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孩子做尖子生還是優等生:我們家長是不是多慮了

2023-01-08由 胡師令021 發表于 農業

三好學生好不好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但“孩子

做尖子生還是優等生

似乎不是我們這些

普通

家長應該討論的事情

人家只是“選擇題”,我們是“戰略問題”

不做尖子生,

不是矯情,更不是

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

,而是基於一種社會認知

尖子生不一定有一個好的未來

《光明日報》曾引用了一個研究資料稱:在美國,有人對

200

多位學生做過

30

多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在成功人士中,

有高達

80%

的是在校學習成績中上等的學生,而不是那些被人們稱為“尖子生”的佼佼者;有些甚至是學習成績很差,被認為是“朽木不可雕”的學生。

看看我們自己身邊的朋友和同學,又何嘗不是如此?

孩子做尖子生還是優等生:我們家長是不是多慮了

沒有永遠的第一名

臺灣作家林清玄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闡述此事,其中寫到:

“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

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

,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是創意最好的。

我不知道林作家的

“第七名到第十七名”的資料是怎麼來的,但肯定地說,這部分人不是中等生,更不是“差生”,我們就暫且把這些第十名左右的學生稱之為優等生吧。

當然,

我眼中的優等生,不是隻論學習成績

,而是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目前仍在執行的

“三好學生”

評比

其實還是不錯的提法,品德好

學習好

身體好,難道不好嗎?只是

些評出來的有獎狀的

“三好學生”未必是

真三好

”。

因為學校一般都

把成績好的

學生直接

評定為

三好生

,背離了

三好

的本意。

我們小時候不僅提倡

“三好”,還提倡“五講四美”

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

也沒什麼不好。

只講一個學習

成績

,肯定是不好。

這也是當年轟動全國的科技大

“少年班”後來屢遭非議的內在原因。當然,我們相信設立“少年班”的所有大學

他們

不會只安排書本學習

、取消

體育課程

綜合素質教育

只不過

有些

“毛病”一經媒體放大,就會產生各種壓力,包括對校方的,也包括對孩子本身的。

那麼小的孩子哪能承擔那麼大的輿論壓力?他們只是早慧的普通孩子而已

做會表演的

“明星”

不是他們這些理工男的特長,

於是,

他們當中部分人的學習被嚴重干擾了。

媒體也是社會生態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罵他也沒用,這是任何

“冒尖”、“突出”、“另類”可能

遭受的

“風雨”。

有個成語叫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個俗語叫做

“出頭的椽子先爛”,也是這個意思。我們做家長的,真的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有必要逼著孩子去做尖子生。

如果孩子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尖子生,那是天意,

我們

也不必阻攔

也許

只要我們

多培養一下他的情商

可能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

大多數的孩子,尤其是我們

成績不算好

的孩子,

如果透過齊心合力,

到了後期成績

真的

上去了,

我們

也可以衝刺幾次看一看,看

孩子

具不具備拔尖的能力

如果很輕鬆,也不要故意阻攔;如果很吃力,即使能夠得上,也要考慮

“戰略轉移”。

優等生也很好啊,雖居

高處

,卻無“不勝寒”之感;有競爭,卻並不慘烈。

他們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可以更全面的發展自己。

孩子做尖子生還是優等生:我們家長是不是多慮了

第一名是有bug的

華為的老闆任正非曾說過:

“我們注重人才選拔,但是名牌大學前幾名的學生不考慮,因為我們不招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他們很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任老闆的講話可能略顯偏激,但也反映了一部分用人單位的用人意識,就是慎用

“尖子生”。還有部分用人單位已經開始用

EQ

測試學生了,據說很多尖子生因此被刷下來了。

為什麼家長老師眼中的

“香餑餑”,到人家大企業

去怎麼就

不香了呢?

主要還是

因為

這部分人為了拔尖

為了超過別人,幾乎用盡了全力

耗盡了時間。也就是說,他們當中的多數人只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競爭不會合作、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

很顯然,社會發展很快,教育

脫節了

尖子生在學校

“唯學習”的“成功”模式,到社會上已經不能“成功複製”了,受到巨大沖擊是必然的。

至於

“少年班”的快速和跨越模式,總體上講也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即使他們當中走出了一些科研人員,也不能歸功於

所謂的

“速成模式

毛竹長得快,內心難免

空洞;冷杉雖然慢,卻成大材千萬年。

自然界的規律,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是

“一樣一樣地”。道法自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道德經》

有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當然,這裡的

自然

並不僅僅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

大自然

,也包括

“自己的樣子”。其實,

大自然,就是“放大了的自己的樣子”

世界就是自己內心的對映。我們看到

這個世界

是好的還是壞的、是美的還是醜的,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好

惡。

我鼓勵兒子做優等生,也得到了兒子的歡迎。

也許

原本就沒準備挑戰尖子生,他

喜歡混在人群中。優等生

本身

就是一個群體,而不

像尖子生那樣鶴立雞群、煢煢孑立

我們

一下

國外的情況。國外雖然不同類別的科目有著不同的

積分

體系,但普遍採取的還是等第,而不是具體分數。他們

多數

設定的是

ABCDF五個梯次,A就是100-90分,F就是60分以下

本來

ABCD之後應該是E的,但E會給人Excellent的誤解,而F有Fail的意思,所以F就順利“上位”了。五個等第再加上“+”和“-”,就變成了15個等第,也基本接近於真實分數了。

我們不難發現,採用等第的方式,不

是有意還是無意,反正是有效地避免了尖子生的問題。比如有五個人如果按照我們國內的評分法應該依次得

100

分、

99

分、

98

分、

97

分、

96

分,但在國外呈現出來的都是一樣的分數,就是

A

A+

,不存在誰是第一名、誰是第二名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國外,無論你是處在哪個等次裡,你都不是一個人。再進一步說,

國外的老師和家長只關注學生處於哪個水平線

,而不關注哪個是第一名、哪個是第二名。

所以國外的學生也不會有

“非此即彼”、“有你沒我”、甚至“你死我活”的所謂“永爭第一”的慘烈競爭。

孩子做尖子生還是優等生:我們家長是不是多慮了

古代讀書,沒有分數

再看看我們古代

的情況

中國古代也不存在尖子生的問題

古代

這個

時間太長,就不

逐一

細分了,籠統地講,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塾,無論是小學還是太學(那時沒有中學,太學就是大學,從小學直接升大學),都有考試,但沒有分數

西漢

太學生,每年

只考

一次,稱為歲試,

到了

東漢

呢,

兩年

才考一次

唐朝考試次數稍多些,但

也只是

小考

及格不及格

大考

及第不及第

而已

那時候,即使是

普通人家上的私塾,學生一般也不多

三五個、兩三個都是常見的,真正

“小班化教學”、個性化輔導

不像我們現在的孩子,一個班級

50

多人,老師也不是不想教好,

的確是

照顧不過來。

你不面對現實,現實就會面對你。

所以說,縱觀古今中外,我們

現在

做家長的,

不能迴避問題,也許,我們最好的教育戰略

是不鼓勵孩子做尖子生,

還是讓

他做個全面發展的優等生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胡師令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