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2023-01-17由 嘿馬財經 發表于 農業

如何提高就業率給出建議

一、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指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在經濟內部結構中的比重。按照不同的標準,產業結構可以劃分為產值結構、地區結構、就業結構等。產業的產值結構,具體來說就是三次產業的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有很多,接下來介紹的科技進步因素、人力資本因素、社會需求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

(1)

科技進步因素

。科學技術不僅是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還能挖掘潛在生產力,改造傳統產業,推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其對產業結構的演化升級有著重要作用。

(2)

勞動力因素

。各個產業發展都離不開勞動力這個關鍵要素。勞動力因素能從勞動力成本、教育結構、年齡結構、地區結構等方面影響產業結構的演進。比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企業更傾向於用機器替代人工,這就要求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推動產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由此可見,產業發展路徑一定程度上受到勞動者要素的約束。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3)

社會需求因素

。發展程度不同的經濟社會,人均收入水平不同的地區,風俗文化不同的國家,人們的消費需求均呈現多樣化特徵。產業內部之所以能夠多元化發展,得益於豐富的社會需求。為了滿足這些社會市場需求,產業需要順應需求不斷進行調整。

(4)

制度因素

。國家會依據經濟發展目標制定產業政策,透過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新興產業和高興技術產業發展,或是關停高汙染行業,這些制度安排會促進社會資源在產業間的重新分配,從而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動。

二、

就業結構

就業結構是指勞動力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的分佈和構成。一般而言,就業結構可以從產業、城鄉、行業、經濟型別等不同層次來劃分。就業結構是從產業分佈進行劃分,是指三次產業的就業數量在總就業人口中所佔比重。對就業結構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含受教育水平、城鎮化建設水平和產業結構發展水平。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1)

受教育水平

。勞動力接受教育的年限越長,擁有較多知識和較高技能的可能性越大,有利於勞動力從低端產業向高階產業轉移。國民經濟中高技能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的佔比決定著社會整體就業人員的素質水平。整體就業人員素質的提高,能夠促進勞動力要素在產業間的轉移,帶來就業結構的最佳化調整。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2)

城鎮化建設水平

。區域城鎮化率較高意味著有更多的就業方式和就業機會,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在城鎮中的工業和服務業部門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由於不同部門的利潤率不同,這會使得勞動力在產業間不斷進行流動和調整,帶來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3)

產業結構發展水平

。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變化影響著勞動力市場對就業人員的需求。隨著產業智慧化發展,智慧裝置大量替代人工,造成大面積失業現象,與此同時,產業智慧化發展也會催生出新型產業,這些新型產業能夠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總的來看,就業需求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而調整。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發展決定就業結構的發展方向。我國產業結構已經升級至

“三、二、一”發展格局。其中,第三產業的產業增加值對經濟總產值的貢獻是最大的,其發展規模也日益壯大,吸納勞動力的數量也不斷攀升,第二產業次之。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業就業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隨著勞動力資源在產業間的移動,就業結構也升級至“三、二、一”格局。

三、

政策啟示

勞動力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障礙及產業結構片面升級是導致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主要原因,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啟示。

(1)

建立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打破產業間人才流動壁壘,實現勞動力資源在產業間的合理配置

。透過對各產業的就業結構進行分析,得出第一產業和傳統第三產業人才過剩,第二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人才緊缺,應鼓勵農業和傳統服務業人才積極向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流動,縮小產業間人才供需的差距。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首先,確保產業人才的高技能性和高素質性。勞動者生產技能的專業化發展及勞動者素質的綜合化發展將是產業人才自由流動的前提和基礎。在具體實踐中,可將勞動力分類進行技能、素質的培訓,具體而言:對於剛加入各產業的勞動者,可透過講座等形式進行系統的技能培訓,並選拔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學習相關生產技術,培養新一代高技能和高素質人才,有效降低社會中結構性失業率,縮短摩擦性失業的週轉週期。

對於轉業勞動者,其培訓重點則應該放在再培訓上,主要包括觀念和技能培訓,尤其要加大對金融業、旅遊業、養老與托育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以及人工智慧、高階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培訓,這些行業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透過加強培訓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增加該群體向高階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的機會,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其次,拓寬產業人才的轉移渠道,並保證其暢通。從現有的研究看,產業人才轉移渠道侷限性較大,存在資訊不完全、資訊不對稱的現狀,因此可透過創造就業機會拓寬轉移的渠道,同時,透過提高城鎮化水平和市場化水平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從而提高產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引導人才流動。

最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藉助市場活力保障勞動力流動的自由性和配置的有效性,以弱化戶籍制度的阻礙作用為突破點,建立平等、自由、趨於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既能保證勞動力轉移的有效性,又能保證勞動力的著落性。

(2)

調整產業結構升級方向,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於第一產業而言,應加快農業現代化程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產值比重。可依靠技術創新加快農業發展,依靠資金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完善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發展。對於第二產業而言,推進以製造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加快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程序。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一是加快技術創新,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是中高階產業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創新。政府應加大中高階產業產品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環節的科技創新投入和技術引進力度,尋求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突破,消除中高階產業低附加值化現象,改變中國製造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的地位,獲得製造業中高階競爭力。

二是處理好發展製造業與發展服務業的關係。應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新趨勢、新要求,推動工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推進製造業網路化、數字化發展,推進製造業服務化的發展。

為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可提出哪些建議?

三是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遠高於產業人口比重,可透過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改造,進一步挖掘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潛力。對於第三產業而言,應著重推進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一是突破現有基礎性服務業發展模式,培育綜合性服務業新增長點,如知識型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

從其發展保障上看,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條例,為發展現代化服務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具體而言,可細化綜合性服務業,以金融、旅遊等傳統服務業為發展基礎,為家政、養老、托育等新興服務業提供發展機會。二是依靠創新技術改造低效率、低附加值的傳統服務業,依靠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促進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成突破地域限制、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整體拔高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