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優勢佔盡,為何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呢?

2021-08-29由 宗雯趣聊 發表于 農業

建文帝為什麼會敗了

《大明風華》的熱播勢必將明朝的歷史再掀一波熱度,就連我哥都跟我探討起朱棣的事情,要知道我哥初二就輟學了,屬於那種康熙和乾隆誰在前,誰在後都分不清的人,現在竟然也關心起了歷史。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優勢佔盡,為何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呢?

哥哥關心歷史,讓我這個搞歷史的弟弟臉上是相當有光了,吃飯吃三個小時,我自己噴了兩個小時,哈哈哈哈!

目前我只看到十集左右,主線劇情應該是圍繞靖難之役展開的,導致這場政治悲劇並非朱棣一開始就籌劃好的,而是建文帝削藩導致的,可以說,建文帝削藩是歷史上削藩失敗的一個代表之一,今天縱橫就跟大家討論一下,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

建文帝削藩失敗,真的是因為過於仁慈嗎?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都認為朱允炆削藩失敗是因為太過仁慈導致,為什麼大家會有這種印象呢?就是因為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嚴苛的政策,朱允炆即位後“寬刑省獄”,相對於朱元璋來說,不管後一個皇帝做的如何,都是一個仁慈的皇帝,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朱允炆是一個仁慈的皇帝。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優勢佔盡,為何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呢?

其實,這是沒有什麼根據的,朱元璋後期為了防止權臣亂政,採取了一系列的高壓政策,為朱允炆鋪平道路,朱允炆上位之後,自然要寬鬆一點,換句話說,哪一位皇帝上位不大赦天下。

其實,關於朱允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到目前為止已經沒有權威的資料了,因為朱棣在靖難之後,將朱允炆的資料全部銷燬,他就像一個敏感詞一樣,被官方強制“和諧”!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認為朱允炆是因為仁慈而導致削藩失敗呢?

主要是因為在《明史》中有為數不多的關於朱允炆的一句話,在平朱棣叛亂的時候,朱允炆跟出徵的主帥說:“你們一定要活捉朱棣,不要讓我揹負著殺掉叔叔的罵名”。

很多人就根據這句話說朱允炆是優柔寡斷,沒有殺伐果斷之心,其實是扯淡,這句話如果不放到具體語境當中,應該是解釋不出來的,尤其是古文有的時候跟現在並不是一個意思。

即使強行解釋,也可以看出,不要讓我揹負殺叔的罪名,和不要殺朱棣還是兩個概念的,也就是說,拿這句話來說明朱允炆是一個慈善的人,沒有任何根據。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優勢佔盡,為何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呢?

實際上朱允炆削藩的時候對於他的那些叔叔是相當狠的,在其當政後,連續幾位藩王都被朱允炆削藩,其中湘王朱柏全家被逼得自焚而死,導致剩下的藩王人人自危,最後抱團取暖。

其實,朱元璋設立藩鎮目的就是給老朱家的政權加一些保險,在中央有苦難的時候,藩王能夠出兵幫助,然而在朱棣靖難過程中,大部分藩王不是隔岸觀火就是倒向朱棣,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只是虛假的仁慈,真正的兇殘。

削藩時急於求成,沒有形成完整性的指導思想

正是因為朱允炆削藩時過於急於求成,剛登上皇位還沒有坐穩就開始削藩,一年之內削掉五位藩王,逼得其他幾位藩王不得不反,這番急於求成,實在是有些欠缺。

朱允炆的即位方式是明清時期最特別的,是隔輩繼承,孫子直接繼承爺爺的皇位,由於少了朱標這個緩衝,也讓兩任皇帝之間的年齡存在很大的代差。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優勢佔盡,為何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呢?

朱元璋打了半輩子天下,40歲才在南京稱帝,假如朱標不死,應該也是40歲,偏偏朱標過早死了,朱允炆即位的時候只有21歲。

年輕意味是衝動,意味著急於求成,好大喜功,因此上位的時候急於做出點成績,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想要打擊蒙古殘餘勢力,先把國內的藩王給解決了。

結果是,狗急跳牆,朱棣來了一個靖難之役,朱允炆的政權被推翻。

實際上,削藩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漢武帝削藩時採取的就是這種策略,比如推恩令和酎金奪爵,逐漸削弱藩王的實力,然後再進行削藩。

其實,漢朝的藩鎮局面遠遠比明朝的局面要艱鉅得多,尤其是漢文帝削藩時,稍有不慎就引發七國之亂,地方政權敢於公然和朝廷叫板。

後來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下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不單獨封給一個兒子,而是分給好幾個兒子,透過這種方式,幾代之後,原來諾大的諸侯國就被分為若干個侯國,地方再也無法產生對中原的威脅。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優勢佔盡,為何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呢?

可以看出,漢武帝在削藩的時候,採取的就是不止一代人的準備,而是幾代人的時間,將削藩這件事完成。

包括後來的朱棣,其實也是一位削藩大師,朱棣是以藩王的身份登上皇位,他在位期間則以柔和的方式削藩,最終就是我們沒有看到朱棣風風火火的削藩,而藩王卻再也沒有對皇權產生過威脅。

用人不善,給了朱棣“清君側”的口實

削藩也要有指導思想,不能胡來,蠻來,朱允炆上位後就要削藩,在沒有制定好一套削藩策略後,可以說,建文削藩是所託非人。

漢文帝削藩時是有了晁錯的一套削藩辦法,甚至也考慮到武裝鎮壓的情況,並且始終佔據道德制高點,七國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漢文帝直接把晁錯給殺了。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優勢佔盡,為何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呢?

當朱棣以靖難的名義清君側的時候,朱允炆卻未能把身邊的“小人”給推出去,給人落下口實。

其實,站在後來者的角度,晁錯其實是真君子,而建文帝身邊的這些大臣是真小人,但是漢文帝能夠殘忍殺害真君子,建文帝卻沒能殺了假小人,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朱允炆身邊的“小人”都有哪些呢?都是明朝初年在學術界有一定聲望的大儒,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齊秦和黃子澄和方孝孺,這些大儒用儒學的理念教育他,全盤採用儒家為指導思想實行仁政,結果卻是一地雞毛。

這些人其實都是書呆子,既沒有領導才能,看待問題也不能從實際出發,在朱允炆即位之初就蠱惑他削藩,朱允炆當時年紀很小,哪裡能受得了儒家那一腔熱血,最終被這幾個儒家大師傅給坑了。實際上,儒家真的坑了不少帝王。

當時主張削藩的齊秦和黃子澄兩人,其實兩個人私下裡是不和的,一直都是明爭暗鬥,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不惜拿國家命運來當賭資。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優勢佔盡,為何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呢?

其實,朱棣打出靖難之役的旗號,並非毫無根據,根據朱元璋制定的《祖訓錄》,朝中如有奸佞小人,藩王可以帶兵進京“清君側”。假如朱允炆能夠把這幾個真小人殺了,至少不會再走彎路,不至於受人蠱惑。

史論縱橫說:

建文削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軍事方面的表現也很一般,當然,這也不能怪朱允炆,實際上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就是一個文官家底,而非武將家底,而朱棣卻是一個軍事方面的人才。這也是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

作為一名歷史創作者,我希望大家能夠擁有更多的視野來看待這件事,不單單是從軍事上,所以,本篇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