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2023-01-03由 茵茵的三農體系 發表于 農業

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哪裡

隨著我國

城鎮化程序

的加快,我國的農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農村的方方面面。但我們也要深刻地認識到,受制於

傳統城鄉二元體制

發展的制約,農村的矛盾正在

日漸暴露

。因此,有學者就提出目前我國的農村正處於衰落階段。事實上,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村出現的諸多問題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常住人口減少、年齡結構呈現斷層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

城鎮化程序加速

,農民群體卻

增產不增收

城鄉差距

逐漸擴大化。城市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走出農村,奔向城市,中國正在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跨向城市型國家。但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時,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更加凸顯。農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聚落,它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常住人口,這些人在特定的區域裡進行居住、從事農業生產、政治以及其他各種活動。曾經的農村聚落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人口流動小,除

婚喪嫁娶

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因素促使其他村落的人進入本村落並定居,同樣也沒有其他因素促使人員流動到其他地方。再加上國家政策不允許人們進行自發的社會流動,這樣就把村民牢牢地“栓在”農村。同時,曾經的

村級組織

具有較強的號召力,村民與外界聯絡,是以村級組織為代表或者這個村落的某位成員身份進行的,因此他們對自己生活的農村具有強烈的

歸屬感

認同感

村民之間都互相認識,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幫扶,與現在城市裡同住一層樓卻不認識的“

冷漠社會

”和“

陌生人社會

”截然不同。農村內部都有自己共同的風俗習慣、節日活動、宗族儀式等共同的

精神紐帶

,無形中形成一種內部的和諧。在這種主動或被動的情況下,農村人口在賴以休養生息的土地上世代繁衍,由此造就了中國國土上一個人員龐大、結構穩定的

農村群體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然而,

改革開放

後,一是由於我國

歷史國情原因

,國家經濟落後,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推進工業化和經濟的發展,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和生產要素都向東沿海部地區、向城市地區、向南方地區流動。巨大的收入差距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農村人口流向城鎮,農村地區大量富餘勞動力向城鎮的

單向流動

國家大力推動

城鎮化程序

,城鎮化在表面看來就是農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城市蠶食農村的

土地擴大規模

。農業農地日趨減少,

農業收益

越來越低,土地上外溢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村推動農業人口外流,城市吸引農業人口流入雙重作用下,中國的農民開始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的遷徙。過度的人口流動導致農村地區戶籍人口數量與常住人口數量差距較大。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古話有說,“

父母在

不遠行

”,然而今天外出打工的都是

青壯年勞動力

,常住人口的年齡出現斷層,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只是留守的老人和婦女。這也出現了農村土地的撂荒現象嚴重。

二、土地撂荒、耕地資源浪費

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

生產要素

。農村耕地資源是否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是衡量農業經濟生產狀況的重要標尺。在過去農村集體化運作的時代中,土地是他們賴以

生存的保障

,村民消費的就是自己產出的一部分,一切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農民將土地視為

命根子

。然而對於農村來說如此重要的土地資源,在近些年卻普遍出現撂荒現象,儘管國家在2006年起

取消了農業稅

,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種糧補貼,但這種現象並沒有改觀。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隨著

工業化

城鎮化

的推進,大量農民放棄土地進城務工,轉向二、三產業,主要從事農業勞動的

青壯年勞動力

流失,耕地產出效益低,更出現土地撂荒現象。據我國國土資源部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撂荒的耕地將近

3000萬畝

,土地撂荒已成為全國農村的普遍現狀。這不禁讓人思考,未來農村的地由誰來種,中國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從何而來。

三、農業用地銳減和流失

曾經的

中國農村

,聚集了中國80%的人口,經營著土地,向城市提供農副產品,供養著

城市人口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我國社會制度的改革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也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等方面的重大變革,農村傳統

小農經濟

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被打破,從而空間格局也不斷走向分化。城鎮建設徵用集體農用地,出現失地農民現象。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目前,我國耕地每年約被侵佔

300萬畝

,而這些被侵佔的耕地並不是用於農業建設,那麼就意味著會產生大量的

失地農民

,如果每個人1畝地,那麼就會有 300 萬的失地農民,值得注意的是建設佔用的耕地多數是居民點周邊的優質高產糧地。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講究外表上的城鎮化,以犧牲農村利益為代價來發展城市,徵用城市周邊的土地用來建廠、蓋樓、擴張城市範圍等。無論是為了“

政績

”還是為了賣地“

牟利

”,以新農村建設為幌子讓農民住進樓房,騰出土地,流轉耕地,造成農民農業生產用地銳減。

四、農村基礎設施衰敗

過去的農村,是農民世世代代生活的

唯一地方

,農民兄弟們把自己畢生的經歷和有限的資金都用於打造這塊生養他的土地,修整庭院、建造新房、規劃街道、打造宜居環境。隨著

農村經濟的繁榮

,農村中新房越來越多、街道也越來越齊整、村容村貌也

日漸改善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但城鎮化大環境下,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新生代農民工再也不願意回到農村居住。紛紛趁著結婚將在農村建造新房的資金用於在

城鎮購買樓房

,農民自有的

建設資金

已經完全轉移到城鎮。再加之,由於規劃建設的

財政投入不足

,缺乏資金使得農村的規劃水平低下、不合理。

許多農村的

基礎建設衰敗

,農村地區面臨著環境髒亂、村容村貌差、村莊建設佈局混亂、基礎設施破爛不堪並且

使用功能較低

。此外,農村供電不穩定,有的農村地區甚至都有通電或者用不上電;在

醫療衛生方面

,缺乏醫護人員和醫療資源。農村交通設施、飲水、通電、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資源提供明顯與城鎮嚴重失衡,農村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後於城鎮。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在我國農村地區隨著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外出後導致“

人走屋空

”現象;農民對於宅基地的佔有“

建新不拆舊

”,將新的住址偏向於建到交通便利的農村外圍,舊的房屋、老宅就處於閒置狀態,有的甚至年久失修都

破敗不堪

。下一代在城鎮買房,舉家遷移,而在農村建起的二層小洋樓平常都是大門緊鎖,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有一些人氣,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來一次。

五、農村教育資源短缺

在傳統的

農村結構

中,農民世世代代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子嗣傳承、人丁興旺,教育後代的

學校機構

同樣遍佈各村鎮。而城鎮化後,大量農民湧入城市,也帶走了農村學校的教育物件,導致各村鎮的學生數量急劇下降,不得不撤校並校,也使國家對農村學校的投入有減少趨勢。“

科教興國

”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但長期以來,政府在教育方面對農村和城鎮的投入是有巨大差別的。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許多農村地區會遇到一個

很嚴峻

的問題,那就是

子女的教育問題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成為一項具有法律強制性的政策,但是很多農村居民並無法享受這一權利和義務,甚至面臨著“

無處入學

”的境地。一方面,城鄉教育資源存在差距,體現在教育經費和教師隊伍方面。截至到2021年,在義務教育方面,我國農村地區小學、初中每個學生的人均教育費用與城鎮存在巨大差距。

總結:

如果說城鎮化是時代發展的潮流。那麼在任何時代發展面前,沒有任何有能力來阻礙歷史程序的發展。但事實上我國的

城鎮化發展

是一種

畸形化的發展

,它片面的只要求表面上的“

政績

”。但對我國農村的發展卻存在忽視的情況。這種情況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我國的農村存在著諸如

人口年齡斷層

、鄉村教育發展較差、農業用地的不斷銳減等等。

城鎮化建設中農村的衰落

我們不禁想問:未來我國鄉村

發展之路

在哪裡呢?如此才能

加速農村發展

,對於當前我國農村衰落這一現象,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內和我們交流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