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5位院士談科研瓶頸:必須“逼著自己在精神上願意吃苦”

2022-09-25由 中國生物技術網 發表于 農業

當科學家需要什麼品質

在許多人眼中,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任詠華

絕對是天才。

她僅用

3年時間就取得博士學位

,後來很快成為教授,

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之路順風順水。

只有任詠華自己知道,這樣的成績是

在多大的壓力之下取得的

5位院士談科研瓶頸:必須“逼著自己在精神上願意吃苦”

中科院院士、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任詠華

“開頭是最困難的。”

在近日由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組織的網路高峰論壇中,任詠華坦言,自己剛在大學任教時既不是博士後,也不像其他老師一樣有海歸經歷,這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力不夠。

面對這種情況,她每個暑假都自費去國外實驗室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

在選擇科研方向上,任詠華廣泛閱讀文獻,從物理、生物、材料等多個領域獲得啟發。

但是科研人員最重要的品質,任詠華認為是

終身自我學習的精神。

“熱愛很重要,堅定也很重要。”她說。

對此,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化工系主任鮑哲南完全贊同。在她看來,

要想不從眾,做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必須堅持目標導向,更要“逼著自己在精神上願意吃苦”。

在國際上,

鮑哲南

開創了以面板為靈感的有機電子材料領域,2015年被《自然》雜誌評選為年度十大重要人物,2016年,她創立了斯坦福大學可穿戴電子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

5位院士談科研瓶頸:必須“逼著自己在精神上願意吃苦”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化工系主任鮑哲南

回首科研路,鮑哲南表示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找方向時壓力較大

,她自己剛剛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時,因為公司經濟狀況不好導致缺少資源和人力,比較無奈,後來才從工業界轉向學術界。

“但現在回想起來最初與現在面對的困難其實壓根不能比。”

她說,一旦建立起自信心,“做什麼都不會害怕”。

挫折是科研道路上的常客,每當遇到挫折時,鮑哲南處理的方式是:先放下幾天,去讀文獻,然後總結、反思、對比、重新審視自己的科學研究。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朱美芳

看來,科研就是每天在挫折中前進,做科研最大的魅力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位院士談科研瓶頸:必須“逼著自己在精神上願意吃苦”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

而她的科研生涯也在不斷從實際需求中尋找問題。

1989年1月,朱美芳入職東華大學後的第5天,就跟著當時的系主任陳彥模坐大卡車去了張家港滌綸廠,去企業的生產一線找問題,從此開啟了纖維改性研究工作。

30餘年來,朱美芳團隊將化學纖維與奈米、生物、仿生等學科交叉融合,形成一系列多功能、高效能奈米纖維材料。

合成纖維源於歐美,我國經過幾十年發展,在1998年產量首次超過美國,現在產量佔全球70%以上,但部分高效能纖維依然受制於人。

朱美芳鼓勵年輕人學會堅持、學會交叉,助力中國纖維產業由大到強。

對於科研中的瓶頸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院教授

于吉紅

引用了

“大樹理論”

,即一棵大樹的成長,除了需要優良的土壤,還需要時間、根基、陽光等要素,科研工作正如養成一棵參天大樹,

在正確的方向堅持不動搖可以有效跨越科研瓶頸期。

5位院士談科研瓶頸:必須“逼著自己在精神上願意吃苦”

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院教授于吉紅

“瓶頸期其實是向下一個時期邁進的最好時機,這個時候要堅定信心,不斷邁向更高臺階。”

于吉紅說。

她同時指出,女性科學家在剛起步獨立工作時,往往都面臨著孩子、學生、科研、教學各種問題,這個時候需要獲得家人的理解,遇到困難時既不要放棄事業也不要放棄家庭,提高效率,協調好各種關係。

當被問到女性在基金申請、職位晉級方面的政策是否還有提升空間時,鮑哲南表示,希望關於女性的方案制定更清晰的準則,認同女性科學家的水準,而非僅僅因為性別。

作為本次論壇唯一一位男性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直言:“不能說女化學家、男化學家,科學家需要的品質都是一樣的,這幾位女化學家做得工作比大多數男化學家都好,她們都是各自領域的領先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