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2023-01-06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農業

古代一人可以種多少田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披瀾讀史

字數:3151,閱讀時間:約8分鐘

編者按:在冷兵器題材的影視劇中,鎧甲之類道具的質量一直都是衡量劇組服化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遺憾的是,由於不少國內劇組對於這類細節不甚重視,導致一些影視劇的鎧甲往往帶著一種奇怪的“塑膠感”。反觀歐美,倒是出了不少經典作品,比如近些年來大火的《權力的遊戲》,以及堪稱經典的《指環王》,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叫好叫座,道具組所製作的精良鎧甲道具無疑功不可沒。可能是因為這些影視劇太過深入人心,許多人對於中西鎧甲往往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中世紀的歐洲似乎更加重視鎧甲等防護裝備,幾乎人均鐵罐頭,而古代中國計程車兵在裝備上就較為遜色,充其量就是布衣、皮甲的水平。那麼,事實真的如此麼?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說起來,現代人對於武器鎧甲的概念,往往來自影視劇和遊戲產業宣傳帶來的刻板印象,以老版《三國演義》為例,劇中許多場景裡,往往只有武將才會頂盔摜甲,士兵們的鎧甲則相當簡陋。

由於老版《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人們自然而然對劇中士兵的裝束也有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權遊》《魔戒三部曲》這類帶有一定奇幻色彩的歐美影視劇,在充裕資金和先進技術加持下,視覺效果自然不同。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不過,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或許不符合事實。中世紀時期的歐洲騎士,所穿的並非亮閃閃的板甲,而是更加樸實無華的鎖子甲。鎖子甲不是板甲的下位替代,板甲流行之前,這種鎧甲才是歐洲騎士最常用的裝備。

法蘭克加洛林王朝時期,騎士才以一種軍功階層的身份出現,由於生產力落後,當時的歐洲軍隊中,只有相對富裕的騎士才能承擔起一整套武器鎧甲的昂貴費用。舉個例子,按照《騎士與風爐》的記載,8、9世紀的法蘭克騎士,上戰場前需要為自己準備頭盔、鎧甲、戰馬、護手、護腿、長槍、盾牌、長劍等多裝備,其中槍和盾的價格最低,合計2枚索利達斯金幣(1法蘭克索利達斯金幣,為4。8~5克黃金,相當於40枚第納爾銀幣,1第納爾大約是1克白銀),而鎧甲(不含護手、護腿、頭盔)就要12枚金幣。

如果再加上護手、護腿、頭盔這些配件,價格還要翻一番。當時金幣的購買力可不低,1枚金幣就能換取2000公升的小麥,2枚金幣就可以買1頭公牛了。對於那些連吃穿都成問題的平民而言,24枚索利達斯金幣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了。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反觀中國古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雖然網路上很早就有“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調侃,但實際上,在我國古代,鎧甲的價格並不像歐洲那樣突破天際。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軍閥混戰,生產力遭到破壞,各勢力更傾向於武裝親信精銳騎兵,配合炮灰僕從軍作戰,而當政權統治相對穩定後,無論是北周還是後來的隋、唐,都不約而同的以廣大自耕農為兵源補充軍隊。

事實上,從北周到隋唐,廣為人知的府兵在裝備和訓練的精銳度上略有下降,但從西魏宇文泰時的以六鎮兵卒為主,到隋時的“夏人半為兵”,府兵的數量卻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按照《玉海》的記載,西魏外府兵“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旨蓄六家共備”。六家人共同承擔一位府兵包括鎧甲在內的後勤,從這一點也能看出,鎧甲在當時即使不能說是什麼便宜物件,至少也算是常見物。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與中世紀歐洲騎士多穿戴鎖子甲不同,我國自戰漢時代開始,鐵札甲就是最主流的鎧甲護具。到了手工業更加發達的宋代,札甲的價格就更加親民了(當然,也僅僅只是價格上的親民,想買還是得考慮一下官府的鐵拳)。

以南宋時期的物價計算,按照《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說法,“凡全裝甲一副費錢三萬八千二百”。北宋兵書《武經總要》的插圖中一共繪製了5種制式鎧甲,除了最後一領裝飾華麗、防護力較弱,明顯有儀仗甲性質的鎧甲外,其餘4領鎧甲皆是典型的實戰用中式札甲,主要由披膊、吊腿、身甲、兜鍪和頓項等部分組成。

值得注意的是,全裝甲並不能直接與鎧甲畫等號,《翠微先生北征錄》記載:“馬軍甲身所以獨用左掩。步人則直身行立,短則露足;馬軍則曲膝蹲坐,長則綰絆。馬軍甲裙所以獨用過膝三寸。步人則甲身腰圈、吊腿連成一片,名曰全裝,而易為披帶;馬軍則吊腿、拖泥遴作二段,名曰摘吊,而便於去取。”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全裝甲”是專門為“直身行立”的步兵所裝備的鎧甲。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和全裝甲的價格相比,同時期的馬鎧價格並不顯得多突出,按照時任神武右軍都統制的張俊的說法,“馬甲一副費錢四十千一百”。宋徽宗時期,一頭牛的價格為十貫左右,也就是說,不到四頭牛就可以換來一副包含披膊、吊腿、身甲和兜鍪頓項在內的全裝甲。而即使是馬鎧這種專門為保護戰馬的重騎兵專屬裝備,價格也不過比四頭牛稍微多一點。

當然,由於兵種分工不同,各類士兵的鎧甲在負重上也有著一定的差異,《宋會要·輿服》裡面,將步兵所穿甲冑分為數類,其中槍手甲“皮線穿舉全成重五十八斤一兩至五十三斤八兩”,弓箭手甲“皮線穿舉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斤一十四兩”,弩手甲“皮線穿舉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兩”。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重量不同,所用甲片的數量不同,造價自然也不同。但總的來看,因為生產力更為發達,和同時期的歐洲人相比,宋代的札甲在造價上無疑是有著不小的優勢。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整套歐式鎖子甲(鎧甲、護手、護腿、頭盔)的造價為24索利達斯金幣,按照歐洲當時的物價,一頭成年的公牛售價2金幣。這也意味著,如果比照牛價划算,一件歐式鎖子甲的價格是中式札甲的3倍有餘。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當然,由於環境不同,單純以牛價對比價值或者說價格並不具備太多的說服力。然而,即使是以同時代人的物價水平來看,中式札甲在歐式鎖子甲這個同行的襯托下,依舊是“物美價廉”。

《續資治通鑑長編》曾提到宋真宗時期的一樁房產公案:宰相向敏中低價強買前宰相薛居正後人在京師的宅邸,有趣的是,即使是所謂的“賤貿”,向敏中也花了五千貫銅錢。雖然書中未曾記載此宅邸實際價值究竟幾何,但即使是以這個最低報價來看,僅這座住宅就能換來一百二十五領防禦力MAX的中式全裝札甲。

至於普通的宋朝公務員,收入水平雖然比不上宰相這種頂流文臣,卻同樣可觀。《長編》記載:“以朝官,諸色使臣及縣令、簿、尉等所費,高卑相半,折而計之,一人月費,不翅十千”。一個月的月奉抵兩三套鎧甲,對這些人來說都是常規操作。反觀加洛林王朝時期的貴族老爺們,往往只有封地在480~720英畝以上的騎士,才能湊得起武裝一名重灌騎兵的資金。

當時東西方生產力以及軍隊裝備水平的差距可見一斑。大家可以類比下,俄烏衝突中,俄軍前線士兵對於從中國淘來的防彈衣良好質量的驚歎!

還是那句話,這就是社會生產力發達所帶來的優勢啊!當然,你能把多少社會生產力轉化成軍事能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當然,我們說的只是板甲鍛造技術尚未成熟之前的情況,與依靠工匠手藝的鎖子甲不同,板甲其實是科技與狠活的結合體,東方傳來的高爐,以及後來出現的水力鍛錘等新事物,使工匠們鍛造大型弧型金屬成為可能。

當板甲鍛造技術成熟後,板甲的優勢最終得以顯現:在技術突破後,同等重量下的板甲不僅有著遠超鎖子甲、鱗甲、札甲的靈活性和防護力,同時,由於不需要製造鉚接鐵圈、甲片這類加工繁瑣的小零件,板甲的加工速度更快,工時費更加低廉。這些優勢讓它在15世紀前後迅速擊敗鎖子甲與板甲衣,成為歐洲精銳軍隊的首選。

拋開那些專門面對貴族們製作的藝術品級板甲不談,實戰用板甲的價格甚至要比鎖子甲低一到兩個數量級。16世紀倫敦市政府的官方鎧甲指導價下:一套包含胸甲、護腿、護臂、帶護頸頭盔的準槍騎士甲的售價為45先令,為18克黃金或270克白銀。在市場上只能換到三百到四百公升的精小麥。和八世紀相比,價格至少打了個粉碎性骨折。

歐洲人均鐵罐頭,中國兵缺乏防護?古代中西軍隊誰才是鎧甲大戶

不過,板甲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多久,當重型火繩槍,以及燧發槍出現後,無論是鎖子甲、札甲、鱗甲、板甲衣抑或板甲,在這種新式武器的面前,都黯然失色。畢竟,“時代不同了”。

參考文獻:

1、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

2、《續資治通鑑長編》

3、史繼剛《論宋代的兵器生產及其質量》

4、《騎士與風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