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經評論:變農業碳票為農民鈔票

2023-01-10由 中國經濟網 發表于 農業

農業補貼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低碳正成為農業領域的熱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近日,浙江省輕工業質檢院發出首張農產品碳足跡評價證書,貴州省遵義市第一張茶園碳票發行。

很多人感受到,剛剛過去的2022年,農業低碳變革正加快走進生活。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成立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認定了廣東省首個碳中和食品。浙江省嘉興市發出全國首個葡萄碳標籤。淮安市洪澤區成為江蘇省首個在農業領域進行碳匯轉換的縣區。

生態低碳農業是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高階形式,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主攻方向。無論是農產品碳標籤還是農業碳匯轉換,都是引導農業低碳生產的有效手段。以“碳標籤”為例,其以標籤的形式將商品在生產、運輸和處置全生命週期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用資料表示,直觀顯示單位產品碳排放量,可以倒逼種植戶最佳化生產方式,推進減碳進度。

總體看,我國生態低碳農業處於起步階段,還面臨不少困難。一方面,治存量、遏增量任務繁重。農業生產方式依然較粗放,農業生態環境欠賬較多,優質生態農產品供給不足,發展農業生產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矛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減排放、促低碳要求迫切。生態低碳的理念還不夠深入,農業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剛剛起步,種養業綠色生產和低碳加工技術相對落後,低碳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健全。

長期以來,減排降碳主要關注工業部門,對農業領域的重視不夠。其實,農業既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又是巨大的碳匯系統。與其他產業不同,農業減碳更復雜。農業的生產物件是生命體,具有一些不可更改的自然屬性,如稻田的甲烷排放、反芻動物的腸道發酵。農業的生產場景是大自然,使用碳捕獲技術成本極高。但同時,農業又是生態產品的供給者,農田、森林、草地等可以抵消部分減排難度大的碳排放,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碳中和的成本。

今後,要從三方面推進農業減排固碳。

要處理好降碳和保供的關係。保供給是農業的天職。發展生態農業不是不要保供,恰恰是要更高質量的供給。發展低碳農業也不是不要產能,恰恰是要更健康的產能。人們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需求都在提升,促使農業生產規模、開發強度持續提高,加上農業機械化發展,可能帶來更多的排放。因此,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離不開科技創新。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展了許多實踐,比如水肥一體化,能減少農藥化肥施用;又如秸稈多元利用,能減少排放,還可以固碳。今後要強化農業補貼的綠色生態導向,強化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整合運用。

要把農業碳票變成農民鈔票。由於農業經營分散、過程複雜,碳排放核算相對困難,使其難以被更多碳交易市場接納,導致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減排激勵。今後,推進農業低碳生產,應把握好三大紅利。一是化肥農藥等投入品減量,帶來生產成本降低;二是農產品品質提高,帶來優質優價;三是產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區域公用品牌效應。要透過生態補償、排放權交易實現減排,透過優質農產品認證實現優質優價,透過鄉村旅遊和公用品牌把良好的產地環境變現,將生態紅利變成產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要減碳、固碳並舉,打造生態低碳農業產業鏈。一手抓減碳,最佳化稻田水分管理,推廣科學施肥方式,改進畜禽飼養管理,加強畜禽糞汙處理利用,減少種養環節溫室氣體排放。一手抓固碳,加強退化耕地治理,推廣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農田碳匯。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等高效生態漁業,開展貝類藻類養殖,實現漁業生物固碳。(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