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毛竹遺傳轉化體系建成,可實現基因組精準編輯

2022-12-28由 光明網 發表于 農業

芽變在植物育種中有什麼利用價值

毛竹遺傳轉化體系建成,可實現基因組精準編輯

毛竹基因組測序已於2013年完成,透過多種組學手段挖掘出大量與重要經濟性狀相關的候選基因。但由於缺乏穩定的遺傳轉化體系,目前尚未有基因在毛竹體內得以驗證。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在毛竹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在線發表於《植物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該研究成果利用毛竹未成熟胚為外植體誘導愈傷組織和不定芽分化,建立了高效離體再生及遺傳轉化體系。在此基礎上,透過啟動子最佳化成功實現了CRISPR/Cas9技術在毛竹基因組中的精準編輯。

論文通訊作者、亞林所副研究員喬桂榮說,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資源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由於竹類植物特殊的開花生物學特性,很難透過有性雜交育種,主要依賴於自然變異選育新品種。

專案組在前期已建立了叢生竹代表竹種麻竹的花葯培養體系,於2014年首次實現了麻竹轉基因技術體系的建立和應用,並獲得了全球首例竹子轉基因中間試驗許可。

“毛竹為散生竹代表竹種,在繁殖及生長習性方面與叢生竹中有所不同,其離體再生體系較叢生竹難度更大。”喬桂榮說,利用毛竹成熟胚可以誘導愈傷組織並分化出不定芽,但仍存在外植體滅菌困難、再生頻率低等問題。

因此,建立高效的毛竹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體系,鑑定調控毛竹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功能,並利用轉基因手段獲得目的性狀改良的新品種,在解析調控毛竹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機理、推進毛竹分子育種程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亞林所研究員卓仁英說,該研究成果利用毛竹未成熟胚為外植體,透過不同激素濃度組合處理,最終獲得了愈傷組織誘導率和不定芽分化率分別超過60%和40%的最佳培養基。透過對遺傳轉化條件如抗生素篩選濃度、菌液侵染濃度、侵染時間和方式等進行最佳化,轉化率可達5%左右。

研究還克隆了2個毛竹內源U3 SnRNA啟動子,透過與水稻U3啟動子比較分析,發現PeU3。1啟動子驅動的sgRNA顯示出更高的編輯效率,進而用於毛竹基因組編輯。研究以八氫番茄紅素脫氫酶基因(PDS)為例,在四個複製序列中設計了保守sgRNA位點,結果顯示85。7%的再生植株在該sgRNA位點發生了突變,主要以缺失突變為主,42。9%的再生植株為pds1pds2純合突變體,表現為白化表型。

該研究建立了較高的毛竹離體再生體系,在毛竹遺傳轉化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功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於毛竹並實現了精準編輯,將極大地推動毛竹基因功能研究及轉基因育種研究程序。

該研究獲得“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的資助。研究結果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件。(李晨)

相關論文資訊:https://doi。org/10。3389/fpls。2022。8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