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上海歷史上的寒潮知多少 近年來寒潮時間有推遲傾向

2022-11-30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農業

寒潮一般發生在什麼地區

迎接2021年元旦之際,寒潮忽降上海,人們在天寒地凍中跨年。寒潮天氣的主要特點是劇烈降溫和大風,有時還伴有雨、雪和霜凍。上海歷史上出現過多少次寒潮?都有哪些特點?對生活造成了什麼影響?讓我們借氣象、報刊等歷史資料,梳理和盤點那些年上海出現過的寒潮。

百年前的寒潮曾出現在3月中旬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秋是季風的轉變期,多低溫陰雨天氣。夏季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籠罩下,多東南風,暖熱溼潤。而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冬季氣象特徵主要有低溫、大風、濃霧。而冬季風強盛的年份,強寒潮侵襲,上海氣溫也就持續走低。

按《上海氣象志》記載,1990年之前,上海日最低氣溫在0℃及以下的天數,年均42。9天。其中以1月為最多,年均15。8天;其次是2月、12月,分別為11。2天和10。8天,3月、11月為1-3天,4月偶見。

低溫日數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民國22年(1933年)的60年間,明顯偏多,年均47天。民國23年(1934年)至1990年相對偏少,年均38天,但年際變化大,最多年為70天(1944年至1945年度)、69天(1967年至1968年度),最少年為19天(1989年至1990年度)。

通常意義上講的“寒潮”,也就是-5℃及以下的嚴寒日數,在1990年之前,上海年均為5。5天。一般出現在12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1月為最多,平均2。9天。清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1893年1月19日)最低氣溫為-12。1℃,為歷史最低紀錄。寒潮出現最早的初日為11月26日(1922年),最晚終日為3月17日(1895年)。也就是說,100多年前,我們通常所說的本該春暖花開之日卻出現了冰凍嚴寒。

據統計,各年代間嚴寒日數差異較大,20世紀最多,年均9。7天。其中20世紀70至80年代最少,年均只有2至3天。尤以80年代的10年間,有3年未出現嚴寒日數,氣溫明顯偏高,為上海歷史上罕見的暖冬時期。

近年來寒潮時間有推遲傾向

相關研究也表明,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國各類寒潮的發生頻次呈減少趨勢,且強度有所減弱。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上海的氣溫同樣出現了明顯的升高趨勢。

根據比冬季常年氣溫高1℃的暖冬標準,上海按1971年-2000年的冬季氣溫平均值統計,從1989年冬季到2003年冬季,持續出現了15個暖冬。

據《上海氣象志》或歷年《上海年鑑》記載,1988年-2008年間,上海寒潮最早出現在1995年11月6日至8日,最晚為1998年3月18日至20日。日平均溫度在48小時內最大降溫幅度為14。1℃,分別出現在1990年和2005年,說明晚秋和早春的寒潮強度強。上海最近一次力度較強的寒潮出現在2016年1月。

另外,從統計可看出,上海這20年的前十年寒潮發生了34次,且在11月發生了7次;後十年為29次,而在11月僅發生了3次。首次寒潮的平均出現日期前十年為11月24日,後十年為12月16日。可見,進入21世紀,寒潮發生的頻次有減少趨勢,開始的時間有推遲的傾向。

大多數情況下,寒潮會帶來一波明顯的雨雪過程。但由於上海的地理位置,降雪並不是上海冬日必備的景緻,但是它們的光顧都被記錄下來。據清光緒九年(1883年)至民國30年(1941年)、1951年至1990年徐家彙和龍華站的觀測資料統計,上海初雪最早始於11月2日(1895年),終雪最晚出現在4月24日(1980年)。

隨著全球氣溫轉暖,進入21世紀,上海有多個冬季無降雪記錄。距今最近的幾次明顯大雪天氣分別是2008年和2018年。

“氣象志”裡記錄的寒潮

方誌等各類史料對異常氣候以及造成的影響和災害,多有記載。上海地區相關資料中有關寒潮、大雪及低溫造成的嚴重後果的內容也有不少。歷史上的這些寒潮,你經歷過嗎?

據《上海氣象志》記載:清光緒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四日(1893年1月),大雪奇寒,最低氣溫有13天在-5℃以下。黃浦江、吳淞江及澱泖等江湖河港皆冰,累日不開,經旬不解,人行冰上。當年1月共有9個雪日,十二月十二日(1月29日)徐家彙最大積雪深度為29釐米,均為上海歷史之最。

民國20年(1931年)1月,最低氣溫有8天在-5℃以下,1月10日最低氣溫-11。6℃,為歷史第二低紀錄。從1月9日起,滬上水陸交通均受影響,內河凍結,河輪停航,自來水管凍結滴水不流,火車因寒冷,燃煤火力不足,車速降低。又因冰凍,原定由青島開來上海的21艘商船全被冰凍阻住,航輪業損失巨大。

1977年1月31日,雪後奇寒,市區(龍華站)最低氣溫為-10。1℃,上海縣為-11。0℃,是1949年後之最低紀錄。

1991年12月26日晚到27日,受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影響,全市普降大雪,市區積雪最大深度為5釐米,郊區的金山縣最大積雪深10釐米,28日、29日平均氣溫均低至-4。8℃,29日市區最低氣溫降至-8℃,積雪成冰5天未化,是1913年以來同期少見現象。

按照《上海年鑑(2009)》的氣象記錄,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上海市遭受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襲擊,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氣溫分別比常年同期偏低2。6℃和3。9℃,為近30年來最低值。雨雪持續時間為1964年以後最長,累積雨雪量114毫米,為1901年以後歷史同期最多,積雪深度達22釐米-23釐米,為上海近136年來第二極值。

《上海年鑑(2017)》記載,2016年1月,“世紀大寒潮”侵襲東亞地區。在上海,寒潮期間,申城出現連續70小時維持0℃以下的情景。2016年1月24日上午9點,徐家彙站的最低氣溫下降到-7。2℃。

預報寒潮該關注什麼

從寒潮的定義可知,寒潮過程的發生完全由溫度決定。寒潮能導致河港封凍、交通中斷、自來水管爆裂、牲畜和早春晚秋植物受凍,但另一方面,低溫也較利於農作物滅蟲安全越冬。對於市民來說,及時新增衣物,保暖抗寒,為暴露在外的家用管道採取保溫措施,都是必需的。

在預報寒潮時,氣象部門都要關注冷空氣到來前的溫度回升和西伯利亞地區冷空氣堆積的強度。對於強寒潮來說,氣象部門更要關注貝加爾湖地區的新鮮冷空氣的補充疊加,在小槽東移型和橫槽轉豎型的形勢下爆發南下,在春秋季節容易造成上海地區的強烈降溫和大風天氣,在隆冬季節不僅造成上海地區的強烈降溫和大風天氣,還會造成上海地區的降水(雪)和低溫冰凍。

寒潮天氣事件發生範圍、發生強度、發生頻次、發生時間以及空間分佈,對本地區各類生產、農業佈局、作物選育品種以及播種時間等都有影響。因此,準確預報寒潮天氣,對相關部門採取積極措施預防其危害、保障城市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繫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三級調研員)

【來源:上觀】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