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2秒檢測出果蔬“農藥殘留”

2022-12-28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農業

如何檢測果蔬表面農藥殘留

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買蔬菜怕有農藥殘留,吃水果也怕有農藥殘留……人們常常“談農藥色變”。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長龍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且無酶的行動式感測平臺(以下簡稱感測平臺),2秒內檢測出環境和食品中的草甘膦殘留,最終濃度結果直接顯示在智慧手機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危害物質雜誌》。

現場2秒“看到”結果

“人們只需將瓜果蔬菜表面潤溼,用檢測試紙在表面輕輕擦拭,約2秒後,用紫外燈照射,透過試紙顏色變化就可以大致判斷草甘膦殘留濃度的高低。”蔣長龍介紹。如果試紙是藍色,說明草甘膦殘留濃度很低;試紙是粉色時,說明濃度較大;當試紙呈現橙紅色時,說明濃度很高。“這種方法屬於初篩,適合人們居家自測。”蔣長龍說,若想得到更精確結果,需要將試紙放入感測平臺的試紙槽內。透過感測平臺自帶的紫外燈照射,再用手機拍攝試紙照片,利用手機的顏色識別軟體自動分析轉換,顯示最終農殘濃度結果超標還是未超標。

蔣長龍介紹,感測平臺包括感測器、可用於讀取資料的智慧手機、提供熒光檢測環境的手機附件。“感測器是主要‘功臣’,由團隊設計製備的藍色碳點和金奈米團簇構成,能快速‘識別檢測草甘膦’。”其原理是當草甘膦加入感測器後,與碳點反應,導致碳點的藍色熒光快速猝滅,而金奈米團簇的橙色熒光保持不變。從視覺上來看,試紙熒光顏色變化從藍色到粉色最終變為橙紅色。

團隊對一些實際樣品,比如沾有草甘膦殘留的瓜果蔬菜、水樣進行測試,其檢測結果與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基本一致。蔣長龍表示,其團隊研發的感測器更加快速便捷,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人也可操作使用,並且實現實驗室檢測無法做到的現場或實時檢測,適用於基層環境監督部門、農貿市場及超市、個體消費者。

“農藥殘留”不等於“農藥殘留超標”

草甘膦是目前國際上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在有機磷農藥中佔有重要位置。“這也是團隊選擇草甘膦做農殘檢測的重要原因。” 蔣長龍說。

草甘膦透過莖葉吸收後傳導到植物各部位,抑制植物體內的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從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轉化,使蛋白質合成受到干擾,從而導致植物死亡。然而,較高的使用量及不合理的使用方法會造成農產品中草甘膦殘留量超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安全意識與日俱增。蔣長龍說:“目前,人們通常採用實驗室儀器或酶抑制法等方法檢測農殘,但這種檢測多由專業人員完成,檢測儀器昂貴,檢測結果兩至三天才能出來。”因此,發展快速有效、現場檢測草甘膦殘留的方法,成為控制和處理有機磷農殘汙染與危害的關鍵環節。

“需要指出的是,農藥殘留並不等同於農藥殘留超標。按照農殘限量,中國擬定草甘膦殘留最大限量為4。14微摩爾。”蔣長龍說,如果農藥殘留不超過最大限量,即為安全,人們可以放心食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瓜果蔬菜等農產品在我國膳食中佔比越來越大,其質量安全備受關注,殘留限量標準也正向著“科學、嚴謹”的方向修改。

將構建多種目標分析物

快速檢測平臺

“此次研發的感測器僅針對草甘膦殘留檢測,目前,團隊正在探究與研發其他類農藥的快檢方法與器件,如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等。”蔣長龍說,感測器的檢測訊號依賴於寬光譜熒光色度的變化,而這種熒光色度可能會受到使用環境光的影響,“我們希望可以進一步升級檢測平臺的配件,或是研發其他檢測方法並構建感測器,避免一切外界因素對檢測結果的不良干擾。”

下一步,研究團隊將著力探索多色發光奈米探針的製備,進一步構建對於多種目標分析物的快速檢測平臺,建立基於奈米光效應感測器件,用於環境中多種汙染物檢測的評價體系與技術標準,期望在人體健康預警視覺化分析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