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農民豐收節|科技小院如何做好科技助農大文章

2022-10-11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農業

小挖做田埂怎麼做直

交匯點訊 日前,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印發《關於支援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確定對68個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援建設。記者梳理發現,江蘇高校共有27個科技小院上榜。分佈在江蘇、安徽、雲南、廣西等省份。科技小院如何深入生產一線,做好科技助農的大文章?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調查。

扎進田間地頭

施展才能的天地廣闊

“張福鎖院士於2007年在河北曲周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我們團隊2008年在江蘇如皋成立了江蘇第一個科技小院江蘇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旨在打造‘嵌入式’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院長郭世偉教授介紹。

農民豐收節|科技小院如何做好科技助農大文章

科技小院,其實不小,能夠施展才能的天地無比廣闊。“在這裡,端著午飯坐在田埂邊吃飯是學生的常態,大家基本上不午休,也因此發現和解決了一批田間地頭的真問題。”郭世偉告訴記者。

2009年,當時還是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的郭九信一頭扎進了如皋水稻科技小院,直到2015年博士畢業。畢業當年,郭九信成功應聘到福建農林科技大學。6年的小院經歷,是郭九信獲得青睞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指導農民,科技小院也讓周邊的農民成為了懂技術的“土秀才”。而學生們因此也感受到知識造福農村的使命感。“去年帶了5個本科生進入小院,除了1位去當了兵,4個都考上了農學研究生,爭著要來科學小院!”郭世偉說。

農民豐收節|科技小院如何做好科技助農大文章

研究生張瑞卿曾這樣表達過自己在科技小院的感受:“我就喜歡騎著電動車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裡跑。”在這樣的浸潤下,從沒種過田的學生都能愛上農業。

建在一線

全產業鏈 生產

小院雖小卻

“五臟俱全”

一座牛舍、幾座牛棚、幾間小平房就構成了江蘇高郵奶牛科技小院的全部。“我們這個科技小院佔地5000平米左右,目前擁有150頭乳牛,到了年底,將達到200頭左右,在小院的隔壁,就是揚州大學實驗農牧場。這裡可以更方便地做實驗,給予了研究生更多的空間……”科技小院的“院長”、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趙國琦教授趙國琦告訴記者。

農民豐收節|科技小院如何做好科技助農大文章

穿上工作服,每天給小院裡的屬於自己研究物件的36頭乳牛準備飼料、打掃牛舍,成為一名專業的“奶牛月嫂”……本學期,揚州大學農業碩士(畜牧)專業的研究生二年級學生黃雲成常駐小院。“我主要研究的是圍產期即產前21天和產後21天的奶牛的健康與生產情況。每天需要定時觀察取樣。”黃雲成告訴記者。

農民豐收節|科技小院如何做好科技助農大文章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趙國琦對小院的描述。這位研究飼料多年的教授告訴記者,因為科技小院,自己真正瞭解了飼養乳牛的全產業過程。“以前只是做飼料科學研究,現在把生產實踐的課程都補上了。”在運營科技小院的過程中,趙國琦有了新的發現,也“玩”起了跨界。“每一個母牛群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牛為a2基因型牛,它們產出的奶就是a2牛奶,近幾年來頗受歡迎。因此,我們的科技小院有了一些新的規劃,比如進行a2牛的遺傳育種工作、a2奶的特性挖掘、飼料和飼料新增劑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評價研究、公犢牛肉用的培育研究等。”

技術智囊團實時線上 成為助農興農好幫手

淮陰黃瓜已有30多年的規模化種植歷史,但多年來由於種植模式傳統、品種不統一等問題,黃瓜一直賣不上價。2019年,在瞭解到瓜農們實際困難後,揚州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園藝學科負責人陳學好教授及團隊,帶著剛剛研發應用的口感型黃瓜新品種“玉秀2號”來到了丁集鎮。

“‘玉秀2號’實地試種之後,口感、外形、抗性等迅速贏得瓜農青睞,隨後我們便與園區開啟一系列品種選育、種植和推廣合作。”作為江蘇省科技鎮長團成員和產業園的“常駐技術員”,揚州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副教授許學文在丁集鎮一住便是好幾個月。

農民豐收節|科技小院如何做好科技助農大文章

陳學好告訴記者,儘管告訴種植戶的栽培要點很簡短,但背後是團隊無數次的試驗總結出的經驗。“有了我們科學的指導,瓜農們在種植時更安心。”

“科技小院落地以後,大家合作更密切了。團隊不收科技成果轉化費,幫助我們更新生產技術,填補黃瓜品種空缺。”在採訪中,丁集鎮副鎮長王永兵向記者展示手中剛剛簽訂的三年合作協議,“種植新品種後,農戶們普遍收益增加超過20%。非常希望揚大團隊能夠在未來為我們提供更多定製服務,例如改良果形、增強抗病性等。”

深化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 “科技小院”也是試驗田

隨著科技小院的建設,如何因地制宜進一步深化農業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產學研合作也是科技小院的科研團隊們正在考慮的問題。

明年春天,蘇州大學蠶學方向的專業碩士新生將入駐吳江蠶桑科技小院,全鏈條地瞭解蠶桑全產業鏈。“科學小院過去也是專碩研究生培養基地,但根據《科技小院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徵求意見稿),培養要求是有所提高了,也做了更加細緻的規劃。”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基礎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教授貢成良表示,科技小院的建立與培育一方面創新了農業人才的培養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對傳統培養方式提出了挑戰,需要在協同培養、條件保障方面做好細化、尤其需要評價體制的配套。“尤其在學位論文的評審上,如果有些專家對科技小院的培養模式不夠了解的話,依舊沿襲學術型碩士的理論創新等要求來評價,可能會給師生帶來較大壓力。”

“與農學類研究生側重於基礎研究不同,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問題一定來自生產實踐。”在揚州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王莉看來,學生們進入科技小院,相當於提前進入了工作崗位,既打通了農業碩士從科研到實踐的最後一公里,也可以促進學生和企業之間有更多的聯動。“對很多企業來說,他們並不是招不到人,而是很難招到滿足條件的人才。不要怕科技小院小,出了科技小院之後,學生們就可以在企業直接上崗。目前,學校正根據最新的培養方案對農業專業碩士制定全新的考核和管理辦法。此外,對科技小院的執行經費、招生資源、過程管理等方案也需要進一步細化落實。”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謝詩涵 葉真

【來源:新華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