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年輕人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2022-12-02由 機械工業出版社 發表于 農業

什麼是幾何語言

作者簡介:陳鼎,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團隊發起人

年輕人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前言

歐文·亞隆是享譽全球的知名心理諮詢師、作家,在國內也有許多“擁躉”,他創作的《當尼采哭泣》《愛情劊子手》等書,是許多人瞭解心理諮詢為何物的“入門”書。

在他的眾多著作中,《叔本華的治療》是不容錯過的存在。

《叔本華的治療》是一本怎樣的書?

叔本華是德國知名的哲學家,據歐文·亞隆研究考證,叔本華的思想對弗洛伊德創立“潛意識”學說具有啟發性的影響,可以說,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開啟了現代心理治療的先河。但是,叔本華的哲學卻沒有幫到他自己,他與家人關係疏離,終身未婚,不與外界往來,生活態度悲觀消極,在外人看來就是一個脾氣古怪、一心鑽在書齋中的“怪人”,這引發了作為心理治療師的亞隆的同情心。他希望用自己的筆觸“跨時空”來治療叔本華,這就是《叔本華的治療》寫作緣起。

年輕人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叔本華的治療》|機械工業出版社

在實際創作中,考慮到叔本華生活的年代(19世紀上半葉)還沒有心理治療,為他安排一個心理諮詢師有點過於“違和”,他便創作了一個生活在20世紀,身世、性格、言行與叔本華如出一轍的人物菲利普,為“叔本華”提供治療的人,則是一個方方面面和亞隆本人很像的心理諮詢師朱利亞斯,而朱利亞斯為菲利普提供治療的主要方式是“團體心理諮詢”。如果有人希望學習團體心理諮詢,《叔本華的治療》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教科書。當然,《叔本華的治療》的“野心”,並不止於一本教學書。

亞隆筆下的叔本華,即主人公菲利普,是一類我們在現實中會感到有些熟悉的人,在他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當代年輕人的共同心理困境。

叔本華的父親嚴厲,強力干預子女的未來選擇,母親則習慣將夫妻關係的衝突“轉嫁”給子女,導致家庭關係極其疏離。這些年來,許多年輕人談及心理問題,總會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有些社交平臺甚至常年有“父母皆為禍害”的討論,認為家庭是自己許多痛苦的源頭。

叔本華有句名言,被稱為“刺蝟效應”,書中也反覆引用: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現在很多年輕人也不知道怎麼樣的人際距離是合適的,他們常常用“拉黑”“宅家”等方式處理,與不跟外界往來的叔本華有一定相似性。

非常優秀,卻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為此許多年輕人陷入了抑鬱狀態中。心理學家徐凱文對此提出“空心病”概念,其實叔本華可以說是“空心病”的鼻祖,他對人生意義提出了自己的“鐘擺理論”: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

面對這三重心理困境,叔本華採用了以下的方式來應對。

面對痛苦,及時行樂或理性應對。既然生活有如此多的煩惱,那麼,何苦讓自己沉浸其中?要麼及時行樂,要麼提升認知,用理性的“大徹大悟”來面對。叔本華早年耽於男女關係,後埋頭書堆,用大量的理性分析好像找到了應對心理困惑的“答案”。

減少人際交往,選擇獨立生活。人際關係那麼複雜,遠近很難拿捏,何必如此煩心?叔本華選擇迴避一切關係,此舉好像真的少了很多人際困擾。現在許多年輕人崇尚獨立,言必稱“社恐”,儘量壓縮人際活動,並認為這是解決人際問題的“出路”。

面對無意義感,沉溺“虛擬世界”。叔本華為自己編織了一個龐大的哲學世界,並沉浸其中。現代娛樂社會,許多年輕人不知不覺跌進了一個又一個“虛擬世界”,他們或沉溺電子遊戲,或者追逐明星面孔,然而,一旦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各種羈絆。

年輕人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當代年輕人有哪些與主人公相似的心理困境?

遭遇系統性的原生家庭困擾。

透過上述三種方式,叔本華好像暫時解決了問題,但是依然感到痛苦。許多年輕人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已經找到一些處理辦法,為何依然沒有快樂起來,沒有感到真正的解脫。那麼,問題究竟該如何破解呢?

不知道怎麼處理人際關係。

人際的問題,總要依賴人際去解決。阿德勒曾說,一切煩惱都來源於人際關係。人終究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誰能獨立於他人而存在,佯裝“不需要別人”,或許就是非常需要別人的體現。

亞隆認為,既然一切問題來自人際,那就還是得回到人際中去解決,這就是“團體心理諮詢”:一群同樣有著人際困惑的人,聚在一起,在諮詢師帶領下,交流各自的問題。當然,不同於生活中的朋友聚會,人員經過專業人士選擇,以平等、坦誠為基本原則,沒有誰是領導,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並給出反饋。透過這種特殊的人際互動,呈現問題,處理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

痛苦總會再現,關鍵是要獲得“修復性經驗”。心理學並不認為痛苦感是需要回避的,甚至迴避本身會造成更多的苦難。迴避本身意味著痛苦真實存在,然而回避並不能讓痛苦真正消失,它只是躲起來,總會暗中使勁。

在亞隆看來,團體可以賦予痛苦以一種“修復性的經驗”,即事情會以一種治癒性的方式發展,讓當事人感到原來事情還有其他的可能:可以做過去做不到的一些事,說過去不敢說的話,理解過去無法理解的觀念,而這一點才是避免痛苦重複性的根本。

被認可、被需要、被人愛,可以抵償人生的無意義感。人活著有何意義?這是終極哲學命題,亞隆給出了頗具啟發的觀點:既然生命是短暫的,種種哲學的求索依然陷入虛無,那麼我們不妨接受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但是可以透過關係,我們人與人相互的依存,創造其意義:

在人與人真誠的互動迴圈中,我們幫助別人,別人也幫助我們,我們愛別人,別人也愛我們,我們需要別人,別人也需要我們——我們感到被人認可、被人需要、被人愛,是人類在“痛苦和無聊”中真正賴以慰藉的所在。

書中菲利普獲得治癒性的時刻,是一個憎恨了他20年的前女友對他說,“我本可以愛你的”“你是我見過最出色的男人”。而之前,他對別人逢場作戲,別人也這麼對他,他從來沒有真正被人發自內心地愛過、認可過。

這何嘗不也是許多陷入心理困境中的人,同樣期許的治癒性時刻呢?(作者繫上海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團隊發起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