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簡.奧斯丁的教導,《傲慢與偏見》:成長

2022-12-03由 隨庸記 發表于 農業

簡奧斯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簡。奧斯丁的教導》集中了簡·奧斯丁與威廉·德雷謝維奇兩個人的智慧與對生活的態度。

簡.奧斯丁的教導,《傲慢與偏見》:成長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

陳淑樺;給淑樺的一封信

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傲慢與偏見》的主人公伊麗莎白。班內特身上找到自己的共性,都是與家人很難相處,但伊麗莎白。班內特聰明機智,一路歡聲笑語,單是待在這種人身邊,都會讓你覺得生氣勃勃。這一切感染了威廉·德雷謝維奇。

我們來聽聽他(她)們的語錄!

伊麗莎白。班內特卻乾巴巴地迴應說:“他還很漂亮;年輕人嘛,只要有可能,就應該漂亮些。”

《傲慢與偏見》:達西卻像暹羅貓一樣高傲,只要摸的方式不對,就非要自己舔乾淨不可。

威廉·德雷謝維奇:至於班內特家的牧師堂兄柯林斯先生,文學史上的大笨蛋之一,既狂妄自大,又奴顏婢膝。

威廉·德雷謝維奇:我認為就尊嚴而論,教士的職位可以比得上王國的君主,只要你能同時做到謙恭得體。

這和閱讀《愛瑪》的感受完全不同,不僅僅因為現在我是奧斯丁的信徒了。從一開始,《愛瑪》就告訴我它的女主人公錯得有多離譜。我受不了她,直到奧斯丁讓我明白我自己有多像她。但現在,《傲慢與偏見》讀了一半,我不僅對伊麗莎白五體投地,我還同意她說的每一句話,同意她的每一個判斷。我愛她的朋友,討厭她的敵人。我願意站在她這邊對抗全世界。

簡.奧斯丁的教導,《傲慢與偏見》:成長

《傲慢與偏見》:現在,她意識到自己全錯了。她以她特有的那種坦率和勇氣,斷然認定自己“盲目、片面、偏狹、荒謬”。她自責道:“我的行為多麼可鄙!我還一向為自己的眼力自鳴得意呢!我還一向為自己的才幹沾沾自喜呢!”(第二卷第十三章)

威廉·德雷謝維奇:不用說,如果伊麗莎白全錯了,我也全錯了。她的判斷就是我的判斷,每個判斷都是錯的。這的確與《愛瑪》的閱讀感受截然不同。《愛瑪》邀請我嘲笑女主人公,嘲笑她那些可笑的計劃。但這一次,鬧笑話的人是我。

威廉·德雷謝維奇:當頓悟自己的“盲目、片面、偏狹、荒謬”時,她還給自己添加了最後一條罪狀:“我到現在才有了點自知之明。”達西的傲慢和伊麗莎白的偏見,伊麗莎白的偏見和達西的傲慢,這些內容或許推動了情節發展,但讓我經歷伊麗莎白的經歷,像她一樣犯錯並汲取教訓,和她一起摔倒、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小說真正告訴我的是如何成長。

長大成人,可能是我們每個人經歷的最不尋常的事了。今天我們還在用木頭鴨子敲打弟弟的腦袋,明天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事業、寫書、養育自己的孩子。我們到底是怎麼長大的呢?身體那部分很簡單。一點點食物,一點點鍛鍊,甚至想都不用想,我們就慢慢發現自己長大了、長高了、體毛變重了。但其他部分呢?我們這些衝動、無知的小東西來到這個世上,究竟是怎樣適應人類社會的呢?更不要說愛的能力了。

簡·奧斯丁:長大成人與知識、技能無關,一切都與性格和行為有關。

變得自尊自信也沒有用,自尊自信反倒是大敵,因為這會讓你忘記自己渾身上下仍然滿是衝動無知。長大成人意味著犯錯。

你無法“修補”你的錯誤,它們外在於你,你不可能不出錯。沒有人生來就是完美的,你不能只靠自尊自信來展現自己有多完美的。你一生下來,就有值得寫一整部小說的錯誤等著你。

簡·奧斯丁:回想起年輕時的舉動,大多數人只想蜷成一團;看到別人重蹈自己的覆轍,又很想對他們當頭棒喝。

威廉·德雷謝維奇:她的幽默感可能有些粗魯,但她的心是慷慨大方的,她也讓伊麗莎白在機智和溫暖之間保持平衡。

簡.奧斯丁的教導,《傲慢與偏見》:成長

簡·奧斯丁:智慧比機智更好,智慧笑到最後。

威廉·德雷謝維奇:讀《傲慢與偏見》,我也終於明白了這一點。奧斯丁告訴我,做得對,可能會有人讚許地拍拍你的頭;但做錯了,你得到的東西可能更有價值。錯誤能讓你明白你是誰。這還不是整個故事。如果需要做的只是犯錯的話,成長就太簡單了。我一直都在犯錯。而且和伊麗莎白一樣,我總是一次又一次犯同樣的錯誤。犯錯,只是第一步而已。莉迪亞,伊麗莎白最小的妹妹,招搖放肆、厚顏無恥,一路錯得離譜當眾打呵欠,亂花錢,不知羞恥地和眾多年輕軍官調情——她顯然永遠也長不大。伊麗莎白母親的一生,包括她養女兒、嫁女兒的各種做法,都是一連串的尷尬、捅婁子、失算,她這個人始終都焦慮愚蠢,以自我為中心。

奧斯丁告訴我,單是讓別人指出你的錯誤還不夠。受人質疑時,我們的大腦很擅長支吾應付。我們像海狸一樣竄來竄去,築起自尊之牆。說誰呢,我?不,你肯定搞錯了。我不是那個意思。好大個事嘛?意外而已,下不為例。我敢發誓,這是第一次。錯了?哪裡錯了?

奧斯丁讓她自己深愛的伊麗莎白遭受痛苦折磨,因為她知道,這就是成長的代價。知道自己錯了還不夠,還必須感受它。

幾個月後讀著《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的經歷讓我豁然開朗,或者應該說,讓我完全明白了自己,明白了我所經歷的一切。奧斯丁告訴我,如果自我妨礙你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那就應該摧毀這個自我,而這正是丟臉所做的事,丟臉讓你覺得一無是處。畢竟,“丟臉”( humiliation)這個詞源於“謙恭”( humility)。它羞辱我們,讓我們學會謙恭。《傲慢與偏見》不僅告訴我犯錯不要緊,它還告訴我對錯誤感到羞愧也不要緊。奧斯丁知道,成長就是傷害,而且必須伴隨著傷害,否則人就長不大。讀這部小說的時候就算為時已晚,不能像伊麗莎白那樣最終有個幸福的結局,它也讓我明白成長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結局。至少,成長能保證你有一個幸福的結局。

如果你從小接受的教育都說你不必經歷任何痛苦,那麼,羞愧、丟臉、恥辱這些不愉快的感受就很難以接受。奧斯丁以莉迪亞·班內特、伊麗莎白最小的妹妹為例,說明那些不能接受這些感受的年輕人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莉迪亞很像她母親——不難想象,班內特太太年輕時肯定也是個沒頭腦的賣俏者——而且被過分寵溺:不管她做了什麼,沒有管教約束,只有嬌寵放任。這是認同過度( overidentification)的典型例子:母親渴望從小女兒身上抓住消逝的青春的尾巴,女兒則樂意順從。

威廉·德雷謝維奇:不受罪就長不大,不回憶就不受罪。我們必須直面自己做過的事,必須感受它,最後還要記住它。

威廉·德雷謝維奇:想要一直成長,必須隨時待命。

英國作家霍勒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對思考的人來說,生活是一出喜劇;對於感受的人來說,生活是一出悲劇。

威廉·德雷謝維奇:伊麗莎白以為自己是在思考,但她只是在感覺而已,感覺到憤恨、喜愛和渴望,她的聰明讓她更容易受到謬見的影響。直到後來,在羞愧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後,她才意識到頭腦和心靈會各執一詞,而最終頭腦會戰勝心靈。

奧斯丁出版的首部小說《理智與情感》,埃莉諾批評瑪麗安在沒人陪伴的情況下外出與年輕男子見面,她話說,

感覺不錯,不代表是對的。

瑪麗安回答說“恐怕,一件事情是愉快的,並不總能證明它是恰當的。”換句恰好相反沒有比這更有力的證明了。假如我的所作所為確有不當之處,當時我就會感覺得到,因為我們做錯了事,自己總是知道的。

簡.奧斯丁的教導,《傲慢與偏見》:成長

威廉·德雷謝維奇:我們做錯了事,我們自己總是知道的。真是這樣的話,生活就簡單多了。

浪漫主義教導說,社會和社會習俗是限制性的、人為的、破壞性的,理性只是這些習俗的另一種形式,並不是真理的源泉。真理的真正源泉是自然,只要聽從內心自然——自發的衝動和感受——我們就會美好、幸福、自由。浪漫主義者認為,只要心在正確的地方,頭腦在哪裡無關緊要。

瑪麗安就是這個意思:情感是我們的道德指南針,不會讓我們走錯路。讓人愉快的事情,肯定是正當的。感覺好,就是真的好。

犯錯,認錯,用邏輯檢驗自己的衝動,《傲慢與偏見》的女主人公學到了最重要的一課。

《傲慢與偏見》以兩個情節要素為中心:發現(recognition)和逆轉( reversal),亞里士多德以來人們一直用這些術語來理解喜劇和悲劇。

點贊也是一種鼓勵!留言也是一種交流!謝謝!

免責宣告:圖片內容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