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黃陂區不斷增亮青山綠水顏值,續寫生態文明“詩和遠方”

2023-01-10由 長江日報 發表于 農業

省級生態村是什麼意思

黃陂區不斷增亮青山綠水顏值,續寫生態文明“詩和遠方”

【生態數讀】

2021年,全區PM10、PM2。5濃度較2014年分別降低39。6%、52。1%。

2021年,水質達標湖泊由2015年的25%提升到2021年的50%。

2021年,成功建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累計建立省級及以上生態鄉鎮14個,省級生態村66個;市級生態鄉鎮12個,市級生態村243個。

“十三五”以來,全區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森林撫育20萬畝。

建立國家森林鄉村6個、湖北省森林城鎮4個、市級林業生態示範村19個。

建設完成盤龍城遺址公園、前川公園、西河溼地公園、定遠公園等城市公園,全區累計建成口袋公園33個。

全區建成區綠化總面積達465。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33%、綠地率30。1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12平方米。

一次徒步調查,尋來灄水河“治汙良方”

黃陂區不斷增亮青山綠水顏值,續寫生態文明“詩和遠方”

灄水河美景。阮煒 攝

今年上半年,黃陂“母親河”灄水河的2個國控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其他2個斷面的水質也穩定達標,達到近年來最優水平。

“灄水水質穩定向好,這是十多年持續治理的結果。”黃陂區生態環境監測站負責人介紹。

灄水是長江支流之一,發源於大悟三角山,流經大悟、紅安和武漢黃陂三地,全長142。14公里。一段時間以來,因受沿岸生產生活和無序採砂影響,灄水河總體水質不穩定,64。3%的水域受到影響。

黃陂區生態環境部門主動“牽頭”,聯合大悟、紅安的環保、水務、林業等部門,以及媒體,組成聯合調查組,徒步排查灄水沿岸汙染源。

找到了汙染的癥結,黃陂區主動尋求治汙良方——聯防聯控聯治。黃陂區聯合大悟、紅安兩縣,共同簽署灄水河生態保護聯合宣言,建立聯動機制,三方共同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從最初的“單打獨鬥”,轉變為整個流域“水面陸地同治、幹流支流同治、點源面源同治、上游下游同治”,灄水河治理很快形成初步經驗與體系。

作為回報,位於流域下游的黃陂區“嚐鮮式”提出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模式,透過對大悟、紅安進行生態補償,助力上游解決生活汙染、農業汙染、工業汙染和無序採砂等問題。跨區域治理灄水河的同時,黃陂區開始試行河段長制,由各鄉鎮行政負責人擔任河段長,明確責任,加強水體監管。河段長制的試行,在全國當屬首創,試行以來,成果豐碩,為黃陂區河湖長制的推行積累了寶貴經驗。

2019年初,黃陂區再出新招,將灄水河流域所有水體93個斷面納入監測考核範圍,全年監控灄水黃陂段水質異動,並依據監測結果進行年終考核,給屬地水體保護上了一道“緊箍咒”。

同年4月,黃陂區再次組織灄水河流域徒步生態環境調查,從調查情況來看,“生態灄水、景觀灄水、人文灄水、安全灄水”的美好願景正逐步實現。

兩種方式著力,大氣汙染防治實現質效同升

2017年,黃陂區開展燃煤鍋爐整治,著手拆除了22臺燃煤鍋爐、改造33臺,改燃與改造相結合,禁燃區內燃煤鍋爐改燃全部完工;完成推進10蒸噸/小時天然氣鍋爐低氮改造任務,園區小鍋爐冒黑煙現象得到根治。 在積累經驗後,黃陂區擴大禁燃區範圍,持續鞏固禁燃成果、淘汰開啟式乾洗機、窯爐改造、傢俱和鋼模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一系列組合拳下,傳統行業大氣汙染問題得到質的治理,市生態環境局黃陂區分局迅速轉換思維,瞄準露天焚燒和揚塵汙染問題,思考向科技借力的命題,提升大氣治理效率。

為築牢露天禁燒“防火牆”,有效減少四處冒煙的問題,作為傳統農業大區的黃陂,高標準建設了秸稈禁燒影片監控系統,並於2020年10月份正式投入執行。監控系統由87個(天眼)可360度旋轉的高畫質影片攝像頭組成,“天眼”覆蓋面積達到1100平方公里,基本可以滿足黃陂區高發、頻發和重點區域、薄弱區域秸稈禁燒監管工作,對轄區露天禁燒發揮著積極作用。

“現在查處太方便了!只要輕點滑鼠,轄區秸稈禁燒、作物收種以及禁燒包保人員到崗到位情況盡收眼底。”區大氣辦負責人介紹說。以前主要是採用實地巡查管控的傳統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有了監控系統後,火點資訊會自動推送到所在轄區禁燒包保人員手機上,實現火情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督辦、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回覆,實現了“人防+技防”、實時監督、高效監管,節約了人力物力,提升了秸稈禁燒工作效率。

嚐到向科技要效率甜頭的黃陂區再接再厲,在市生態環境局的支援下,2021年建設了18套小微空氣質量監測站,實現了小微空氣質量監測站街鄉全覆蓋。投入執行後,監管人員可以及時掌握區域空氣汙染因子動態,助力政府部門精準控汙。用監測資料說話,用資料考評排名打分,以此倒逼後進單位努力改善區域空氣質量。

透過標本兼治推進大氣環境治理,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有效好轉。2021年,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值分別為64微克/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較2014年分別降低39。6%、52。1%。

多部門聯防聯治,築牢長江生態保護防線

黃陂區不斷增亮青山綠水顏值,續寫生態文明“詩和遠方”

長江岸線武湖段。 張斌 攝

長江武湖段,綠樹成林、綠草茵茵。“這些池杉,就是2018年長江岸線整治復綠後的效果。”市生態環境局黃陂區分局分管負責人介紹。

2016年,黃陂區啟動長江岸線武湖段資源環境綜合整治。

在12。5公里岸線上,拆除佔用岸線船舶修造及其他企業60家、砂石碼頭26家、清理固廢物約11萬立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長江岸線整治任務。

這片土地經過平整後,種植了楠木、柳樹、水杉等樹木6500畝,建設花田花海100餘畝,以及綠道和配套公共設施裝置。昔日船廠碼頭及各類建築林立的江灘,而今蝶變為碧綠生輝的“十里畫廊”。

與此同時,黃陂區圍繞長江大保護大做文章。

區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了長江入江排口清查整治工作,完成長江武湖段36個排口溯源及整治工作。

農業部門落實“十年禁捕”,清理違法違規捕撈網具,涉漁行政處理立案13起,起訴、判處拘役1人;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清理查扣銷燬“三無”船舶252艘。交通、水務等部門和武湖街道強化長江河道採砂監管,嚴格執法。

截至目前,出動2650餘人次,水上巡查324餘艇次,車輛巡查780餘臺次,對長江武湖岸線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及時打擊處理非法採砂、卸砂、運砂等行為。

系統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讓“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

“礦不挖了,砂不採了,那麼,我們靠什麼致富?”曾經,這個問題困擾著黃陂的一些居民。

黃陂是武漢市的後花園,擁有溼地48萬畝、林地116萬畝,分別約佔全市的1/5和1/2。市生態環境局黃陂區分局負責人說:“綠色生態,就是黃陂人民的‘綠色礦產’和‘生態財富’。”

以建立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為契機,黃陂區全面啟動生態建設。治山理水、養山護水、顯山露水,傾盡全力保護青山綠水。開展破損山體復綠、“綠滿黃陂”、“以地養綠”等行動,山水“顏值”得到進一步提升。

黃陂區用青山綠水搭臺,生態旅遊唱戲,構建起全域生態、全域景觀、全域旅遊、景城融合、村景融合、產業融合的發展格局。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景景不重樣,一主(木蘭大道)兩翼(火塔線、祁泡線)美麗鄉村振興示範帶,杜堂模式、木蘭草原模式,帶動全域美麗鄉村建設格局加快形成。生態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好的生態吸引遊客紛至沓來。“有個景區叫黃陂”唱響全國,黃陂全域旅遊演繹別樣精彩,特色民宿、農家樂,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選擇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實現生態逆轉“紅利”反哺增收富民。

據統計,2017年到2021年間,黃陂旅遊人數達1。21億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59。63億元,帶動36萬人吃上了“旅遊飯”。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陂區透過抒寫“生態文章”,挖掘“綠色礦產”,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成為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全市高質量發展重心區、全省縣域經濟規模第一大區。

“這個舉措,讓蚊蟲減少了”

黃陂區不斷增亮青山綠水顏值,續寫生態文明“詩和遠方”

考察新博村汙水設施情況。阮煒 攝

“以前我們這裡汙水直排水溝,夏天氣味很大,蚊蟲亂飛,如今村裡新修了汙水收集管網,汙水的臭味沒有了,蚊蟲減少了,環境也更好了。”黃陂區六指街道新博村村民黃瑞峰,向我們介紹家裡的汙水收集管網。

經過改造,新博村每戶人家都裝有汙水收集管網。日常生活汙水經過化糞池預處理後,統一收集到村中的汙水處理站;經過格柵、複合厭氧處理、生物濾池、人工溼地吸附,可達到一級A的排放標準。

120平方米的處理站人工溼地中,美人蕉長得枝繁葉茂,吸附了汙水中的氮磷,淨化了水質。

新博村汙水處理站及配套系統,於2018年8月份投入執行,設計處理量每天50噸,超額覆蓋全村130餘戶居民生活汙水的處理任務。

策劃:武漢市生態環境局黃陂區分局 長江日報生態傳播中心

撰文:陳斌 阮煒 石明揚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