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2023-01-12由 金禾素描 發表于 農業

幾個稻穗怎麼數

2006年4月,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一路風塵來到哈爾濱五常市考察。這位曾經為世界上數億人解決了飢餒之苦的老人,想要探尋的一個秘密就是:哈爾濱的五常大米為什麼那麼好吃? 袁隆平的夫人告訴五常的農民水稻育種專家田永太,他們家裡長年吃五常大米。1993年,田永太在田裡發現一個12棵穗的稻子,種了12壟,秋風一吹稻子就有撲鼻的香味。在百萬分之一變異的機率中,田永太培育出了香米“稻花香二號”,現在面積已經達到100多萬畝,成為五常的主打品種。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發現“517”

19歲那一年,田永太和家人搬到五常市小山子鄉五一村。因為生計困難,初中還沒有畢業的他輟學了,跟著父親下地務農。

1969年,黑龍江全省低溫,農作物減產。到了收穫季節,大部分水稻沒有成熟,都是“癟子”。村民連餬口的口糧都成了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的田永泰,決心踏遍全村300公頃的稻田,尋找成熟的稻穀。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隔20米走一趟,一塊地一塊地走,走了6天時間。”田永太回憶說,第七天上午,找完了最後剩下的3公頃稻田,仍然沒有發現任何成熟的稻子。

失望之餘,他坐在田埂上吃午飯,突然間發現30多米之外有幾棵焦黃的稻穗。田永太趕快放下飯盒,向那幾棵稻穗奔過去。

“這些焦黃稻穗就一穴,全成熟了,是圓粒的”。田永太如獲至寶,趕緊裝進兜子裡帶回生產隊。回去後,他怕把稻穗弄丟了,就把稻穗掛到生產隊的檁子上。

等生產隊打完場,田永太才想起掛在檁子上稻穗,趕忙過去檢視,發現20根稻穗已經被麻雀偷吃了不少,只剩下了7根。

徵得生產隊同意後,田永太把這7個稻穗拿回家中,把穗都剪下來,放在信封裡。第二年春天播種季節到來,田永太把這7個稻穗拿出來,一穗一行,一共種植了7行水稻。

到了秋收季節,他發現這其中的第七行長得最為理想,並且稻穗沒有分離。就這第七行水稻,最後打出來12斤水稻。

第三年,再開春,田永太選了一塊地,悄悄地把這12斤水稻育的秧苗插到水田中間。這一年,從春到秋,田永太精心呵護、細心觀察這12斤水稻的成長。到了收穫季節,他驚喜地發現這些水稻無論是整齊度還是成熟度都非常理想。

於是,田永太把這個情況報告到五常市農業局。當時一位姓郭的局長看完水稻、聽完田永太彙報的發現過程,也認為這些水稻很特殊。

這個發現得到縣農業局的高度重視,最後這個品種被命名為“517”。此後的6年時間裡,517被廣泛耕種在五常的大片稻田裡。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稻花香問世

在517水稻得到推廣後,鑑於他在稻種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田永太被調到五七大學分校任副校長。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文化大革命產物之一的五七大學,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而被解散了。田永太被調到龍鳳山鄉農機站任站長。在龍山鎮政府後面,田永太開了5畝地,在那裡做實驗,研究水稻品種。期間,他還到外地考察、挑選水稻品種,但都沒有什麼好的發現。

1993年,設在五常市民樂鄉的黑龍江水稻第二研究所在研究一個水稻品種,名為“8811”,“也是圓粒水稻,但這個品種當時還不理想,需要繼續分離。”二所負責人讓田永太選一些8811的種子,請他來培育,看看能不能分離出好的品種。

在8811的基礎上,田永太最終培育出了一個優良品種,定名為“938”。“我發現這個品種時是1993年,因為我之前培育過517,沿著7這個數字,我就把新品種定義為938,它的代號就是這麼來的。”938口感十分柔軟,香氣四溢,而且是長粒米。“一直以來,長粒米總是生長在南方地區,在寒冷的東北,沒有人見過地裡長出長粒米的。”田永太說。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後來938被官方命名為“五優稻1號”,1995年開始大面積種植。五優稻1號在五常大面積種植了5年時間,高峰時達到8萬畝。

在種植了幾年後,五優稻1號的品質開始下降,種植面積也開始逐漸減少。田永太又培育出五優稻A,也是香稻,但是產量偏低。

2000年秋季,田永太又選出了“稻花香2號”。“該品種成熟期晚,大概需要135~140天,產量也低,但經濟效益高,農民也願意種植。”田永太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2004年開始,稻花香2號在五常市開始大面積種植,官方將其命名為“五優稻4號”。

而之所以一開始時把它稱為“稻花香”,田永太還真是琢磨了很久,“這種米太香了,連葉子和稻花都是香的,而且它遺傳了938的全部優質基因。稻子本身開花還有香,所以就叫稻花香了。”

五常大米的前世今生

據說,早在170多年前,三個朝鮮族人在黑龍江五常的茫茫荒野上開墾水田種稻,這或許是哈爾濱最早的大米。在五常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對飲食挑剔到極致的慈禧太后曾多次提起五常大米,稱“非此米不能進食”。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史志可考的是,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組織一些朝鮮族居民,在沙河鎮的亮甸子、王家街一帶引水種稻,所產稻穀用石頭碾子碾成大米,其後成為清朝後期歷代皇帝的貢米。

到了上世紀50年代,五常(當時為縣)的水稻面積已經達到近10萬畝,逐漸成為中國水稻生產第一縣。

五常市地處黑龍江省南部,屬於中溫帶大陸氣候,聯合國[微博]大氣本底監測站設在五常市境內龍鳳山水庫的檢測點證實,這裡的氣候環境得天獨厚,常年活動積溫2700℃左右,無霜期130~140天。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五常稻作區是一個三面環山的開口盆地,像一個開口朝西的巨大的“C”字,水稻灌漿到成熟的8月和9月,盆地內氣候最為適宜,使水稻成熟期相當集中。五常大米受產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幹物質積累多,直鏈澱粉含量適中,支鏈澱粉含量較高。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由於水稻成熟期產區晝夜溫差大,大米中可速溶的雙鏈糖積累較多,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五常大米成飯食味清淡略甜,綿軟略粘,芳香爽口,飯粒表面油光豔麗。”田永太說,“五常大米,不白,不好看,但好吃。一碗米飯折到另一個碗裡,空碗不掛飯粒,且碗內掛滿油珠,剩飯不回生,這是支鏈澱粉含量高的優點。”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對於如何辨別稻花香,田永太教了幾招辨別方法:首先,稻花香的外觀很特殊,本身粒長,在出牙的一端的地方稍寬;100粒中至少有八成應該是這種形狀。其次,從水稻來看,顏色不是很好看,有褐色斑點,不像其他水稻那麼焦黃;三是,水稻表面皮質有些裂紋。

更新換代的憂慮

但田永太也坦承,最近幾年他已經開始擔心稻花香的更新換代問題。“稻花香種植了10多年,這是很少見的。一般的品種種植也就在4~5年時間。稻花香品種到目前還沒有得過什麼病,比較抗病。目前稻花香口感、產量都沒變,但是香味有點淡了,原來大米一拿出來就香味撲鼻,現在只有細聞才有”。

五常大米的故事:探尋稻花香

田永太說,稻花香2號已經連續種了十幾年時間,如果再不進行升級換代,很難保證它不出現變異,喪失原來的品質。

目前,五常市水稻有很多品種,但在田永太看來,只有稻花香2號能代表五常大米。“可以說沒有稻花香2號,五常大米的牌子就沒了。”

專注五常大米30年

金禾現代農業“專注五常大米三十年”。因為專注,所以專業。金禾現代農業與五常大米已經相伴走過三十餘個春秋,從創始人團隊對於家鄉物產的熱愛,到公司化運營,品牌化發展,始終不變的初心,只為讓客戶可以吃到真正的五常好米,讓中國的稻米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