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防災減災工作和生態文明緊密結合 保障美麗山區的發展與建設

2023-01-05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農業

山區怎麼發展

封面新聞記者 楊霽月

應對自然災害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是全球關注的重要民生問題,與人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也與未來的發展與安全緊密相連。

11月26日,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災害科學與災害治理分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論壇聚焦於全球面臨的重大自然災害風險和挑戰,探討氣候變化災害效應及其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物理機制與動力過程、自然災害風險管理、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指出,四川地質環境條件複雜,災害多發區的山區振興可持續發展成為了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防災減災工作和生態文明緊密結合 保障美麗山區的發展與建設

中國主要地形為山地、高原和丘陵,山地災害區域非常活躍。“災害危險區、生態脆弱區和經濟欠發達區域吻合度很高。在高質量發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我們要特別關注建設平安的山區。”崔鵬表示,要注重風險的判斷和管理,把防災減災協同起來,助力災害防治,保障美麗山區的發展與建設。

從災害風險與險情的預報系統來看,崔鵬認為,防災監測預警預報是自然災害最前端、最基礎、最直接的減災手段。“現在要做好的是精細化的險情預報。”崔鵬說,以山洪泥石流為例,要充分了解其形成條件、形成過程、運動機制、致災機制,再對降雨、產流、土體碎屑化甚至承災體受損情況做出預測。

“現在不僅建立了精細化的、多尺度的山洪泥石流風險評估技術,還能自動化製圖。”崔鵬介紹,透過建立山地災害模擬險情預報平臺,包括風險本體的資料庫、運載背景資料庫和物理模型的引數庫、生態水文系統、風險分析的系統等,可以做實時逐小時的山區災害預報。這樣的情景模擬,實現了精細化、多時空尺度的災害險情預報。據悉,該平臺已在四川涼山州、阿壩州試執行,成功預報59次,其中泥石流的準確率達83%,山洪準確率達70%,“這個推廣以後可以對精準災害的預防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從綠色減災的角度,崔鵬強調要進一步把防災減災工作和生態文明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災害防治、生態保育、生產發展的有機結合,他說:“把災害治理與生態修復、產業發展融合起來,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我相信綠色減災模式會為多災山區的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