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臨洮縣新添鎮崖灣村:小村蔬菜產業的“蝶變”故事

2023-01-20由 臨洮那些事 發表于 農業

大櫻桃授粉藥幾種藥劑

初冬時節,在全鎮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新添鎮廣袤的大地上仍然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氣象,一座座塑膠鋼架大棚鱗次櫛比地佇立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崖灣蔬菜交易市場川流不息、人聲鼎沸;勤勞的菜農起早貪黑,忙得不亦樂乎……。崖灣村的群眾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把黨的二十大繪就的“藍圖”一步步變成“實景”。

臨洮縣新添鎮崖灣村:小村蔬菜產業的“蝶變”故事

腳踏泥濘,俯首躬行,搭建蔬菜大棚

崖灣村是一個典型的川區村,主要以種植傳統蔬菜為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傍於洮河岸邊的崖灣村人從80年代開始就學會了種菜。但在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對蔬菜品質、效益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傳統的種植方式亟待提升,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剛當上村支書的楊有義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90年初,他多次奔赴山東壽光、蘭州榆中等地取經問路。提出了新的發展思路“蔬菜強村”,從此將蔬菜種植的眼光投向了反季節蔬菜種植和優良品種引進,帶領全村搭起蔬菜大棚,設施蔬菜規模不斷擴大,讓崖灣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

臨洮縣新添鎮崖灣村:小村蔬菜產業的“蝶變”故事

創新思路,搭建高標準鋼架大棚。

村民:“楊支書,昨晚一場大風,將我們的大棚刮壞了。”

村民:“楊支書,今天的這場大雪把我們的大棚壓壞,這怎麼辦。”

群眾利益無小事。2018年初,他提出土地碎片化整理。利用“三變”改革,創新工作模式,打破地界,在全鎮率先示範土地整合。將100畝菜地收起後打破地界重新規劃,完善路、渠等配套設施,利用專案補貼動員農戶搭建高標準鋼架大棚200餘座,改變了以往的傳統竹片大棚。從此,崖灣村成了臨洮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核心區。

“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現在走進崖灣村,放眼望去,眼前呈現著連綿起伏的大棚,一大片整齊劃一的現代化標準種植大棚,於夏日的淡墨疏影中盡顯勃勃生機。

臨洮縣新添鎮崖灣村:小村蔬菜產業的“蝶變”故事

巧辦企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崖灣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高原夏菜,一年的滴灌是必不可少的事情。雖然前幾年政府實施了專案,村上的蔬菜地都有水可灌,但是因渠道年久失修,導致部分蔬菜無法灌溉。眼看著蔬菜馬上上市了,但是因一直沒澆水,導致蔬菜質量品相差,群眾收入驟減。灌溉澆水是首要任務,維修渠道是正理。資金從哪裡來?長久之計是村集體經濟有收入。他按照“支部引領、社企聯動、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創辦了村集體企業(崖灣蔬菜市場),該市場年交易量蔬菜達24萬噸,年交易額1。5億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62萬元。同時,吸納周邊200多人在市場務工。

臨洮縣新添鎮崖灣村:小村蔬菜產業的“蝶變”故事

搭建網路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隨著時代的進步,網路的發達,進入到了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有好的東西,可是宣傳不出去,再好的東西也無人欣賞,那也是孤芳自賞,於是他提出了資訊化平臺和網站的建設,進一步拓寬了蔬菜的銷售渠道,提高了蔬菜的交易效率,實現了同國內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的資訊共享,也方便農戶及時瞭解市場行情,同時還可以調整蔬菜種植結構,提高群眾收入。

抓基礎設施,辦民之所需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楊有義同志多年的追求。近年來,他先後集資100多萬元,硬化村社道路13條14公里,徹底解決了群眾行路難問題;結合農村綜合開發專案,襯砌渠道10公里,砂化農路4。4公里;實施了“三池一改”工程專案,建成沼氣池300眼;先後投資88萬元,建成文化廣場2個、全縣黨員教育培訓基地1個;每年投資10萬元,用於新建、維修教學設施和購置教學儀器,使村小學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加快了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

臨洮縣新添鎮崖灣村:小村蔬菜產業的“蝶變”故事

一樁樁、一件件的實事,為當地群眾加快致富步伐提供了堅實保障,也加強了人民群眾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發展經濟的決心,更密切了當地的黨群、幹群關係,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了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