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2022-12-03由 凌晨書語 發表于 農業

土豆地形圖怎麼畫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索颯的《把我的心染棕》這本書,我整整看了五天,終於理解作者索颯為什麼對拉丁美洲這片土地會投入那麼多的情感。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一提起拉丁美洲,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腦海中會出現安第斯山、亞馬遜熱帶雨林的、神秘的瑪雅文化,還有足球以及棕色的面板。

前些年有過一段“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熱潮,我也趁著熱潮,買了一本馬爾克斯帶有魔幻色彩的《百年孤獨》,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小說最後有個“豬尾巴”這樣一個荒誕的符號,由此瞭解了當時拉美地區畸形的社會發展和拉丁美洲的苦難。開始對拉美的文化開始有了濃厚的興趣。

《把我的心染棕》這本書,封面顏色跟書名很符合,棕色的,照片像油畫一樣,據說是作者自己拍的。

索颯是拉美研究專家,70年代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專業,長期從事拉丁美洲文化研究。出版《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思想的旅遊:西班牙散記》,《拉丁美洲思想史述略》

。她曾經說過:拉美不是供人們‘研究’的,只有用心血澆灌這片土地的人才有權利成為這種專家。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索颯曾於內蒙古草原插隊,在草原待過一段時間,對那段生活懷著某種眷戀。她說:“草原留給我們的無數刺激之一,是地平線。是大草原的地平線,惹得人心野了。”索颯以國內資深拉丁美洲研究學者的身份,潛入這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區域,穿行於厄瓜多、秘魯、墨西哥、古巴四國,長達數月積攢了一大摞的旅行日記,把美洲旅行的的幾本日記錄入電腦,就有了這些日記式的文字。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索颯的這本書寫的是旅行,但不同於一般過客的膚淺,她站在底層的拉美民眾中間,但敏銳探尋的目光捕獲的不僅僅是當地的風景和風情,更是讓我們看到了超越傳統遊記之外的文化審視和學理追究。

透過作者揮灑自如、充滿激情的的抒情筆法,全新閱讀視角,讓大家見識到了地球另一邊不一樣的拉丁美洲。也讓我對拉丁美洲普通人民生活有了更加深入以及全新的瞭解。

跟隨作者感受拉丁美洲獨特的魅力

拉丁美洲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全稱叫拉丁亞美利加洲,指的是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匯聚地,就美洲居民的語言而論,西班牙語佔統治地位,由於本區都隸屬拉丁語族,因此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憑藉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孕育出許

多古老的文明,即使在今天拉美國家在世界依舊佔有重要的經濟地位。

拉丁美洲的地形很複雜,氣候屬於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自然條件對發展農業很有利。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西方文明、東方文化、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觀念與當地印第安人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獨特而神奇的人文背景,具有濃郁的神秘主義特點。

所以創造了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卡文化的這塊豐饒大地拉丁美洲,是一個資源富饒,人民貧困的大陸,但又是一個生命旺盛的大陸。

隨著索颯的文字一路走來,看到了巍峨聳立的安第斯山,領略基多的赤道紀念牌,來到厄瓜多的香蕉和可可園,瞭解拉美國家的辛酸歷史,到秘魯的土豆中心,瞭解土豆的起源,參加利馬的節日歡慶,在科爾卡大峽谷看神鷹,感受人與自然地交流,到夢寐以求的庫斯科去了解美洲的本土文化,還有最印第安人同船在亞馬遜河上,還有墨西哥的玉米地和古巴的咖啡園和甘蔗園、榨糖廠和雪茄煙廠。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作者用她的親身見聞和閱讀經歷告訴我們,這片土地的變化過程。以及拉美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波瀾壯闊、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社會畫卷。

深入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深處,探覓真實的入口

作者不遠萬里來到美洲,是想了解寶貴的真實,她匠心用盡設計了一個研究計劃,名為“全球化程序中的拉丁美洲傳統作物”,包括墨西哥玉米、秘魯土豆、古巴的菸草加甘蔗,其實作者的意圖很明顯,接觸底層現實和歷史之間,找到一條深入拉丁美洲的路。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土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飯桌上不可少的食物,在秘魯,土豆叫papa,而在中國的西北山區叫呼之為“洋芋”,說到土豆,整個美洲都有土豆,但在秘魯和玻利維亞一帶最集中。不像玉米發源地至今撲朔迷離,土豆的發源地已經得到確鑿證實不像玉米那樣撲朔迷離,它的發源地已經得到證實是位於秘魯,並且已經有1萬年的歷史。

書中讓我們大開眼界的還有各種顏色的安第斯山土豆,據說安第斯山區的黑色土豆和藍色土豆含有更多的抗氧、抗癌物質。

提起土豆的食用方法,在中國,可以作為主食,也可以作為菜品,還可以炸土豆片,但實際上炸土豆片是最不可取的食用方法,它產生出有害物質,目前美國已經禁止在炸土豆片的包裝上做針對兒童消費者的宣傳。而在安第斯山區,是用烤、煮和風乾等多種傳統吃法。就是農民地邊挖個土坑,放上燒熱的石頭來烤熟土豆,也可以在裡面加上白薯、玉米、南瓜等。在克丘亞語中,watia就是‘土坑燒烤’的意思;pacha-manca的意思是‘地鍋’,前者是‘大地’,後者是‘鍋’。”

跟著索颯潛入美洲,眼睛帶著心靈一起跋涉!

玉米現已是地球上人類和牲畜的主要食品,比較起土豆清晰的起源來,圍繞玉米起源的爭論仍未結束,這些很多爭論反映了人們對於玉米所發源的拉美大陸的認識,帶有意識形態色彩。不管如何,玉米早已悄無聲息地進入18世紀關於植物學的系統文獻和農學教科書。

除了土豆和玉米,菸草和甘蔗是古巴歷史上最重要的角色,甘蔗的種植歷史伴隨著淪為殖民地及各種反殖民抗爭的歷史。這些樸實的農作物引我們領略歷史的真相,世界的奧秘,由此也對拉丁美洲這塊大陸的命運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寫在最後:

作者面對拉美大地豐富的細節,深切同情處於底層的拉美貧苦民眾,尤其是印第安民眾的命運和遭遇,索颯在這本旅行書寫中融入她那豐富的情感抒懷和淵博的知識積累,引經據典,喻古鑑今,以理性的目光去審視歷史,審視山水人文,將她的責任心、同情心、正義感和使命感在書中展示,讓我們感受到了拉丁美洲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