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謝志磊:綠水青山守護人

2023-01-22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農業

蠟熟期綠色的稻殼進行光合作用嗎

謝志磊:綠水青山守護人

謝志磊在大黑河畔準備採集水樣。本報記者 趙斌藝攝 光明圖片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千萬要小心,可別開進了青溝!”謝志磊瞪大眼睛,注視著冰面不停叮囑。

這是今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水環境監測室負責人謝志磊帶領團隊冒著冰雪,踏上呼倫湖,開展冬季水生態監測工作。

車外是千里冰封的呼倫湖,寒風凜冽,空氣中冒著白煙,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幾攝氏度。湖面上的尖冰像一根根利刺,極易扎破車胎,很多地方只能被迫步行。

“當地人把這種沒凍實的地方叫青溝,僅有一層薄冰,冰下的水清晰可見,一旦沒看見不小心開過去,就會掉進湖裡。”經驗豐富的謝志磊下車勘探湖面情況,眉毛和睫毛都結了一層霜。

水域面積2200多平方公里的呼倫湖,是全國首個試點開展水生態評價考核的湖泊。白天,謝志磊和同事一起採集樣品;晚上,一起分析測定資料。

“天再冷、冰再厚,我們的工作不能停。環境監測工作就是這樣,條件很艱苦,但我既然選擇了就不怕吃苦。”謝志磊說。他穿越過林海草原無人區,借住過邊防連隊的宿舍,經歷過蚊蟲叮咬帶來的面板過敏,在泥濘的沼澤地裡長時間陷車……

1987年出生的謝志磊中等個頭,穿著樸素,一條牛仔褲搭配運動外套,細細的邊框眼鏡透著幾分嚴謹。他是同學眼中的留守博士,7年前從內蒙古大學生態學專業畢業,本可以去發達地區發展,但他毫不猶豫留下來,成為內蒙古環境監測總站的第一位博士。

客觀、準確的環境監測資料,是真實反映環境質量狀況的基礎。謝志磊辦公室的水質監測系統裡,內蒙古自治區內53個水質自動站傳來的監測資料一目瞭然。他每天都對這些監測資料進行稽核,判斷水質情況,編寫各種報告。專業的資料支援,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堅實保障。

為了確保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資料的真實、準確、全面,近年來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建設了多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水站投入使用初期,我們透過分析連續實時的自動監測資料,發現有企業偷排汙染物導致地表水主要指標明顯上升。我們立即將此情況向有關部門彙報,督促企業改進汙水處理工藝、降低汙染物的排放濃度,保證了下游考核斷面的持續穩定達標。”

每一項環保標準的確立,每一個環保決策的出臺,都離不開環境監測人員長久的監測和科學的分析判斷。“這些年,我們的江河湖海越來越美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謝志磊說,他很慶幸能成為一名綠水青山守護人。

“志磊雖然年輕,但作為技術骨幹承擔了大量重要的環境監測工作。”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站長田永莉告訴記者,謝志磊編寫的《“一湖兩海”環境質量資訊》,對“一湖兩海”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科學評估;牽頭編制的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方案,為打贏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建立科學、權威、高效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初秋的呼和浩特大黑河畔,碧波盪漾、候鳥紛飛,馬鞭草連成一片紫色花海。行至河邊,謝志磊熟練地拿出一個取樣桶。

“要不我試試?”記者拿過取樣桶,握緊繩索,慢慢鬆開,謝志磊在一旁耐心指導。

“停!到這就可以了。”桶下沉到河面下約50釐米處,記者停留片刻,待注滿水後往上一拉,完成了一次簡單的河水取樣。

為了這簡單的幾個動作,取樣人員需要在極端環境下徒步跋涉幾十公里。看著手裡這一桶清水,謝志磊感嘆:“只要我們的汗水能換來清水,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本報記者 趙斌藝)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