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劣幣驅良幣,“紫色黃金”蒙塵 摻雜使假“洋蜂膠”何時休?

2022-12-30由 中國食品報社融媒體 發表于 農業

過海關是要有非檢驗證書嗎

辛勤的小蜜蜂,有一種神奇勞動的結晶——蜂膠,是它從植物體上採集樹脂與其上顎腺分泌物和蜂蠟等加工而成的膠狀物質,然後將其塗布在蜂巢縫隙,使蜂巢無菌,防止病敵害侵擾。因其稀少,素有“紫色黃金”之稱。

劣幣驅良幣,“紫色黃金”蒙塵 摻雜使假“洋蜂膠”何時休?

迄今為止,世界各國的蜂膠研究者已從蜂膠中分離鑑定出600多種化合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黃酮類化合物204種、萜類化合物231種、酚類化合物194種,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因此,蜂膠除了是一味《藥典》法定的中藥外,還是人們青睞的營養保健食品。2000年以來,火熱的國內蜂膠市場吸引“洋蜂膠”透過代理和電商平臺“自營”“全球購”“海外專營店”“海外旗艦店”等渠道湧入中國市場, 或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境外直郵,或從國內鄭州、上海、香港等地直接配送,配送的產品分別來自多個國內保稅區。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進口蜂膠的最大市場。進口蜂膠情況怎樣,如何保障國人放心消費?多年來公眾對進口蜂膠是否是正規保健食品、質量如何有很多投訴和疑慮,網上也多有反映和曝光。前不久,中國蜂產品協會(以下簡稱“中國蜂協”)對網購跨境進口蜂膠進行了市場調查。結果表明:許多網銷進口蜂膠產品存在違規銷售、摻雜使假和違法宣傳等情況,嚴重影響國內蜂膠市場秩序,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市場:洋蜂膠未經國家保健食品註冊能放心嗎?

中國蜂協對消費者投訴進口蜂膠產品資質、虛假廣告和產品質量問題進行市場調查後認為,進口蜂膠產品的市場準入是關鍵癥結之一,多數進口(跨境)蜂膠產品未在我國註冊保健食品,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

據調查,目前多家電商平臺網售標示進口蜂膠產品有1000多種,而中國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的保健食品批號的進口蜂膠產品僅有15種;在被調查的32款產品中,有31款產品未取得保健食品批號,佔樣本總數的97%。特別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一些基本不產蜂膠國家的所謂“洋蜂膠”,已佔國內蜂膠市場約40%份額。

“蜂膠不是普通食品,我國對蜂膠產品實行保健食品註冊管理。”中國蜂協常務副會長孫國峰介紹,根據我國法律法規,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的蜂膠產品必須申請國家保健食品註冊,由國家有關部門依照法定程式、條件和要求,對申請註冊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以及標籤說明書內容等進行系統評價和審查,取得註冊批號後才能生產銷售。國家已批准蜂膠產品有增強免疫力、輔助降血糖、輔助降血脂等17個保健功能。

記者調查發現,電商平臺上諸多國外“蜂膠原膠”“天然蜂膠”“黑蜂膠”打著“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青春保鮮、肌膚美顏、滋養卵巢、養護心腦健康、滋補中老年”的宣稱。記者詢問能否提供檢測證書和進口批文等,客服或語焉不詳或搪塞說,品牌方提供證書比較麻煩,時間較長。

中國蜂協蜂膠專委會主任呂澤田指出,國產蜂膠產品必須獲得保健食品證書才能生產銷售,只能標註被批准的保健功能,而大多數跨境進口的蜂膠產品,卻以進口許可證號、出入境檢驗檢疫衛生證書、進出口食品標籤稽核證書、出口方提供的允許銷售證明或授權書等作為市場準入許可,打著保健功能和療效的招牌在華銷售。未在我國申報保健食品註冊的“洋蜂膠”,其企業情況、使用原料、保健功能、食品安全均無法證明其是否合法合規,違反了我國對蜂膠產品管理的有關規定。放任其進口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和健康,還有失法律法規執行的公正與公信。

長期從事蜂膠生產、熟悉蜂膠市場的北京樂一生蜂膠生化高新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姜德勇頗為無奈地對記者說,真正合法合規的國外蜂膠廠家有進口蜂膠保健食品批文的很少,很奇怪的現象是有保健食品批文的正規蜂膠銷售情況並不好,而沒有批文的所謂進口蜂膠產品賣得倒很好。

多家國內蜂膠生產企業反映,這些年,有關部門對本土蜂膠等保健食品企業監管十分嚴格,而對跨境購蜂膠卻是“網開一面”,使其享受著不同的國民待遇。國產正規蜂膠產品受到違規進口蜂膠的嚴重衝擊,惡性競爭使很多企業深陷困境。

檢測:摻雜使假洋蜂膠比例超六成

電商平臺和網購的多數洋蜂膠未經中國保健食品註冊,它們以“天然正品”“高濃度”“品牌直供”“國際專家認可”等宣示進入中國消費市場,吸引人們購買,其產品真實性如何?

中國蜂協的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從京東、天貓等網購電商平臺抽檢網銷的32款進口(跨境)蜂膠產品,委託國家權威檢測機構進行了真實性檢測。檢測結果顯示,9款產品中含有楊樹膠成分、12款產品楊樹膠摻入風險較高,涉嫌摻雜使假蜂膠產品的比例高達66%。

《蜂膠》國家檢測標準(GB/T24283-2018)起草單位浙江大學動物學院胡福良教授指出,蜂膠國標規定蜂膠不應人為新增任何樹脂和其他礦物生物或其提取物質,非蜜蜂採集、人工加工而成的任何樹脂膠狀物不應稱之為蜂膠。

“我國土生土長的中華蜜蜂不能生產蜂膠,佔我國蜂群總數三分之二以上的義大利蜜蜂的採膠能力一般,每群蜂的蜂膠年產量平均只有150克左右,全國產量有限。”胡福良教授介紹,在原料的緊俏和利益的驅動下,市場上出現了造假者利用楊樹芽、楊樹皮等熬製“楊樹膠”,以其顏色、狀態、口感近似蜂膠的特點假冒蜂膠,人為新增類黃酮提升總黃酮含量以及不明物質冒充蜂膠等摻雜使假現象。

“蜂膠產品只有真實才有價值。”呂澤田主任表示,暴利驅使是問題“洋蜂膠”的動力。目前市場1000克蜂膠原料價格為1200—1400元左右,而一些人工熬製的楊樹膠價格僅為200元左右,假蜂膠利潤驚人。

“澳、新、美、加等國沒有相關蜂膠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大部分產品的標籤上也沒有相關標準標註。”孫國峰指出,比如有些進口蜂膠膠囊銷售價格僅為0。16—0。27元/粒。而真正的蜂膠製成的軟膠囊,僅蜂膠原料一項,其每粒平均成本就達到0。40元左右,遠遠超過進口蜂膠產成品的銷售價格。更何況進口蜂膠如果真材實料,其原料價格、生產和運營成本要高於國產蜂膠產品。因此,這種不正常的價格倒掛也是判斷進口假蜂膠的重要因素。

呂澤田曾經考察過多國蜂膠市場。他介紹,中國、巴西、伊朗、土耳其是蜂膠產量大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基本不生產蜂膠原料,像紐西蘭也不允許其他國家的蜂膠進口,本國蜂膠產量不足以形成產業。所有來自澳、新的蜂膠產品基本為華人進口假冒蜂膠的楊樹膠,在當地加工而成,然後冠以澳、新蜂膠,中國導遊對當地免稅店售賣假蜂膠心知肚明。美國、加拿大蜂膠產品的情況與澳、新基本相似。巴西雖然出產蜂膠原料,但產品僅限於蜂膠液,膠囊劑、片劑、粉劑均沒有,這類劑型的巴西蜂膠產品涉嫌假冒。

這些所謂進口蜂膠在華主要透過網購、郵購等形式大肆銷售,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洋品牌。調查估算,澳、新假蜂膠年銷售額近2億元人民幣,年產假蜂膠軟膠囊一億粒(0。5g/粒)左右,基本都賣給了中國人。

行業標準蜂膠真實性鑑別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牽頭起草人、ISO蜂膠國際標準註冊專家周萍告訴記者,有些消費者盲目崇洋,以為“洋貨”就是高品質,電商利用這一心理販賣進口“蜂膠”。檢測資料顯示,進口蜂膠充斥大量假冒偽劣產品,比如巴西蜂膠又稱綠蜂膠,有的廠家絞盡腦汁生產加了綠色素、調合油外觀呈翠綠色的所謂“巴西綠蜂膠”產品,經檢測裡面巴西蜂膠成分為0。殊不知,巴西綠蜂膠製品的外觀應該是棕褐色的。

監管:遏制進口假蜂膠氾濫須消除監管盲區

近年來,在國內不斷打假的壓力下,原在電商平臺直接銷售假冒進口蜂膠產品的國內企業基本消失,大部分轉為跨境電商銷售方式。跨境假蜂膠逃避市場監管,對正規產品造成巨大的市場衝擊,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中國蜂協常務副會長孫國峰指出,我國是蜂膠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為保障消費者正當權益,保障蜂膠生產經營企業公平有序競爭,不斷提升中國蜂膠國際貿易競爭力,應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進口假蜂膠食品安全監管盲區問題。

“高位統籌、多方施治,主動承擔主體責任。”孫國峰認為,加強對跨境電商蜂膠產品的有效監管,應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實行保健食品註冊管理,無國家保健食品批准證書的一律退市下架禁銷;海關對無中國保健食品批號的進口蜂膠產品拒絕進口及保稅;電商平臺要認真稽核進口蜂膠產品資質,禁止無保健食品批號和檢測合格報告的進口蜂膠產品銷售;定期進行市場抽檢,對摻雜使假、虛假宣傳的依法處理,震懾不法行為。

“全球蜂膠產量僅有約1000噸,我國每年蜂膠產量僅350噸左右,供不應求,因此要為進口蜂膠真品原料及產品開綠燈彌補缺口。目前我國主要從巴西進口蜂膠原料及產品,蜂膠生產大國伊朗、土耳其等國蜂膠原料及產品幾乎沒有進口。”呂澤田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積極與這些國家溝通協商進口真蜂膠,滿足市場需求。

孫國峰強調,消費者應科學認知理性消費蜂膠產品。我國在蜂膠標準及檢測方法方面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對蜂膠產品實行保健食品管理,質量監管要嚴於大部分國家。不同產地的蜂膠保健效果差異不大,消費者在購買國內外蜂膠產品時,認準保健食品註冊的“藍帽子”批號即可,切勿覺得“國外的月亮比中國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本報記者 蔣梅 本報特約記者 王光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