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幼兒教育理論基礎30理論大招16-20

2021-09-02由 中西部教師考試 發表于 農業

學習型別怎麼填

16

幼兒差異與教育

幼兒差異包含有認知差異、智力差異、性格差異。

1.幼兒的認知差異

認知過程是指兒童藉以獲得資訊、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該過程因個體之

間的不同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而存在個別差異。

2.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

組織資訊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兒童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衝動型與沉思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3.智力差異

智力的個體差異包括智力發展水平差異和智力型別差異。智力發展水平差異指個人與其同齡團體的穩定的平均數比較時所表現出來的差異。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納量表(簡稱S

—B量表)。智力測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智商,簡稱“IQ”。斯坦

—比納量表所採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力年齡和實際年齡的比值來反映智商:

IQ=(智力年齡/實際年齡)×100

其中的實際年齡指從出生到進行智力測驗時的年齡,簡稱CA。智力年齡是根據智力測驗計算出來的相對年齡。智商超過140的兒童稱為智力超常兒童,或者

“天才”,弱智兒童一般指智商低於70的兒童,又稱智力落後兒童。

比率智商的高低基本反映了一個人的聰明程度。但是,由於個體的智力年齡並非隨實

際年齡呈線性增長,而是到了一定年齡後出現停滯不前的趨勢,因此上述比率智商受到人們的質疑。1936年,美國的韋克斯勒編制了另外一套量表。該套量表仍採用智商的概念,

但這裡的智商是以同年齡組被試的總體平均數為標準確定的,稱為離差智商。離差智商的

計算公式為:IQ=100+15

×(個體測驗分數-同年齡組的平均分)÷同年齡組的標準差。

幼兒教育理論基礎30理論大招16-20

4.性格的型別差異

性格型別是指一個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徵的獨特結合,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性格的型別主要有三種分類:依據個人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還是內部,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兩類;依據一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根據性格的

特徵差異,將性格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

5.幼兒學習型別差異

學習型別又叫學習風格或學習方式,是個人對學習情境的一種特殊反應傾向或習慣方式,它主要包括認知風格、學習策略、內外控制點、焦慮、興趣、態度等。學習型別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學習型別的差異透過個體的認知、情感、行為習慣等方面表現出來。

“學習型別”最初是由美國聖·約翰大學的鄧恩夫婦提出。

17

個別化教育

本包含有個別化教育的含義、途徑、注意的問題。

1.個別化教育的含義

個別化教育是相對於一致化教育而言的,即因材施教。它旨在創設最有利於每個幼兒得到最好發展的環境,針對每個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教育。其主要特徵是:教育物件的個

別性和教育方法、形式的差異性。

2.實施個別化教育的途徑

實施個別化教育的途徑有:集體教學中抓個別化教育的契機;區域活動順應幼兒的個

性化發展。

3.個別化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要把握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係。個性化發展也要體現基礎要求的一致性,在此基礎上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潛能。

(2)個別化教育絕不是個別幼兒的教育,而是面向全體的個別化教育,實施個別化教育正是為了更好地落實面向全體。

(3)個性化發展應提倡揚長補短。每個幼兒的興趣或潛能應當充分發揚,但並不是一味追求

“專長”、“特長”,而要利用他的長處和優勢儘可能去彌補他的短處和不足,以達到全面發展。

(4)個別化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教育理念僅僅停留在

“尊重孩子”這一層面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和靈活的教學機智。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教師才能真正地發展個別差異、關注個別差異。

18

幼兒學習理論中的構建主義要求

本主要包含著名的幼兒學習理論。

1.條件作用學習理論

(1)桑代克的試誤

—聯結說。桑代克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他依據學習實驗所得創立了學習的試誤—聯結說。其依據是動物在迷箱中的學習行為。試誤-聯結說的主

要理論包括三種:①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一定的聯結。桑代克認為,學習即試誤,是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所謂聯結就是某種情境僅能喚起某些反應,而不能喚起其他反應的傾

向。學習的作用在於將與生俱來的原本聯結或永久儲存、或消除、或改變。②一定的聯結需要透過試誤建立。桑代克認為,一定的聯結是透過嘗試與錯誤,按一定規律形成的。③動物的學習是盲目的,而人的學習是有意識的。桑代克認為動物的學習和人的學習不同,

動物的學習全屬盲目,無須以觀念為媒介。

(2)試誤

—聯結學習的基本規律。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刺激-反應聯結;人和動物遵循同樣的學習律;學習的過程是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漸進過程;學習應遵循三條重要的學習原則,即效果律、練習律、準備率。

(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斯金納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在做出某種行為後,受到環境或教育的某種強化而形成的。斯金納將行為分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對應的是應答性條件作用,如用針刺手,手馬上縮回;咀嚼食物時分泌唾液等。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在一定情境中自然產生並由於結果的強化而固定下來的,對應的是操作性條件作用。斯金納認為個體有目的的行為是透過操作性條件作用逐

漸形成的。

2.認知學習理論

(1)布魯納的認知

—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之為認知-發現說或認知-結構論。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

認知結構,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奧蘇泊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

①意義學習理論。奧蘇泊爾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將知識的學習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並列結合學習。

②成就動機理論。奧蘇泊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組成。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地闡述並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是學習的內部動機,也是學習活動中最穩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動力。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屬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獲得長者(如教師、家長等)的讚許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內驅

力都是一種間接的學習需要,屬於外部動機。

③先行組織者策略。奧蘇泊爾就如何貫徹“逐漸分化”和“整合協調”的原則,提出了具體應用的技術—先行組織者。這也是奧蘇貝爾提出的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

(3)資訊加工學習理論。資訊加工理論認為兒童的學習就是獲取、保持、加工資訊的過

程,因而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更好地利用這個過程來幫助兒童記住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資訊加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加涅、斯騰伯格等。

3.折中主義學習理論

(1)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了面向絕大多數學生的掌握學習理論。布魯姆提出掌握學習的基本策略是: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說,教學中應當經常考慮如何讓學生按自己的學習速度進行學習,如何給學生創造學習的機會,如何增加能力差的學生的實際學習時間和學習機會,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對學生來說,要考慮透過教學活動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學習持續力,對教學的理解力和對學習任務的

能力傾向,以及讓學生自己明白只要用足夠的時間來學習,他們總會學好的。

(2)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察學習。班杜拉認為,人的一切社會學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透過對他人示範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的。此外,班杜拉還認為幼兒的觀察學習並不是簡單、刻板地模仿榜樣行為。班杜拉認為在觀察學習過程中,觀察者會抽象出榜樣行為的共同要素,並把這種行為恰當地運用於其他情景,從而促使兒童創造性行為的形成。

幼兒教育理論基礎30理論大招16-20

19

幼兒學習方式、特點

幼兒學習的方式隨著語言的發生及其在心理活動中作用的增長而有所變化。幼兒學習方式主要有:觀察模仿學習、操作學習、言語學習、綜合性學習、關係中的學習。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主要有: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容易被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一般從興趣出發;學習的無意性與內隱性;經驗與體驗作用的顯著性;語言指導下的直觀形象性;對環境的依賴

性大;個別差異性顯著。

20

幼兒學習動機

本包含有學習動機的含義、內容、特徵、培養方法,關於學習動機的一些理論學說。

1.學習動機的含義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動機與學習之間是典型的相輔相成關係,動

機以增強行為的方式促進學習,所學到的知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學習動機。幼兒學習動機的型別包含有: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輔助性動機與主導性動機。

2.幼兒學習動機的內容

對於幼兒來說,學習動機主要表現在好奇、興趣以及誘因三個方面。其中,好奇是幼兒學習最主要的動機,它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從而滿足其內心對探索問題的需要,積極的情緒體驗也伴隨出現。由於幼兒的學習價值觀、意志、自我效能感等尚未形

成,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也主要從好奇心、興趣、誘因等方面入手。

3.幼兒學習的一些動機理論

(1)強化理論。

行為主義有關學習動機的基本看法是:行為是由驅力所推動的,而驅力則由生理上的需要產生。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衝動力量,強化是引起動機的重要因素。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聯絡,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受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

一般說來,強化起著增進學習動機的作用,懲罰則一般起著削弱學習動機的作用,但有時也可使一個人在失敗中重新振作起來,在學習中如能合理地運用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

首先,只重外部控制難以有效激發、培養幼兒的求知慾。只重外在動機而不顧內在動

機的做法,很容易導致幼兒為追求外在獎勵而學習,而不是出於對知識的渴求、對問題的探求心、對學習的熱情而學習。3~4歲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的興趣。為此,教師不要刻意地用學習的成效來批評和懲罰幼兒,而應該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採用批評與獎懲的方法,會使得學習成為一種趨獎避罰的活動。

其次,將手段目的化不利於幼兒良好人格的形成。獎勵和懲罰是手段,是激勵幼兒學習的外部動機,而不是目的。但在實踐中卻很可能發生幼兒把得到獎勵作為學習的主要目的,乃至唯一目的。這樣,學習就變成了一種功利性活動,一旦缺乏外部獎勵,幼兒的學習就失去了主動性。學習活動原本是一種富有樂趣的探索、求知的過程,但由於外部刺激的

引入,幼兒將求學的樂趣轉向尋求外部獎勵,反而影響幼兒學習的內部動機。

(2)人本主義的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透過對各種人物的觀察和對一些人物傳記的考察,從理論上和原則上對人類行為的動力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在需要發生的基礎上被激發起來的,而人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種基本需要,這些需要從低階到高階排成一個層級,較低階的需要至少達到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階需要的追求。

人本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重視創設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培養和諧的課堂氣氛,認為這是維持幼兒學習動機的基本要素。人本主義學者認為,有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幼兒就會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支援,增強學習的信心;不需要外在的獎勵,幼兒就會有學習的熱情與渴望。有了溫馨的課堂氣氛,幼兒就會感到安全,而不會產生因失敗而受到懲罰的恐懼,他們才會在學習中勇於嘗試。例如,幾個小朋友圍著朱朱,只見他畫了一隻特大的瓢蟲,瓢蟲身

上有許多的斑點。“我畫的是十五星瓢蟲”,朱朱脫口而出。“不對,不對,沒有十五星瓢蟲,

只有二十八星瓢蟲。”這時教室馬上炸開了鍋,大家紛紛討論起來。如果教師當時不問青紅

皂白予以否定,那麼打擊的是孩子的探究慾望和創造的火花。

(3)成敗歸因理論。

人們做完一項工作之後,往往喜歡尋找自己或他人取得成功或遭受失敗的原因。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他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和外界環境。

由於歸因理論是從結果來闡述行為動機的,因此它的理論價值與實際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助於瞭解心理活動發生的因果關係;二是有助於根據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個體的心理特徵;三是有助於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行為。正因為如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歸因理論來了解學習動機,對於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其學習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

維納的歸因理論對幼兒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若注意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即凡事主動自己承擔責任,認定事情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並積極尋求自己可以解決的辦法,那麼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能學會自己承擔責任,並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終能夠成為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歸因理論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較多運用,主要是因為該理論從幼兒的觀點出發揭示了學習活動的成敗因素。同時它還使教師認識到,幫助幼兒建立起明確的自我觀念有重要作用,即形成積極的成敗歸因,有助於幼兒積極地看待成功與失敗,並

努力追求成功。

(4)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影響學習效率。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一般來講,最佳水平為中等強度的動機。這個規律啟示我們,在幼兒教學中要結合幼

兒的實際情況,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來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

4.幼兒學習動機的主要特徵

內在動機以好奇與興趣為主;外在動機逐漸增長;形成較穩定的學習成敗歸因;動機主從關係開始形成。

5.幼兒學習動機的培養

制定具體、明確而適當的學習目標;設定問題情境;重視幼兒學習活動中的遊戲動機;

為幼兒學習創設安全、開放、溫馨的氛圍;讓幼兒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給予積極總結,使幼兒有成功體驗。

幼兒教育理論基礎30理論大招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