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比亞迪跌宕30年:從“人海”紅利到“科技”破局(下)|辣車史

2023-01-03由 辣評車 發表于 農業

電機轉轉停停是怎麼回事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在比亞迪發展的初期,其第一時間抓住了時代和人口賦予的紅利,在企業發展中成為一個多元化的行業巨頭,造電池、造零部件、造汽車……但多元化的陣痛也顯而易見,當消費升級成為不可逆的大勢所趨,中國從低端代工類分工向高階製造業轉型,樣樣行角色必須向專精去轉換,但大象起舞又談何容易,比亞迪要穿越寒冬,勢必要斷臂求生,專注一點,再專注一點。

比亞迪跌宕30年:從“人海”紅利到“科技”破局(下)|辣車史

激進擴張+垂直體系,遭遇危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比亞迪的龐大構想中,要構建電池業,汽車業與新能源產業三者環環相扣的格局,同時均以垂直整合模式保持低成本優勢。此外,其成熟的IT代工部門的目標則是成為下一個“富士康”。

在電池戰略上,比亞迪內部人員將其發展規劃定義為“矽鐵戰略”,王傳福希望比亞迪能夠透過磷酸鐵鋰電池的技術儲備,除了供應未來電動車的外,還可達到儲能目的,適應未來新能源的全面轉型。方向沒錯,但是在新能源車發展的初期,投入巨大的同時還要忍受長期沒有回報的耐力,實施起來難度可想而知,據瞭解,比亞迪當年對新能源的投資就高達20億元,且後續依然在持續增加。

更為激進的是,比亞迪並未滿足於此,又將新能源的觸角伸向了太陽能領域,透過製造太陽能電池、建造太陽能發電站,來涉足光伏發電行業。方向同樣沒錯,但是光伏發電本身也是一個重資產高投入的宏大行業,而其從始至終對成本的敏感,導致其在發展的初期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也因此,使比亞迪的光伏發電夢想還未走向市場就遭遇了寒冬。

比亞迪跌宕30年:從“人海”紅利到“科技”破局(下)|辣車史

在代工領域,比亞迪同樣遭遇了來自行業的危機,彼時伴隨著以蘋果為代表的智慧手機的興起,比亞迪的最大單一客戶,傳統手機品牌諾基亞銷量遭遇重創,最終連帶著比亞迪的訂單被大量縮減。

在汽車製造方面,隨著長城、吉利的迅速崛起,以低成本優勢鑄就護城河的F3同樣面臨挑戰,尤其是在垂直體系之下,自供產品帶來的基因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只供應自家產品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大鍋飯、人浮於事、職權交差帶來的管理缺陷最終反應到產品端,凸顯出來的就是質量問題頻發,進而帶來銷量下滑。

不得不說,王傳福對未來產業趨勢的敏感度是足夠的,但激進擴張帶來的資金壓力以及垂直模式本身的管理缺陷,讓比亞迪這一龐大帝國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危機。根據當時公佈的2011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淨利潤率從2009年的10%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1。22%。2011年上半年比亞迪整車銷售22萬輛,同比下降23%;銷售收入為102。8億元,同比下降25%,毛利率同比下滑9%。比亞迪電子,2011年上半年收入77。54億元,同比僅增3。82%,淨利潤3。35億元,同比減少7。56%。而2011年全年,比亞迪到期債務到達113。63億元。

此時,2008年投資比亞迪的巴菲特,從股價頂峰時逾20億美元的利潤,到此時,利潤僅剩一層左右。

比亞迪,急需一場由內而外的變革

瘦身+走向市場,錘鍊競爭力

在意識到問題之後,2012年,比亞迪開始反思,糾偏。首先從管理入手,執行“事業部公司化”,每個事業部建立自負盈虧、優勝劣汰的靈活運營機制,並將10%的利潤用於事業部年終獎勵。此外,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該停停,該轉轉。同時開始採購先進裝置來代替之前的人海戰術。整套改革下來,其零部件的自制率從80%降到了50%左右的水平,與當時的國內企業基本持平。

此外,當時正值中國品牌汽車崛起的風口期,比亞迪對“主業”進行聚焦,迴歸當時市場“更為確定”的傳統汽車業務,加大研發與投入。特別是招攬來一批“外援”專業團隊如艾格、Heinz等效果明顯,王朝車型得到市場好評。

比亞迪跌宕30年:從“人海”紅利到“科技”破局(下)|辣車史

在經過三年的調整之後,比亞迪元氣略有恢復。即便如此,在汽車領域,比照吉利、長城一線品牌,比亞迪也已經落後一個段位,2013年,長城年銷量在75萬輛左右,比亞迪的與之相比足足落後了近三分之一。而在電池領域,2011年成立的寧德時代,藉著國家政策風口,幾年時間迅速壟斷了國內新能源車企的電池供應,甚至開始放眼全球市場,成為特斯拉的合作伙伴。比亞迪受限於多元化,電池只能以自供為主。

此時的王傳福意識到,要重拾昔日榮光、變先發優勢為絕對優勢,必須進行一場更為徹底的變革。於是,比亞迪給自己設定的方向除了瘦身,還要讓吃大鍋飯的這些事業部走出去,撤掉保護傘,與同行公平競爭,這也就是比亞迪的市場化1。0戰略,對自供的產業鏈進行摸底,與同行比較後,供應鏈開放,誰優秀就使用誰,集團下的各事業部不再有優先自供的特權。推向市場的成果可謂顯著,增強了自身競爭力的同時,也爭取到了外部的大客戶。

到2017年,比亞迪龐大的體系已經精簡為乘用車、商用車、雲軌和電子、電池五大事業群,同時繼續推進零部件外供。

比亞迪跌宕30年:從“人海”紅利到“科技”破局(下)|辣車史

隨著各個體系羽翼的逐漸豐滿,比亞迪也開始進入到了市場化2。0時代,對核心業務包裝融資進行資本化運作,讓每一個子公司都成為一個“小王傳福”。比如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2020年已經開啟了上市申請流程中,而下一步,比亞迪的動力電池業務也必然延著這個軌跡往前發展,利用資本市場的強大融資能力,從供應比亞迪的企業變成供應中國甚至供應全球的公司。

e平臺3。0下的比亞迪駛向何方?

從2009年的危機四伏,到2012年的企業糾偏,再到2017年破釜沉舟的改革,到2020年,可以說比亞迪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鳳凰涅槃”。

也正是有了那樣一次陣痛,比亞迪比任何企業都更早也更深刻的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並將其視為各個事業部發展中最核心的護城河。

按照王傳福的預測,傳統汽車行業的變革如果分為上下半場,那麼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則是智慧化。在上半場的角逐中,比亞迪憑藉著在電池、電機及電控領域的深厚機構,在純電及超級混動產品上游刃有餘。

電池領域,2020年推出的刀片電池,是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電池技術路線的一個分水嶺,直接將三元佔據絕對優勢的局面扳回至二分天下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磷酸鐵鋰電池憑藉著優秀的成本控制,讓新能源車向入門級車型普及提供了條件。甚至絲毫不誇張的說,2021年新能源銷量的爆發,離不開比亞迪電池技術的推波助瀾。

比亞迪跌宕30年:從“人海”紅利到“科技”破局(下)|辣車史

同樣有了多年積累的電驅電機技術,2021年比亞迪DM-i超級混動的推出,也是比亞迪這一“技術型”企業的高光時刻,實力如何,從銷量訂單的持續增長已經可見一斑。

而根據王傳福對於這場汽車變革的判斷,它認為如果電動化是上半場,那麼智慧化則是下半場。顯然,在電動化的角逐中,比亞迪已經輕鬆摘得了中國企業的頭籌。那麼當下半場智慧化的大幕已經拉開,比亞迪又將駛向何方?

當特斯拉成為新能源汽車界的“蘋果”時,比亞迪也曾考慮過將自己打造為開放的“安卓”,並於2018年推出了智慧汽車開放平臺“D++”,向開發者開放了比亞迪汽車的66項控制權限和341個感測器引數。像智慧手機的安卓平臺一樣,開發者可以在“D++”平臺上探索各種適合於智慧汽車的應用。但後來的故事是,智慧科技巨頭們如百度、蘋果、華為等也紛紛下場,選擇自己造車。比亞迪想成為智慧規則的制定者,事實證明未能走通。

比亞迪跌宕30年:從“人海”紅利到“科技”破局(下)|辣車史

2020年,比亞迪又給出了新能源持續領先的新答案,e平臺3。0,其最核心的價值是實現了整車架構平臺化。用王傳福的話說,e平臺3。0是下一代電動車的搖籃。直白點說,比亞迪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將硬體系統做到極致化進而再標準化,可以成為未來新入局新能源領域企業的代工者或者說方案解決商,同時,在智慧化方面又高度開放,可靈活配置全球頂尖的智慧駕駛方案。此前已經有賓士、豐田、滴滴等向比亞迪拋來橄欖枝,這無疑大大加快傳統燃油車企與新入局者向新能源轉化的速度。

總之,不管爭取與同行的合作是否順利,比亞迪在新能源的佈局及技術深入上,已經遙遙領先。有人將比亞迪、特斯拉、蔚來三者拿來進行比較。如果蔚來勝在服務模式,特斯拉是技術加模式,那麼比亞迪則是技術+完整供應鏈的勝出。特別是2021年缺芯背景的掣肘之下,比亞迪幾乎未受影響,相反還擴大了市場份額。所以,當下特斯拉第一、比亞迪第二的格局,在未來,與之並肩同行,也並非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