枝節。當地釋出的訊息稱,要“把傳統的荔枝節變成嘉年華盛會”。荔枝種植戶告訴記者,“辦這樣娛樂化的節會作用不大,還不如實實在在舉辦一些產銷對接活動。”

從事荔枝種植10多年的種植戶劉女士介紹,2018年,荔枝大量上市,但是銷路沒有開啟,“荔枝根本賣不上價。”

有的特色小鎮,節慶活動並沒有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在西部某特色小鎮,記者看到“夏日狂歡節”的廣告隨處可見,主題是“打造音樂、美食嘉年華”,與小鎮所冠名的特色文化並沒有太大關係。

記者調研發現,

特色小鎮建設中,節慶活動逐漸成為許多地方的“標配”。

《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提出,“未經批准,黨政機關不得以公祭、歷史文化、特色物產、單位成立、行政區劃變更、工程奠基或者竣工等名義舉辦或者委託、指派其他單位舉辦各類節會、慶典活動,不得舉辦論壇、博覽會、展會活動”。基層群眾反映,這樣的節會活動,不僅容易導致浪費問題,也有違規之嫌。

資金不夠,“PPP專案”來湊

一些特色小鎮建設中,政府部門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

選擇了透過PPP模式籌措資金

,但前期對專案的規劃、收益測算並不明確,很容易帶來債務風險。

西部某省一個“功夫小鎮”核心區面積10。8平方公里,整體採取PPP合作模式建設,預計總投資320億元。

中部某地與相關公司攜手,透過PPP模式打造特色小鎮,多個小鎮規劃總投資超過20億元。一些地方在政府部門大力推動下,特色小鎮建設PPP模式發展迅速。東部沿海某省發改部門召開的2017年省級特色小鎮專案融資對接會,推出列入第一批建立名單的省級特色小鎮融資專案76個,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其中,推出PPP專案8個,總投資86。8億元。

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特色小鎮健康成長關鍵,

但《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發現,一些特色小鎮在社會資本以PPP模式介入後,後期能否提供較穩定的收益存在不確定因素,部分建設專案易“虎頭蛇尾”。

投了2億,空無一人!康養小鎮如何成功?

那麼,如火如荼的康養小鎮如何避免這八大假象?

如何才能實打實地持續運營?

康養小鎮

當然需要具備

養老、養生、養病、養心

等功能,為將產業做大、做精、做深,則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1.將康養產業(生產)與生活、生態結合起來

,對於養老功能,要高於養老院;對於養生功能要高於療養院;對於養病功能,要高於醫院。這是一種個性化、品質化、定製化服務產品和品牌。

2.融入文化和旅遊

,只不過,這種文化呈現出來的是一種休閒、康養、度假氛圍,乃至品味和品質,這種旅遊可能以一種旅居的形式來體現;這就需要增加文化修養、體育健養等休閒運動業態。

3.融入生態環境,乃至景區,有時還要融入鄉村、田園、森林、湖泊和海灘。

投了2億,空無一人!康養小鎮如何成功?

在“健康中國”正式成為中國發展核心理念的背景下,健康產業將在未來20年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同時,伴隨“特色小鎮”國家戰略的落地,中央政府於近一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從多個方面鼓勵地方開展“特色小鎮”建設。

目前,康養小鎮已經形成三大主流模式:

1.天然資源引領——健康養生小鎮

其特點是依託當地的資源稟賦,如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和文化等,打造以優勢資源為主題引領特色的健康養生小鎮。

此類小鎮的建設發展對業態的區別化定位、特色元素打造及長期運營能力均有特殊要求。

2.產業科技驅動——健康科技小鎮

其特點是當地具有較強的生命科學或大健康產業,以此為基礎和發展引擎,依託現有產業及人才基礎,打造具備科技價值含量特色的健康科技小鎮,而且多具有或毗鄰較為優質的大學和科研資源。

此類小鎮的打造對於吸引、聚集和協同產業及人才落地的能力有特殊要求。其核心業態將以生物科技、醫藥研發、創投孵化、教育科研和醫療服務為主。

3.醫療服務匯入——醫療健康小鎮

其特點是依託當地特定的自然環境與交通輻射能力,規劃、匯入和構建優質、綜合性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服務當地及所輻射、吸引的特定醫療服務受眾或老齡人群,打造以醫療健康服務為特色的醫療健康小鎮。

此類小鎮對吸引優質合作伙伴、構建較強的醫療品牌及長期高品質運營能力有著特殊的要求。其核心業態體現為醫療服務、康復護理和養老養生為主。康養老小鎮將是亮點。

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的佔比已達16%,預計2040年時的老齡比例將超30%。2050年,預計中國老齡人口將佔全球總數的近1/4。對比其他人群,老年人在醫療健康方面的需求更復雜。

在中國老年醫療健康市場供求嚴重失衡的背景下,綜合醫療、康復、護理、養老各類服務、能為老年群體提供連續性健康服務的健康小鎮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聚焦服務

老年群體

的“

健康養老小鎮

”將成為“醫療服務匯入型醫療健康小鎮”的主要和基礎模式。

投了2億,空無一人!康養小鎮如何成功?

康養小鎮要想成功,必須牢牢抓住五大要點:

1.明確目標服務人群

全面關注已老、初老和將老人群,兼顧其他年齡人群。

我們發現,無論是現有老齡人群,還是尚未步入老年的較年輕人群,均開始關注未來養老生活規劃,且入住養老社群的意願逐年升高。

在社會快速老齡化的背景下,健康養老小鎮要有能力吸引、承接和全面服務已老人群(70歲以上、受完善醫療服務能力吸引)、初老人群(60-70歲、嘗試及尋找合適養老生活居所)以及將老人群(60歲以下、正為未來養老生活制定計劃)。

2.以全過程醫療健康服務為核心服務

接續性的醫療健康服務能力(預防性、 診療性和診療後期)。

從身體特質、患病率和疾病特質出發,老年人對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不僅限於治療,還需要匹配治療後的康復、護理、日常療養以及臨終關懷服務。

因此,健康養老小鎮需具備提供接續性醫療服務的能力,進行保健、醫療、康復、護理和養老為一體的機構設定,提供“預防、治療、康復、養生”為一體的服務,涵蓋預防性、診療性和診療後期。

3.整合一體化的配套服務

依據消費需求熱點,提供圍繞“

身體、心理和社交健康

”的綜合服務。

在消費以及生活方式逐步升級的背景下,健康養老小鎮應以老人群體及小鎮居民的綜合身心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小鎮居民健康素養、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為目標,建設相應的配套服務業態。

可依據區域特色及需求重點,有目的地構建涵蓋營養、文化、體育和消費的綜合體驗,從而培育有活力、有文化、有生命力和有尊嚴的社群生活氛圍,使小鎮居民實現“身體、心理和社交健康”的綜合性健康狀態。

4.經濟可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以“

醫療健康服務產業

”為

核心產業

、以

配套設施經營

輔助產業

以醫療健康服務和養老產業為經營核心,以養老設施銷售作為財務的平衡和補充,嫁接專業的醫療健康(醫療、康復、護理和養老)和配套業態運營方,建立長期的醫療健康服務及養老運營能力,打造核心的醫療健康服務產業,實現小鎮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5.創造綜合社會價值

長期而言,可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及就業、稅收來源。

醫療服務將成為小鎮的產業基礎和支柱,並可提升小鎮所在區域的人群綜合健康水平與醫療服務水平,實現小鎮當地的產業升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在設施建設期為當地貢獻固定資產投資,在服務運營期帶動當地GDP、醫療專業人員就業與稅收發展。

另外,從中長期而言,小鎮還可刺激當地和輻射人群的消費以及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帶來大量輔助性新增就業崗位,並有助於提升地方土地的增值和收益。

版權宣告:圖文來源於中購聯商產智庫,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絡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