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晨讀|剪報樂

2022-10-13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農業

報載的載怎麼讀

青年作家甫躍輝聽到我剪有他十多篇文章並多次詢問其第一本散文集《雲邊路》何時出版時,他對我說:“有您這樣的讀者是作者的幸運。”我呢,深感可遇不可求之二者,實為彼此之幸,剪報之樂。

晨讀|剪報樂

那天,冒著淅淅瀝瀝春雨,來回乘十多站公交車去郵局,只為買張報紙,準確說是買作家裘山山撰寫的報載文章《年齡這回事》。其實,這篇散文我前一天在網路上看過,正因為看了,所以去買。出郵局,把報紙套進特意隨身帶的塑膠袋,撐著傘,腳步很是輕快。

我家訂報標準是兒子這句話:“老爸,就訂你剪得最支離破碎的報紙。”支離破碎,在此並非貶義,相反,是我衡量報紙質量後的真心褒獎。一報在手,再一把剪刀一支筆,感興趣的文章要剪,有價值的資料要剪,待商榷的議論要剪,特色圖文要剪,匡正謬誤、成一家之言的更要剪。因此,我家報紙“披沙瀝金”後自然“體無完膚”矣。至於沒訂閱的報紙雜誌,一旦需要也得想方設法弄到手。

與別人不同,我剪報不貼上,不裝訂,僅止於分門別類納入相關圖書。這於學習大有裨益。有關字詞句勘正的,我夾進《咬文嚼字》《古今詞語通俗類解》等書刊;域外風情、旅遊雜記,按國別納入《帶一本書去巴黎》《讓歐洲微笑的建築》等圖書;寫吾鄉吾土、鄉情風物的,我收進《滬鄉記事》《莘莊方言》等書中,讓我這遊子有了歸屬感;即便美食文章、餐飲掌故,我亦或分菜系,或按作者,或隨專題歸入《雲遊民間多味齋》《南船北馬吃東吃西》《上海老味道》等旁人眼裡的“閒書”,知其味知其所以然。

都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如此剪報,於寫作尤為助力。幾十年讀報剪報,日積月累,要關注某專題,涉及某知識點時,檢視有關圖書,會發現書裡夾的資料已厚厚一疊,有的書甚至被漲得如同“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自然“呱呱墜地”。我們曾在江西“小三線”工作多年,對軍工建設飽含感情。報載有關小三線歷史和變遷的文章,三線人的回憶錄,我均剪下收入《三線風雲——中國三線建設文選》、《“口述上海叢書”小三線建設》等著作,分析對照同系上海包建的安徽與江西“小三線”之異同,使資料翔實,線索清晰。經大家努力,我們終於出版《我們人民廠——江西“小三線”9333廠實錄》一書,被“小三線”研究專家徐有威教授譽為研究“小三線”建設歷史的“全國第一本正式出版物”。

這些年,作家設專欄、寫專題文章不少,可惜星散零亂,難以串接。我著意將相關資料歸攏。例如:作家潘向黎在報上開闢“茶可道”專欄。同好這口“茶”的我,欣賞美文,細細品啜。她連續寫了多年,我隨之剪了多年。一俟“茶可道”系列收尾,遂將幾十篇茶文自己設計封面,裝訂成冊,最後請作者題簽。作者很是意外:“讀者寄剪報的也有,但從未見有成書的,更無精裝本了;況且我書還沒出版,自己都沒呢。”嘿嘿,這是我獨一份的《茶可道》。越明年,正式出版,作家第一時間送來新書。兩相對照,那份欣喜,難以言表。

最近,青年作家甫躍輝聽到我剪有他十多篇文章並多次詢問其第一本散文集《雲邊路》何時出版時,他對我說:“有您這樣的讀者是作者的幸運。”我呢,深感可遇不可求之二者,實為彼此之幸,剪報之樂。(潘修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