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2023-01-25由 齊文刀 發表于 農業

用大米怎麼做蛋糕

你發現沒有,歷史的發展就和人走路一樣,得“左——右——左”輪流邁步,不然就要“順拐”栽跟頭。

所以每個時代,總會有人唸叨前代的好,感嘆今不如昔,

這倒未必說,當年真有多好,更有可能是,他們那群人或左或右,剛好踩在上一個時代的步點上……

比如公元前81年,這場關於真理問題的大討論。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影視作品中的漢武帝形象

偉大的漢武帝已經去世6年了,漢帝國剛剛經歷了逐匈奴於漠北,封狼居胥的燃情歲月。

不過激情總這麼燃燒著,太費油了!

後來人也在反思——

為了我強漢開疆拓土、大國崛起,現在國庫空虛,民間財富凋零,有的地方甚至盜賊群起……

這國怎?

定體問!

虧總民~

於是,繼任的漢昭帝讓各地公選一批知識分子,來長安座談,PK前朝漢武帝的錢袋子、帝國財稅政策總工程師桑弘羊,研討政策問題。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影視作品中的漢昭帝形象

大家的意見和建議,總結起來,其實就四個字:“國退民進”,

具體訴求大概有這麼幾條:

一、調整帝國的鹽鐵專營政策,讓利於民;

二、取消均輸和平準的計劃經濟體制,搞活民營經濟;

三、打擊官商勾結的官僚權貴集團,抑制權貴經濟……

這裡解釋一下,鹽鐵專營是中華帝國兩千多年的一項悠久傳統,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就這麼幹了,算不上漢武帝“理論創新”。

當然,

管仲的做法比較寬鬆,稱為“官山海”,也就是把礦山和鹽場圈起來,收歸國有,

但是開放鹽池跟冶鐵作坊,給民營資本承包經營,然後國家掌控定價權,對鹽鐵產品統購統銷,抽取大約三成的利潤。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漢武帝玩兒的就比較絕了,鹽業太分散,照舊承包經營,冶鐵產業則完全由官府壟斷,各郡縣設定鐵官,從勘礦、冶煉到鐵器銷售,都由官府完成。

這些官辦鐵器作坊,大概就是中國最早的“央企”了。

至於什麼是均輸和平準?

均輸的本意,是隸屬中央九卿大司農之下的廳局級官員:均輸令,還有各地的均輸官,

這套班子有一點點像今天的供銷合作總社。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打個比方說,今年東北大米豐收了,為防米賤傷農,均輸官就代表官府,保底價收購——反正你也要交糧納稅嗎,賣了這些米折價,就是算是交過了,

農民就只管種地,省了儲糧、運糧、售糧的麻煩;

反過來說,海南今年年景不太好,糧食欠收米價上漲,均輸官就把東北收的大米運過去,按市價銷售,同時穩定市場。

這兩邊的差價,就是官府的盈利了。

至於平準,本意是隸屬大司農之下的廳局級官員:平準令,職能有一點點像今天的商務部。

打個比方說,咱都知道市場有個“豬週期”,

這個週期價格波谷時,平準令就代表官府大量收購,用作中央儲備肉,過一段價格高峰時,再拿出來集中拋售,平抑物價。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這裡當然會有個差價,也歸到官府的盈利了。

從字面上看,這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啊,不用加稅還能充實財政,為啥社會賢達們要求廢止呢?

其實不用解釋,咱們代入進去想一想,就知道了。

比如鐵器專營制度,我是一家地方網點負責人,供部隊的軍品當然不敢怠慢,那民品呢?會不會用心打磨,嚴把質量關?

放眼周邊郡縣,你只能買我一家的,質量好不好、款式適不適用,對我來說無關緊要啊,甚至殘次品也不成問題,

反正我就是完成官府的統購統銷“計劃”——所以啊,你必須買,還不能講價!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再比如均輸制度,假如我是某地的均輸官,根據我的“判斷”,今年東北大米太多了,收購價只能給這麼多、不能再高了,反正你只能賣給我一家,否則沒法交皇糧;反手運到海南,根據我的“判斷”,今年大米緊俏,我就賣這個價、不能再低了,

反正供銷網路就這一個,你敢走私“黑米”,破壞朝廷的大米供銷“計劃”,官府就要法辦你……

總而言之,咱們能想到的,官府壟斷經營的各種弊端,兩千多年前,一樣也不少。

那能不能把這些政策一併廢除,回到漢初,那個民營經濟的“田園時代”呢?

別眨眼——

背景音樂響起,此時桑弘羊緩緩站起,他的話語在歷史上不斷迴盪,這就是無解的“桑弘羊之問”: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你們說的都對,我也無言以對,但是有幾個問題,拜託各位專家了:

第一、我大漢太大了,每年需要鉅額財政支出,那點農業稅根本不夠,不執行這些“弊政”,錢從哪裡來?

第二、以上只是常規開支,如遇戰爭、災荒等等計劃外突發事件,按照你們的要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但國庫卻拿不出錢來,怎麼辦?

第三,無論財政還是軍事,如果中央不對地方形成壓倒性優勢,地方勢力一旦割據,甚至起兵造反,又該怎麼辦?

這些問題其實貫穿了中華帝國的始終,儒生們只能像今天的網路噴子一樣喊口號,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就是拿不出對策來。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直到一千多年後,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廷和殿辯論”,

反方辯友司馬光仍然堅持,要以農為本、節儉度日,就是不說,財政怎麼增收。

不過你因此就說,司馬光他們迂腐,桑弘羊有多英明嗎?

其實也不對。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還是咱們開篇說的,社會發展總是要左——右——左,兩條腿輪流用力,才能往前走。

西漢王朝也不是開局就這麼“反動”,而是搞過一段完全開放、法無禁止即可為的自由市場經濟。

辯論會上很多社會賢達,也是吃過看過的,所以才感嘆桑弘羊“開歷史倒車”,必須批鬥。

那個“田園時代”有多美好?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當時的社會風氣是:

農不如工,

工不如商,

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大概就是,

種地不如手藝活,手藝活不如去經商,當“廠妹”給老闆刺繡,不如開門店自己賣——至於賣什麼?反正全民皆商,你懂得。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朝廷藏富於民,民間豪商大賈滿天下,有名有姓能進《史記·貨殖列傳》的,就有8位,

其中4位主營冶鐵業,1位主營糧食產業,1位主營畜牧養殖業,1位是交通運輸業,1位金融借貸行業。

這在今天也是很難想象的,因為有些領域,至今民資也不能進。

所以有人就提出,

中國民營經濟充分發展,完全控制資源型、支柱性產業的時期,也就是西漢初年和民國初年的北洋政府,這兩個時期。

從字面上看,這是好事啊。

即使是民國,1912—1927的北洋時期,年均工業增長率高達15%,這在國際上也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但很奇怪,國家卻是一盤散沙,軍閥混戰,“政令不出四九城”,除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和遺老遺少,老百姓還真沒啥好日子。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西漢這邊好一點,因為外敵是匈奴,不像西方帝國主義,咱憋屈一點,跟他和親,勉強還能韜光養晦;內政上,皇帝不像大總統可以隨便換,所以政局還算穩定,地方實力派又都是劉家二代、三代,血緣關係還不算遠,不至於撕破臉亂鬥。

這才搞出個“文景之治”,但後期也免不了一場“吳楚七國之亂”。

而且咱們大膽預測,如果再不轉換步點,繼續“順拐”下去,恐怕漢朝早晚也是民初的局面。

原因大概是這麼幾個。

首先,自由商人集團崛起,實際上控制了帝國的經濟命脈。

你說商人的思維是什麼?

就是“唯利是圖”嗎!

這麼說不是貶義,你滿腦子“捨生取義”,沒人攔著你,但你肯定當不了一位優秀的商人。

所以對商人集團來說,

共富貴容易,共患難就比較困難

,除非你是秦莊襄王子楚,在呂不韋那裡“奇貨可居”。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影視作品中的呂不韋形象

比如漢朝剛開國的時候,楚漢戰爭打得國民經濟一塌糊塗,商人集團就沒起啥建設性作用,反而囤積居奇,操縱物價牟利,

米價給搞到一萬錢一石,一匹馬要換一百兩黃金

,這才招來了漢高祖的嚴厲打擊,還被徵以重稅。

不過中國歷史有個常識,開國太祖一般都雄才大略鐵腕治國,幾代以後,接班人沒那麼高的威信和能力,很多政策就要反彈或者轉向,後來漢惠帝和呂后時期,就重新放開了對商人的管制,這才有了後來司馬遷筆下,民營經濟的盛世。

然而在盛世,商人還是不大靠得住。

比如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朝廷那麼多列侯封君,都要去往關東平叛,沒有軍費路費怎麼辦?

金融大鱷無鹽氏就站出來了,按照1000%的利率,給大家放貸

——你沒看錯,就是十倍利,所以幾個月後叛亂平息,他的本金坐地就翻十番!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這些錢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平民老百姓買單,這不就是發國難財嗎?

在中央帝國,這種事很難被容忍。

說這個,並不是講商人壞話,你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放活民間,拜託商人集團把蛋糕做大,命令性計劃經濟幾乎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繁榮。

但是在古代社會,以商人為基本盤,最多是搞成威尼斯那樣的城邦共和國,世界上最早的戰爭國債,就發源在這裡,但這樣的體制,明顯不適合中華帝國這樣的大一統國家。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在中國,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帝王,只要在任內,能完成政治集權和思想統一,下一步一定是經濟體制改革,抑制商人集團的發展,或者招安成為“紅頂商人”,將經濟命脈牢牢抓在手上。

還是舉西漢初年的例子,大商人刀閒(有的地方寫成刁間,這個不重要)就像教父唐·柯里昂那樣,一手資助各色人等去做漁業、鹽業等暴利生意,打造商業帝國;一手結交權貴,和地方諸侯、郡守盤根錯節,積攢政治資源。

其勢力之大,當地人甚至說——

能進刀大人家當馬仔,

給個官爵也不換。

這就是赤裸裸的跟皇權爭奪群眾啊,簡直太“反動”了。

等到各州各郡,都有了“刀大人”這樣的人物,距離“政令不出長安城”,也就不遠了。

更不要說,那些地方實力派。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漢初搞自由市場經濟,連鑄幣權都放開了,吳王劉濞的封國裡,就有鐵、有鹽、還有銅礦,鑄的銅錢成色足、信用好,天下通行,吳國簡直就是個會印鈔的“小美帝”,日子比皇帝都豪,後來果然就造反了。

但社會賢達們懟桑弘羊,要求打擊官商勾結的官僚權貴集團,其實是打不死的。

只不過,漢武帝時官商權貴集團在朝堂,被皇帝所用,桑弘羊就是商人出身,現在普京在俄國也是這麼搞的,而漢初搞自由市場經濟的時候,官商權貴集團分散各方,到處都有“刀閒+吳王劉濞”的利益聯合體。

如果“政令不出長安城”了,那中央拿這些地方勢力集團怎麼辦?

民國就是個參照。

北伐過後,國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

雖然政治上還很鬆散,但經濟上很快就開始收權,金融業、資源型能源型支柱產業,迅速集中到官僚資本幾大家族手裡,

從此再也沒發給民間。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你先別管執行效果怎麼樣,但和漢武帝鹽鐵專營的集權思路,應該還是一致的。

反過來說,如果後來漢武帝不改革、不集權,

就這麼一直“放活”下去,讓西漢“躺平”成民初那樣,就沒有後來威震西域的“強漢”了,也未必能延續,司馬遷筆下的那種“好日子”。

最近的這次,就是長者當領導的時候,1994年搞分稅制改革,收攏了中央的財稅大權,之前因為放權搞活經濟,地方上八仙過海,中央財政卻成了“討飯財政”,不改革的話,就不能像後來那樣,“集中力量辦大事”了。

所以咱們開篇才說,歷史就是這樣“左—右—左”,兩條腿輪流邁步,才能走起來。

所以說,歷史時代沒有啥絕對的“好”或者“壞”,

有人所謂的“黃金時代”,其實埋藏了深重的危機,已經到了變革的前夜,有人感嘆今不如昔、生不逢時,其實也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輪轉,也許不久之後,又會翻轉回去。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相同的政策和人物,你讓不同時代的人來評價,也許會很有意思,能得到截然相反的態度和結論。

最近這段時間,人們緬懷長者,拋開具體政策不談,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助推了歷史腳步的輪轉,可以說,圓滿完成了歷史交給的任務。

未來會怎麼樣?

西漢開國71年後:

劉徹打破了非列侯不得為相的慣例,開了先拜相、後封侯的先例,擴大了御史大夫的檢察權,此後,相權對皇權的牽制作用大大減小。

西漢開國83年後:

對匈奴發動漠北之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從此海內一統,“漠南無王庭”。

放開壟斷專營就能讓利於民?桑弘羊說未必,還有個問題至今無解

西漢開國98年後:

發動第二次遠征大宛,一路血洗輪臺、斬鬱成王,漢家軍旗插上帕米爾的雪峰,西域盡在天漢羽翼之下

,今天我們所謂的“自古以來”,不過是當年老祖宗的遺產罷了。

而鹽鐵辯論會之後,漢昭帝取消了官府的酒類專營,縮減了鹽業專營範圍,但其餘政策一切照舊。

那個民營經濟的盛世,除了在民初的北洋時代“迴光返照”一下,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東漢開國後,因為前朝的戰亂,鹽鐵專營被地方所把持,中央無力收回,歷史進入世家豪強尾大不掉的時代,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