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夏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有多高經典中國通史11

2023-01-03由 培倫聊天室 發表于 農業

中國農業發明者有誰

夏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有多高經典中國通史11

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它的建立標誌著我國文明社會的開始。它的鞏固和發展促進了奴隸社會的鞏固和發展。由氏族制度變革為奴隸制,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具有四百多年曆史的夏王朝,在社會生活上無疑要比原始社會提高得多。這與社會生產的進步、發展是一致的。

但是,今天我們能夠見到的有關夏朝歷史的記載,都是後人根據先輩們口耳相授流傳下來的。從這些傳說中還是能夠看出夏王朝的建立、鞏固、發展和滅亡的基本情況。但有關夏代的具體社會生活情況,就知道得太少了。所以目前知道的有關資料,只能說是這方面歷史的影子。

我們偉大的祖國自古就是以農立國,古代文明也是從農業種植開始的。夏朝是脫胎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在部落聯盟時期的農業,已經不是原始的農業。在許多地區,如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流域,已出現了不少定居農耕,農業、畜牧業已成為人們衣食所依。

因此,在洪水氾濫時期,才會出現“五穀不登”的情況。禹在平治水土過程中“盡力乎溝洫”,建立起了初期的農田排灌工程,這就更加有利於開發土地,發展農業種植。

自禹平治水土以後,中原地區農業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這種認識是比較符合歷史實際的,因為禹“疏川導滯”是疏通河流,排除積水,同時又是“鍾水豐物”,積蓄足夠的水量以供農田、放牧和人們生活使用。

當然禹平治水土、發展農業生產的具體任務,也不是全由他一人來作,而是把種植黍、麥、稻、菽的任務交給協助他治水的農官后稷去完成。所以《詩經》中有“是生后稷”,“纘禹之緒”(《魯頌·閟宮》)。就是說姜源生了后稷能繼承(纘)禹的事業(緒)。

農田中開溝洫以利排灌也不是自禹平治水土時才發明的。從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來看,早在距今約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村落遺址中就發現有三條,其中一條是環繞居住區的大圍溝,既是起防護作用,也是為了排水。另兩條小溝是在居住區中,是起排水作用的。

在距今大約4000年至5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不少的溝洫。這些溝洫形制的結構、建造的技術都比半坡遺址中的有很大發展和進步。如在河北磁縣下潘汪龍山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兩條形制相同的水溝。從已發掘的48。5米來看,寬為2-3米,深為1。5-2米。溝沿很直,溝壁平整,拐彎處呈圓角方形。

在河北邯鄲澗溝、河南洛陽矬李的龍山文化遺址中,也發現有溝洫。根據測定,這些文化遺址的年代距今大約是3900年至4100年之間。這也相當於夏禹治水和夏王朝建立初期的歷史時期。

夏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有多高經典中國通史11

禹平治水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時,除了開溝洫排灌之外,還利用了地下水源。相傳“伯益作井”(《世本·作篇》)。伯益就是益,他協助禹平治水土時是擔任掌管山林鳥獸的虞官。

這個職務與畜牧業有關係,放牧時要解決水草問題,為了尋找水源,就要開鑿水井,所以說他是作井的人。但是鑿水井並不是益的發明,相傳“黃帝見百物始穿井”(《世本·作篇》)。說黃帝是鑿井技術的發明者。

到堯舜時代,舜的父親瞽叟聽信他後母的挑撥,想害死他,叫他去打井,井打得很深,而且還發現了井底旁邊有一個空洞,當他正在井下,瞽叟和後母所生的弟弟叫象的兩人“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史記·五帝本紀》)。瞽叟和象本想倒土下去將井填實,把舜埋在井中。不想舜從井底旁邊一個空洞中逃了出去。

從這個傳說中反映出兩個情況,首先是開鑿土井在當時中原地區比較普遍,費不了很多事情就可以辦到。其次是當時的溝洫不但有明溝,而且還有暗溝。舜打的井正好和一條暗溝相通,他才能從這條暗溝中逃得性命。

從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原始的井是用來貯藏食物的,一般都比較淺。這在北方農村直到現在還在使用。不過在考古學上把這種貯藏東西的井叫做窖穴,廢棄的叫做灰坑。

由於在廢井中發現下雨後能蓄水,從中受到啟發,為了解決生活用水,才逐漸地把它挖深修建成較深的井。在溼潤多雨的地區,挖井挖到一定的深度就會出水,這就為人們生活解決了重要的水源問題,作為蓄水的水井才出現。

我國原始的水井,目前已知最早的是1974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這是口井壁為木結構的水井,是在遺址的第二文化層中發現的,距今約有5700年。其次是江蘇崑山太史澱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有木井圈的水井,距今約有4000多年。

在中原地區的水井,目前已知最早的是在河南湯陰白營村的一個龍山文化早期村落遺址中發現的,這也是一口井壁用木棍交叉為井字形層層壘築而成的水井。

在河北邯鄲澗溝的龍山文化遺址和河南矬李第三期文化層(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都發現有圓形的土水井。澗溝遺址的口深約7米,口徑2米,在井旁有溝渠的遺蹟,在距井不遠處有一座陶窖遺址,井底還發現有陶罐等殘片,說明這水井不僅供飲用,還用於製陶生產。

總之從距今4000多年到4000年的中原地區,水井不僅是供人們生活飲用,也逐漸用於手工業生產和農用灌溉。

夏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有多高經典中國通史11

禹平治水土,興修了水利工程,開溝渠,鑿水並,利於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所以佐禹治水的農官“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孟子·滕文公上》)。所謂“五穀”是夏商以後對五種主要的農作物——黍、稷、麻、麥、菽的稱謂。

夏代的農作物有多少種,在古書中沒有記載。從考古資料來看,在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經發現的農作物種類,就有黍、稷、粟、麻、稻等。

在長江下游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經發現的農作物最多的是水稻,比如,在江蘇吳興錢山漾遺址中,就發現了秈稻和粳稻兩種水稻。浙江杭州水田畈出土了蠶豆、花生、芝麻、西瓜、甜瓜、酸棗、毛桃等蔬菜瓜豆和水果的種子。

在錢山漾遺址中還出土了麻布殘片、絹片、絲帶等紡織品。麻片質料是薴麻,絹片為家蠶絲織成。說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在太湖地區一帶的先人們,就會種植桑、麻,養蠶繅絲了。那麼再經1000多年的發展,到了夏代,這些江南的農作物可能會有所增多。

夏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在於所使用的生產工具不再是粗糙和簡陋的,而且種類也較以前有所增加。從山西、河南有關夏文化考古發掘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來看,雖然還是以木、石、骨、蚌製品為主,但是除了用作耕作的耒、耜外,還有石犁、石鏟。作墾荒造田用的有錛、斧、钁、鏟,作中耕用的有石鋤,作收割用的有刀、鐮,加工糧食用的有石磨盤、磨棒、石杵臼等。

這許多農業生產工具,雖然都不始自夏代,但從製造技術上來看,確實比夏以前的要精良得多,如石刀刀刃的鋒利,並不亞於金屬刀刃。所以說夏代的農業生產是比以前有一個較快的發展。

相傳夏禹時,有一個叫儀狄的臣子,發明了用黍造酒的方法,製造出了香甜美酒。夏禹反對造酒,認為後世必會因飲酒而亡國,但酒的製造在夏代還是得到推廣。到了少康時期,造酒不但沒有被禁住,夏王“少康作秫酒”(《初學記》卷二十六)。“秫酒”是一種用糧食造出來的酒。

相傳到夏桀的時候,因為他淫逸享樂,不祭祀祖先,用酒來灌池,所謂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韓詩外傳》卷四)。這雖是誇大之詞,但說明夏代生產的酒是很多的。奴隸們生產的糧食除了供給奴隸主們享用外,還要用來製造大量的酒供他們飲用取樂。夏代酒的生產多也說明農業的發達,農作物的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產品有了較多的剩餘,這就為社會分工提供了物質基礎。夏代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社會分工有了明顯的區別,在夏王朝和各諸侯、方國中,還設有職官專門管理。少康就曾為有仍牧正,專門管理畜牧。

夏代的畜牧業也是很發達的。因為除了食用的肉類外,還要大量的豬、牛、羊等來做祭祀的犧牲。在夏王朝的商族和地處今山東半島的萊夷就是以畜牧業發達而載於史冊。夏洩時的商侯王亥,就是個趕著牛羊群在各方國、部落間進行貿易的商人。夏桀時商湯因鄰國葛伯說祭祀沒有牛羊,商湯就送給他牛羊,這都說明夏代的畜牧業發達的情況。

夏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有多高經典中國通史11

手工業在夏代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製作陶器就是一個較大的手工業生產部門,製作方法也比以前複雜和精良。從有關夏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可以看出,製作陶器有模製、輪制,也有用手捏製,還有泥條盤築。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發現的陶窯,不但大形制和結構比以前有所改進,而且陶器的質量也是很好的。從這個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種類共有30多種,主要的如炊器,有盆形鼎、深腹罐、圓腹罐,還有盆形甑盛食器,如三足盤、豆、深腹盆、高領罐、大口尊等。酒器有觚、爵、盉、鬹等。尤其是酒器,發現有帶管狀流的盉,有耳有流的鬹,這在當時是很講究的酒器。

在二里頭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些很大的陶器,如大口尊甕、大罐等,這是在以前的陶器中少見的大容器,這些大陶器都是用作貯藏食物的。據研究,主要是用來貯存糧食,也說明夏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種植的農作物,尤其是糧食作物有了剩餘,為了貯存,才促使陶器的製作不但增加了產量,而且出現了大型的容器。

銅器的鑄造也是夏代社會生產中的一個獨立的手工業部門。根據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說明,我國青銅時代最晚也是自堯、舜、禹時期開始。從史籍中記載來看,“禹穴之時,以銅為兵”。說是在夏禹的時期就已用青銅鑄造兵器。在一些方國、部落地區也能冶煉青銅,所謂“貢金九枚,鑄鼎象物”,就是各地向夏禹進貢的青銅鑄成九個銅鼎。

相傳夏啟時“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於昆吾”(《墨子·耕柱》)。蜚廉到各地山川採集來的銅礦石,都運到昆吾去冶煉鑄造。看來昆吾是一個善於製陶器和銅器的方國。

夏代的手工業生產中還出現了世代的專業生產者。“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左傳·定公元年》)。春秋時的薛國先祖奚仲,相傳是黃帝之後,姓任,善於製造車。他所製造的車方圓曲直皆合規矩,尺寸大小都合比例,使用起來非常靈活,也很結實牢固。

相傳在夏代以前就有了車,可以用來“引重致遠”,也就是做負重的運輸工具。故夏王朝建立後,製造車成為專業,由王朝設官管理,其官名就叫車正。

夏禹時奚仲為夏王朝的車正,被夏封於薛(今山東滕縣南),其後人世代為夏製造車。夏末,因桀暴虐,奚仲後代仲虺才棄夏投奔了商湯,被任命為商的左相,輔助成湯。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夏商史話》。《夏商史話》作者為孟世凱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夏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有多高經典中國通史11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