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上市農商銀行資本補充承壓前行

2023-01-23由 金融界 發表于 農業

對於資本來說有什麼品

從三季報整體情況來看,上市農商銀行的資產質量較上年末整體保持良好,多數銀行的不良率保持穩定或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超半數農商銀行的各項資本充足率與上年末相比出現下滑,農商銀行資本補充仍承壓前行。

資本充足率出現下滑

從資料變動來看,與上年末相比,10家A股上市農商銀行中有6家的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出現下降,4家上升。瑞豐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較大,較上年末相比下降2。27個百分點,無錫銀行和江陰銀行下降幅度小,保持在0。2個百分點左右;常熟銀行資本充足率上升最快,較上年末相比提高2。23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截至2022年9月末,瑞豐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上市農商銀行中排名首位,達到16。58%;蘇農銀行資本充足率12。62%,為上市農商中資本充足率最低的銀行。就核心一級資本指標來看,張家港行和無錫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低於10%,分別為9。74%和9。00%,其餘農商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保持在10%以上。

充足的資本是商業銀行經營展業的“地基”。對於規模體量較小的農商銀行而言,資本充足不僅是自身服務“三農”、迴歸主責主業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自身抵抗風險能力、滿足監管要求的現實需要。就目前來看,農商銀行與其他型別銀行相比有著更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資料,2022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資本充足率為14。87%,較上季末下降0。14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08%,較上季末下降0。17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52%,較上季末下降0。18個百分點。其中,農商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2。25%。

多種發債工具“補血”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核心一級資本作為銀行抵禦風險最核心的工具,增長幅度會直接影響市場對銀行的風險預期。

今年以來,多種資本補充工具紛紛登上商業銀行“補血”舞臺,加速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

在外源性補充方面,二級資本債、可轉債以操作簡單、發行門檻低的優點得到中小銀行偏愛。上海農商銀行分別於3月、7月發行兩期二級資本債,發債規模分別為70億元和30億元,該行表示兩期債券募集的資金將依據適用法律和監管機構的批准,用於補充公司二級資本。

可轉債方面,常熟銀行於9月發行60億元可轉債;瑞豐銀行於3月發行50億元可轉債。兩家農商銀行均表示,發行可轉債募集的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支援未來業務發展,可轉債持有人轉股後將用於補充該行核心一級資本。重慶農商銀行於4月發行20億元永續債,用於補充該行其他一級資本。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壓力是比較大的,而且渠道手段比較少,特別是非上市中小銀行基本上只有發行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接下來,重點是要拓寬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豐富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方式,提升其資本補充的能力,建立資本補充長效機制。

資本補充仍在路上

銀行補充資本主要分為內外兩方面。

內生性補充方面,商業銀行在依法彌補虧損、提取法定公積金和一般準備後,會以一定比例的可分配利潤進行現金分紅,而留存下來的未分配利潤將主要用於補充資本。

《中國銀行保險報》梳理上市農商銀行2021年度利潤分配公告發現,部分上市農商銀行現金分紅金額較大、比例較高。江陰銀行現金分紅達3。91億元、比例達到30。7%;重慶農商銀行現金分紅28。68億元、比例達到29。99%。特別是上海農商銀行2021年分紅兩次,共計分紅54。01億元,現金分紅比例達到55。69%。

上海農商銀行表示,該行主要透過提升盈利能力以內生積累方式補充資本,同時前瞻性規劃使用資本補充工具。該行利潤分配會綜合考慮當前的發展階段、自身盈利水平和資本需求等因素,兼顧包括中小股東在內的股東整體利益,以及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當前上海農商銀行資本充足率在行業中處於較高水平,未來將加強資本主動管理,確保資本充足率水平充足合理。

在外源性增長方面,雖然可轉債備受青睞,但部分上市農商銀行可轉債轉股率較為低迷。2018年,江陰銀行、無錫銀行相繼發行可轉債,截至2022年9月30日,江陰銀行尚未轉股的江銀轉債金額為17。58億元,佔江銀轉債發行總量的比例為87。9%;無錫銀行尚未轉股的可轉債金額為29。21億元,佔可轉債發行總額的97。38%。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可轉債轉股率不高意味著可轉債補充資本的效果不理想。部分銀行發行的可轉債轉股率偏低,可能與二級市場正股價格表現不佳或持續低迷,以及投資者預計獲利空間較小有關。

在資本補充迫切性需求下,中小銀行“內修外補”之路仍征途漫漫。

周茂華表示,部分中小銀行需要加快完善內部治理,聚焦主責主業,深耕區域市場,提升經營水平,更好滿足區域市場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增強客戶黏性。“這是發展的長久之計。”周茂華說。

本文源自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