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2022-12-03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海鮮乾貨可以上飛機嗎

8月11日,是侖傳記者李洪飛離開北侖到達美姑的第33天。

這些日子,大家在他的鏡頭裡,看到了“天蒼蒼、野茫茫”的大涼山風光,看到了勤勞善良、美麗質樸的彝族姑娘,看到了牛羊成群、晴雨驟變的自然保護區,也看到了傾情奉獻、恨不得把所有技能都留下的北侖幹部……

日升日落,雲聚雲散。

他在我們到不了的“遠方”,我們在他暫時回不來的“家鄉”。

今天,在我的筆下,請允許他卸去“明天拍什麼報什麼”的焦慮,請允許他做一個“從未離家這麼久”的“中年孩子”,請允許他在夜闌人靜時,想娃、想爸媽、想念白蟹已經上市的家鄉……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這是一條走進李洪飛美姑生活的分割線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李洪飛,男,43歲,土生土長的北侖人,說著一口地道的“甬普”,家務能力……不咋滴。

這一天,他的早飯是包子和粥,用一個小電飯煲做的。粥是昨晚的剩飯,包子是超市買的速凍。

午飯是青菜肉絲“鮮蝦”面,外加一大塊西瓜。瓜是街上買的,面是自己下的,蝦乾是朋友從寧波寄過去的,“冰箱裡還藏著三大包呢!”

晚飯……他還沒有想好。就憑這一個月來長進的廚藝,“吃啥都不是問題!”

哦?是真的嗎?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傑作”——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黑邊包菜?

李洪飛本就不諳廚技,為什麼要自己做飯呢?

“美姑當地的百姓,基本都是吃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坨坨雞、坨坨肉,一大塊大一塊的,有巴掌那麼大,白煮,蘸辣椒吃。主食一般是土豆、苦蕎餅,還有玉米。”這對於吹著海風、聞著海味、吃著米飯長大的李洪飛來說,“太難了!”。

剛到美姑的頭兩餐,他在北侖掛職幹部,美姑縣委常委、副縣長李聲波和美姑縣政府辦副主任潘越的住處“蹭飯”。看著兩位“直男”下廚嫻熟、生活技能滿分,李洪飛很是佩服,而想到他們已經遠離家鄉、妻兒在美姑工作了1年多,又不由得心生敬意。

第二天下午,他搬進了當地政府安排的家屬樓,在巴普鎮上,雖然是個老舊小區,但屋內裝置齊全,冰箱、電磁爐、電飯煲樣樣都有,就差點“米油鹽”。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美姑縣城中心地帶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李洪飛住的小區

當天晚上,不好意思再去“蹭飯”的李洪飛來到街上“覓食”,選了一家比較新的店鋪,點了一份便當,23元,看圖——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他說,美姑的物價其實挺高,因為物產大多是從大山外面運進來的。

李洪飛不怎麼能吃辣,儘管有跟老闆交代不要放辣椒,但它的食材就是辣味的,而且米飯沒有熟,硬生生的。“就是我們老話說的‘差一口氣’。”後來他才知道,美姑縣城海拔2000米左右,水的沸點在92度左右,米飯煮好就是這個樣子,要熟透必須用高壓電飯煲。

吃著這份飯,李洪飛下了自己做飯的決心,回頭就把米、油、醬油、米醋等材料都買齊了,還買了“居家旅行必備神菜”——榨菜和醬豆腐。

安頓好了住所,第三天一早,李洪飛拿著介紹信到美姑融媒體中心報到。

整個中心一共10多個員工,大家很忙,包括中心主任在內,都是每天進進出出拍新聞。李洪飛“初來乍到”,又作為幫扶幹部,十分迫切地想融入他們。

於是,他買蜜雪冰城請同事們喝,這是整個縣城裡他認得不多的“知名品牌”之一。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在吃吃喝喝聊聊天中慢慢親近起來。

中心主任希望他在宣傳報道北侖援派工作的同時,幫忙審審稿件,看看記者拍攝的畫面是否有差錯,李洪飛欣然答應。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美姑融媒體中心的一位高手,叫小林,拍攝、製作方面都很厲害,片子做得非常棒。只要小林在單位,李洪飛就湊過去討教,也請他一起幫忙想想可以拍點什麼來展示美姑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

……

時間再回到第三天。融媒體中心沒有食堂,中午李洪飛吃了碗泡麵,晚上下班後回到住處,給自己炒了一份蛋炒飯,外加一包飛機裡帶下來的榨菜和一臉盆外面買的小番茄。一個人吃著飯,倍感落寞,他便拍照發了個朋友圈,就是下面這張圖(李洪飛:看著金燦燦的,其實是焦的,超難吃)——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朋友圈發完,朋友的電話、微信一個接一個來“問候”,調侃他“這下可以減肥成功了”的同時,都問他要地址準備郵寄海鮮乾貨。於是,李洪飛的冰箱開始滿起來了,蝦乾、紫菜、蝦皮、黃魚鯗、油燜筍……都快放不下啦,這讓他樂開了花,嘿嘿嘿!

然而,接下來那個晚上的“炒菜初體驗”幾乎“炒焦”了他的“冰箱塞滿之喜”。

剛開始,信心倍兒足!拿出新買的包心菜,切了點肉絲,開啟電磁爐,回憶著母親炒包菜時的步驟忙活起來。油——鍋裡倒,肉絲——下鍋炒,菜——往下放……

怎麼回事?菜一下子把油給“吃”光了?他慌手慌腳地只能“鏘鏘鏘”不停翻炒,然而鍋越來越紅,焦味越來越濃。

“我想,不對啊,可能得加水,連忙找碗盛水。”可就轉身盛水的一點點時間裡,一切已成“定局”,包菜救不回來啦,已經焦得無法入口。

隨後的幾天,不管是蛋炒飯、炒蛋還是炒菜,基本都是這種情況,只是焦的程度有所減輕。

之後有一天,北侖戚家山商會的企業家們來到美姑,向美姑兒童之家捐獻了20萬元,李洪飛進行了拍攝報道。“當時在現場感受到,孩子們、老師們真的都很開心。其實這些孩子對20萬沒什麼概念的,但他們知道遠道而來的客人,帶著滿滿的關懷和善意。他們唱了《聽我說謝謝你》,唱得專注又真誠,我聽了也是鼻子酸酸的。”這條新聞,涼山州電視臺,北侖和美姑的報紙、電視和新媒體都進行了刊發。

那一天,他還坐車3個多小時來到了龍頭山,一路顛簸,一路風景,拍攝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和牛羊成群的美景。

也是在那一天,在疲憊的趕路和拍攝後,李洪飛揹著攝像機包和三腳架回到住處時,在一樓樓道里聽到了熟悉的寧波話。他一下就興奮了!站定腳步“偷聽”了一會兒,確定就是寧波話後,鼓足勇氣大喊道:“上面是寧波人嗎?”

“是嗷——”肯定的答覆傳來,重點是對方還邀請他去吃飯!

哈哈哈哈……李洪飛高興極了,蹭蹭蹭爬到四樓放好裝置,“沒臉沒皮”地直奔二樓,敲開房門。原來這裡住的是北侖援助美姑醫療隊的隊長、美姑縣人民醫院院長陳忠和其他兩名隊員。

當晚,陳忠院長掌勺,做了四菜一湯的寧波菜。你們猜猜是哪四菜一湯?肯定猜不著——是水煮雞蛋、蒜泥炒青菜、紅燒蘿蔔、酸菜豆腐還有蝦皮紫菜湯。

四個人坐在一起,談天說地,聊工作聊生活,聊在美姑遇到的人和事,聊回北侖後第一餐想吃啥,聊到各自拿出手機“先彈個影片回家”……

夏風徐徐,月色無邊,思鄉的情緒把夜拉長,幾個大男人掩面淚下。

“第二天起來想想,覺得怪丟人的,大男人居然哭了。在這裡,‘想家’變成了一件感覺挺矯情卻又控制不住的事情。”

隨後的日子裡,二樓的三個醫生只要在家裡做飯,就會打電話給李洪飛,讓他去吃飯。李洪飛為自己交到朋友開心不已,也得知了炒菜不能用電磁爐,而是用那隻放在客廳用來取暖的加熱器,竟然是慈溪產的。(見下圖)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美姑縣城海拔平均2000米,道路有很多上坡和下坡,李洪飛上樓、上坡會喘得比較厲害,醫生說這就是高原反應。

美姑氣候宜人,十分涼爽。“北侖40度左右的時候,這裡最高也就33度,一般就20多度,根本用不到空調,大中午不在太陽底下也不會覺得熱,晚上睡覺不蓋被子還會覺得冷。”李洪飛說。

美姑的天黑得很晚,基本要到晚上8點半之後。

美姑的人們,生活得“很慢”。

下班後懶得做飯的日子,李洪飛就會出去逛逛,走街串巷,看看什麼時候人最多,看看什麼店裡生意最好,餓了就在路邊小攤買兩個土豆。那邊跟北侖一樣,電子支付哪哪都能用,出門帶個手機就行。李洪飛去之前專門取的5000元現金,後來又存了回去了。

美姑自然風光迷人,彝族文化底蘊深厚,有“畢摩文化之鄉”“美女之鄉”“摔跤之鄉”“熊貓之鄉”和“南紅瑪瑙之鄉”的美譽,李洪飛很想都挖一挖、拍一拍。

美姑的北侖幹部們盡責盡職、苦幹實幹,操心著這操心著那,每天都在動腦筋怎樣讓美姑發展得更快更好,李洪飛也很想都跟一跟、寫一寫。

前幾天,他跟隨美姑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去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只有泥路的保護區推著一輛“兩驅車”前行,因為下了雨地太滑,宣告失敗。第二天天氣放晴,換了四驅車再次“衝鋒”,成功拍下了人人都“哇塞”感嘆的美景。

“在美姑拍攝,車程1小時算路近的,基本兩三個小時起步。美姑的同行太難了……”李洪飛感慨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打算走得更勤一些、更深一些、更遠一些,報道更多的美和好、變和進,“吸引我們北侖人、寧波人來美姑走走、看看。”

最後,讓我們來欣賞一波美姑美景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

攝影:阿牛史日

原標題:《到不了的“遠方”,這個北侖人帶我們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