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2022-09-24由 幫寧工作室 發表于 農業

沖天爐有什麼品牌

他對東風公司50年,對東風公司改革及長期目標,以及對企業領導者素質有何深層次思考與人生感悟?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作者 | 葛幫寧

編輯 | Jane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1996年,為謀求上市,時任一汽集團進出口公司經理的竺延風陪同耿昭傑(時任一汽集團董事長)到深圳華為取經,任正非和孫亞芳出面接待。

雙方甫一落座,孫亞芳就用簡明扼要的幾句話,向大家清晰闡述了華為產品及其發展思路,其精明幹練的做事風格與背後的企業文化躍然而出,令人印象深刻。

此期間,竺延風一行人還接觸過其他一些企業,但深切感覺到華為跟它們不一樣。

“後來華為也碰到很多困難,但當時華為精神就已經顯現,我很敬佩這個企業。”2019年3月,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談起“東風公司應該向華為學什麼時”總結道,“就是頑強、執著和專注。當然東風具體情況不一樣,學起來不那麼容易,但它那種精神值得學習。”

七月流火。作為一個從十堰大山裡走出來的大型央企,作為一個傳統的國有企業,作為一個擁有14。7萬人的典型汽車集團代表,50歲的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東風公司)正走在改革道路上。

在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東風公司與一汽集團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向外界呈現出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版本——前者似驀然回首中於無聲處聽驚雷,後者如挾雷霆之勢掀起一場場硝煙大戰。現在棋至中盤,其戰況還有待時間驗證,但兩者均無退路。

幫寧工作室瞭解到,東風公司的改革基本著手於兩方面:一是對歷史遺留問題的徹底解決,目前已至收官階段,二是對適應市場競爭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構建,換言之,就是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框架。

東風公司對此有著清晰的時間表。“歷史問題從形式上今年就能解決,最多明年,但要把歷史性問題改革真正完成,可能還需要5年到10年時間。”竺延風說。

所謂歷史改革,其目的在於讓東風公司更市場化,,比如剝離社會職能,再比如在過去特殊階段形成的“三供一業”、大集體企業等。

與改革相輔相成的是東風公司短期及中長期發展目標。其一,2019年~2023年建設卓越東風,2023年完成基礎建設後,向一流企業推進。其二,3年中期事業計劃,即到2023年實現“三個領先,一個率先”。其三,編制東風公司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佈局一流企業,進一步理順產品和平臺。

東風公司的長期目標是建設一流企業。對執掌者竺延風而言,就是要把一個什麼樣的東風帶向下一個50年。

這個問題已有部分答案。“這個一流,我們不盲目,要實事求是。首先打下一個卓越的基礎,形成一個完整的自主開發體系。”竺延風說,“華為的管理到今天,任正非說花了20多年時間,才把社會關係和企業內部關係理順。我們必須用最快時間,把東風從傳統體制向卓越一流邁進的關係理順,加快速度把它做精細。”

時不我待。眼下,全球汽車行業正在遭遇百年變局。百年之後,誰將被淘汰出局,誰又將成為主角,我們還不得而知,但身處其中的汽車製造商們顯然都難言輕鬆。而已見證過行業30多年風雨歷程的竺延風,顯然對變革,對戰爭,對輸贏都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他認為,東風公司改革的現實就是,要在一張佈滿墨跡的畫卷上重新調色,把它變成一張鮮美的畫卷,這個難度更大,也更考驗人。“需要努力,需要更艱苦的設計,需要付出更多勞動,甚至是犧牲。”他說。

竺延風對東風公司50年,對東風公司改革及長期目標,以及對企業領導者素質有何深層次思考與人生感悟?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01。對東風的理解

東風是一個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國有企業,艱苦奮鬥和馬燈精神是這個企業很淳樸、很純粹、很有價值的精神。這個精神不管怎麼變化,甚至有些人沒感覺到,但它確實存在。東風非常優秀,只有到了大山裡,才能感受到它的文化,畢竟汽車的主戰場,消費的主戰場離那裡的地理環境比較遙遠。東風能走出來,確實不容易。

我對東風更多還是尊重和敬畏,這個初衷直到今天也沒改變。一個企業成長到50年,一定是一代一代人克服了很多困難。我們最不該簡單地用今天的標準、環境和條件評價過去,尤其是像我們這樣長期從事產業,從事實業,從事工程的,更應該尊重歷史發展過程。

東風涉及面廣,因此管理的複雜性,需要平衡的關係,都比我曾經工作過的企業更多。比如,廣州的觀念和十堰的觀念完全不一樣,襄陽的觀念和武漢的觀念也不一樣。這些觀念並不是誰先進誰落後,誰好誰壞,這就是中國之大,地域之廣所形成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還要跟市場發展節奏相結合,但不可能把多樣性簡單地變成一致性,或者變成一種規避。

事物總是兩面,多樣性也有優點,比如它會加強比較和相互刺激,在不同板塊和不同領域之間形成對比。(東風)集團就要平衡好這種多樣性,促進東風更好地發展。

相對而言,在開放性、包容性、市場性,甚至靈活性方面,東風更有優勢,也更有特點。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起適應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變化的體制機制。這幾年,在練內功方面,我們忙得最多的就是改革。改革就是把新的發展理念,新的市場要求植入到日常工作中,使各種管理、體制機制、決策方式更符合市場,並且整合優質資源滿足市場變化。我們在不斷改進,不斷改革。

改革著手做兩塊:一是,對歷史遺留問題的徹底解決,現已到收官階段。二是,對適應市場競爭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構建。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框架,形成最高效的管理配置關係。

這些既需要管理的具體流程,也需要改變人們觀念,改變後還要不斷最佳化。應該說,東風員工做出了很大努力。很多人都以大局為重,在大局和自我之間平衡、突破和提高。

比如(2019年)3月對東風公司機關總部開始的改革,我們並不是要淘汰誰,而是要讓他知道差距在哪裡,該怎麼努力。要跟上社會發展,而不是被快節奏甩掉,這是東風正在做的事情。

跟其他行業其他企業相比,東風改革難度可能更大,但這本身也是一種壓力和挑戰,我們要在最複雜系統裡把它改造出來。我過去講過,東風就像一幅畫,佈滿了墨跡,這幅畫時間長了,可能不鮮豔。

我們當然希望在一張白紙上重新畫圖,重新構思,但這不現實。現實就是要在一張佈滿墨跡的畫卷上重新調色,把它變成一張鮮美的畫卷,這個難度更大,也更考驗人。你需要努力,需要更艱苦的設計,需要付出更多勞動,甚至是犧牲,這很現實。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02。談東風改革及目標

東風改革只能用階段性任務來描述,東風永遠在改革路上。至於歷史問題什麼時候解決,從形式上今年就能解決,最多到明年。但要把歷史性問題改革真正完成,可能還需要5年到10年時間。

比如東風各板塊效率更市場化,;比如剝離社會職能,剝離過去特殊階段形成的“三供一業”、大集體企業等,這方面的改革已經完成。但畢竟還要發展,發展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這跟管理能力和空間有關係,不要理想化。格局我們很清楚,但要把這種格局變得更獨立,更有創新性,還有個過程。

我們也在加快步伐。東風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結束,到時現代企業治理框架形成,包括新的資訊化流程體系,各種產品工程管理、經營工程管理等。東風黨代會提出,2019年到2023年建設卓越東風目標。按照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要求,2023年東風完成基礎建設後,開始向一流企業推進。這三者之間是銜接關係,並不矛盾,也不隔裂。

東風還有3年中期事業計劃,根據市場情況和經濟格局進行動態微調。計劃很具體,要幹什麼產品;要幹多少萬輛;要投多少資;由哪個部門負責等,每年都要修訂。

從2020年開始,東風還會發布十四五規劃,時間涵蓋到2025年。我們叫一流企業佈局,這期間要進一步把產品和平臺理順。

為什麼?隨著新能源化,東風新能源包括電動車,包括其他新能源技術,以及傳統燃油技術進步,我們有必要對產品平臺進行梳理和調整。一方面根據使用者需求,另一方面要形成規模製造和集約式體系。這也是一個技術升級過程。

老平臺向新平臺轉換,需要付出代價和時間,甚至會搭界,但必須走下去。完成搭界比較難,因為關係到取捨,會有取捨的糾結。你不把舊的舍掉,就上不了新的,但要舍掉舊的,它可能還有技術價值,甚至是商業價值,對企業經營者來說是個考驗。

這其中還牽涉到傳統生產習慣、人員結構變化、產品結構變化相匹配問題。搭界後有沒有風險?切換會不會失敗?會帶來多大壓力?這些都需要冒險,畢竟企業在市場中還有效益問題。我們希望和更多合作者共享平臺技術,但可行性和現實性又受外部條件限制。

當市場飽和到一定程度後,客戶需求多樣性,而技術又具有趨同性,企業可能會在這種壓力下選擇聯合。早在十幾年前,汽車行業就有過一輪兼併重組,但這需要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作為經營者,怎麼判斷這個條件?它會來的,它什麼時候來?它來的時候,你準備好沒有?它來的時候,你有什麼機遇?這是留給我們的作業。

東風有沒有終極目標?建設一流企業可以說是“終極”目標,也叫遠一點的目標,是按照十九大精神提出來的。建設卓越東風是中期目標,這個目標很具體:到2023年實現“三個領先,一個率先”。

第一個領先,經營質量行業領先。我們沒有過多強調數量,特別是對一些能耗高、效益低、市場屬投機型且不穩定的儘量調整,因為沒什麼效益,技術含量低,我們稱之為“雞毛菜”。

去年東風銷量低於前年,但效益持平。從一些指標看,歸屬母公司的利潤率同比增長9。3%,單車收益率提高0。7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下降2。8%,優於中央企業平均下降0。6%的水平,資產質量和經營質量較好。特別是到年底,所有板塊庫存壓力調整基本完成。該蹲的蹲下去,不要虛胖。蹲下去做什麼?把企業做實做好,為下一輪競爭做好準備,蹲下去是為了跳起來。

這麼多領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企業一定要聚焦主業,東風畢竟不是投資公司。即使是投資公司,也要對熟悉領域,對分析透徹領域進行投資,而不是泛泛而投。

第二個領先,自主事業行業領先。

第三個領先,創新業務行業領先。

一個率先,就是東風員工高質量跨越小康,率先享有新時代美好生活。

東風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公司,提倡“和”文化,概括起來就是“開心工作,快樂生活”八個字。在每個人的生命時間裡,工作會佔據他相當部分精力,但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希望員工有成就感,有歸屬感,有尊嚴感,既能品位工作,又能體驗生活。這需要靠文化去慢慢實現。

怎麼實現?第一,我們希望他在法律框架下,在道德規範體系內充分享受自由。第二,我們希望他有尊嚴。第三,我們希望他有享有尊嚴和自由的財富。第四,我們希望他有喜歡的工作環境,開心工作。第五,我們希望他有適應市場變化和競爭的能力,我們不僅是給他多少財富,還要給他教育培訓組織和體系。第六,我們希望他身心健康。第七,我們希望他家庭和睦。第八,我們希望他心悅。

自由、尊嚴、財富、環境、教育、健康,和睦、心悅,這八個要素構成“一個率先”,這是我們的中期目標要求。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03。談對東風50年思考

我們內部也做過討論,如何紀念東風50年,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要把一個什麼樣的東風帶向下一個50年?

對一個人而言,五十知天命。對一個汽車企業而言,我們還在探索。對行業的認識還在不斷豐富,但使命非常清楚,就是做一流企業。這個一流,我們不盲目,要實事求是。首先打下一個卓越的基礎,形成一個完整的自主開發體系。在這方面,我們任重道遠。確實東風還相當弱項,但這種弱項有機會,有機遇,關鍵是我們要更快更好地抓住它。

從文化和精神上要傳承好“馬燈精神”和奮鬥精神,從發展模式上要做到現代企業治理體系,國際一流企業的要素它都應該具備,並且賦能,再進行完善和發展。在一定歷史階段一定走兩條路:國際合作和自主發展雙軌道。關鍵是怎樣更好地協調多方關係,以及自我發展集約式聚焦,這是對我們後續的考量。

東風具備這種條件。現在管理越來越清晰,比如改革DOA決策授權體系:集團管什麼,板塊忙什麼,大家的許可權關係怎樣,規劃關係怎樣等。同時賦予幹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我們叫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多能少,在這方面邁出實質性一大步,按照職業經理人體系推進。

從今年1月1日開始,執行三年任期制,取消幹部級別,高管人員按崗位分為A、B兩類。這個A、B類不是說A高B低,只是分不同領域。把企業放到行業裡去比,比如東風日產在合資企業前25家裡排第四位,其他板塊同樣如此,你在行業裡排第幾?你要做到第幾?你怎麼做?不是我們賦予你這個團隊,而是你自己怎麼奮鬥。

這種職業經理人制度,就是“上和下”,“多和少”,“進和出”的問題。這是改革大環境和國資委給我們明確的方向,並且提供了很好的支援和定位。東風是國有企業,有其獨有優勢。獨有優勢要有,其他優勢要拿過來。獨有優勢與生俱來。其他優勢我們需要具備什麼,這是我們改革應該做的。應該說東風的改革還比較粗淺,但是邁出去了,現在需要完善。

華為的管理到今天,任正非說花了20多年時間,才把社會關係和企業內部關係理順。我們必須用最快時間,把東風從傳統體制向卓越一流邁進的關係理順,加快速度把它做精細。現在還很粗糙,還沒深化,還沒深耕細作。

談到華為,其實早在1996年,我就見過任正非和孫亞芳,當時是耿(昭傑)廠長帶隊去學習。我記得很清楚,剛進去沒講幾句,孫亞芳就把華為的產品以及發展思路講了,後來華為也碰到很多困難,但那時候華為精神就已經顯現。我很敬佩這個企業,因為他的專注,他的執著,還有他的頑強。

我記得耿廠長對我們同行的人說,哎呀,你看這個企業的領導人,他不管你怎麼想,一股腦地把想法灌輸到你頭腦裡去,他們這種精神讓人欽佩。耿廠長還說,我們企業要都是這種風格和文化,那有多好。

那時候我就感覺華為跟其他企業不一樣。我們正好要到深圳上市,同時還接觸過其他企業。向華為學什麼?就是頑強、執著和專注。他絕不浮躁,他也不功利,踏踏實實地往前走。當然東風具體情況不一樣,學起來不那麼容易,但他那種精神值得學習。

到建成卓越東風時,我覺得這個步伐應該可以完成了,其實也不過兩三年的事情。我們外部條件具備,關鍵是敢不敢?就像剛才講的,我們更希望東風員工有這種與市場發展與時俱進的能力,這是他們最大的財富。

這個過程中,如果幹部適應,很快就能切進去。你問我對東風的感覺,我是帶著敬畏,同時也帶著敬佩,東風乾部和員工素質都讓我敬佩。我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就在於此,我必須為——宏觀是為汽車事業,為這個國有企業,再具體化,我必須盡職盡責,要對得起他們的期待。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義無反顧地支援。改革這麼順利,我都沒想到。由於時間和基礎工作緊迫,我們做得還比較粗糙,但大家都在改變。不但在改變,而且出了很多主意。坦率講有犧牲,有貢獻,還有自我平衡。在改革中,有些人會失衡,要在失衡中尋找新平衡。東風更開放,更市場化,就在這裡表現出來。

我們1月1日統一行動。第一層,200多人全部轉型;第二層,1000多人開始轉型。東風的生態非常好,除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外,還有一種幹事創業的生態。

東風改革肯定需要人才,但有些人才絕不是因為管理模式變化而離開。東風集團1000多人的幹部體系裡,離開的高管的比率是很低的。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他們有更好的發展,這對東風,對他們本人都有積極意義。東風是開放的,他們可以邁出去,在另一個環境裡對東風做貢獻。我相信這種貢獻。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04。談領導者素質及感悟

領導者的素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從經營層面,從戰略層面,要對行業不斷學習和理解,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對市場要敏銳,並且當斷則斷,能決策推動經營體制改革。

從文化方面,要跟員工一起迎接市場挑戰,要站在員工角度所思所想,這尤其重要。討論“三個領先,一個率先”時,到底怎麼定義“一個率先”,我們花了很長時間來提煉員工所思所想所盼。大家都有新期盼,要把這些想法付諸於企業發展戰略中。

我在跟員工們相處時,追求的是人格平等,就是前面講到的有尊嚴。職務可能有高低,那是責任,跟人格沒關係,人格必須平等。作為東風的領導人,應該做這樣的努力。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領導人要有胸懷。在領導班子裡,我雖然責任最大,但並不是能力最強。你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完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應該有胸懷,讓別人的優勢發揮出來,並且持開放樂觀態度,讓更多人超越,包括對自我的超越,對領導的超越。

所以我和團隊提出來,要為別人成功搭舞臺,為別人成功而喝彩,現在也努力按這樣實踐。這也是我自身的實踐過程,我年輕時別人給我搭了舞臺,老同志為我的成功喝過彩。做領導工作前,我一直做技術工作,很多技術專案比較成功,當時他們給予了較高的肯定,這個過程一直影響著我。現在角色換了,是我給別人搭舞臺的時候。

另外要坦誠。我們提出“五個好”(好規劃、好管理、好隊伍、好能力、好生態):先做人,再做事,最後再做官。造汽車也是。車品和人品相關聯。

我職業生涯裡不乏讓我印象深刻的人。在一汽時,像李光榮、單文昌、呂福源、耿(昭傑)廠長等,當時有一大批工程師和領導人。還有跟我一起幹活的鑄造工,沖天爐的土爐工。我記得很清楚,搞工程安裝時,要吊裝一個裝置,空間裝置不能操作,必須靠人用各種繩調上去操作。這是個力氣活,需要大量人力,非常難。

那時我很年輕,去找車間主任和爐長,請他們幫忙。他們開玩笑:小竺,你這是公活私活?其實他們都知道是公活,是為國家。人傢什麼條件不講,一個晚上就把裝置安裝到位。那種風格非常樸實,這種樸實會讓你得到很多朋友。所以我覺得做人做事,先做人再做事。

這可能跟我成長經歷有關。很難說父親和母親誰對我影響更大,肯定都有。但作為一個工程師,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工程師,要有追求科學的初衷,要有職業素養,要踏踏實實做事,應該說到做到,應該有誠信,這是一種責任。

直到現在我都保持著一種習慣:每天晚上睡覺前想專業興趣,因為汽車變化太快。只要我把管理事務、行政事務忙完,就會去想一想、看一看,這既有熱愛,也有興趣,還有責任。很忙的時候也擠一點時間,總覺得這還是屬於自己在做的事情。我還特別想當工程師,但現在沒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們就給工程師搭舞臺。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竺延風談東風|東風50年專題③

05。再談“耐得住寂寞”

這話其實我2000年就說過。很多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怎麼辦?執著與堅持。這個執著堅持不是盲目,也不是口號。

那時候誰不著急自主?有句話是,站著說話不如坐下來幹,幹了才知道要從基礎工作做起。以發動機為例,發動機的標準是什麼;開發流程是什麼;為什麼是這個標準流程。經過一系列失敗後,把標準和流程制定出來,再開發第二代發動機,這樣不斷往前。

積累需要時間。當然現在有很多工具,特別是模擬工具,可以把積累時間縮短,但還是需要基礎。當時我們的基礎是什麼?中國乘用車真正發展是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那時候哪敢想100萬輛?汽車經歷各種工況,每輛車百十萬公里,上千萬輛車累計起來,高原、低原、溫度、溼度、環境,全球道路的各種環境積累下來,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流程、方法和標準。

我們不可能一天就把這些解決掉。所以我說,20年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我們進行合資,要的不是一條魚,要的是捕魚的方法,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如果我們拿到了魚網,就必須知道捕魚的方法。當我們只有一條魚時,不能說我們會捕魚了。吃魚沒問題,它需要過程。

現在我們要把品牌做起來。中國汽車製造水平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東風工廠在全球合資品牌裡,在全球工廠評價體系裡,都是最好的裝備,最好的管理。一個產品從開發到製造出來,到變成商品,這個過程我們已經大大縮短。中國有進步,所以中國自主品牌能夠達到45%的市場佔有率。

但品牌培育和認知還需要時間,其中有文化,有服務,有人文。豐田汽車為讓雷克薩斯打進美國市場,大概用了20年時間。一說汽車品牌,可能還會想到ABB。奧迪剛進中國時,在全球也沒那麼有名,恰恰透過中國市場中成長起來。所以我們還需要時間。

至於大家理解得不一樣,或者怎樣去批判,我覺得很正常。我們有個內部文化,過去講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則是熱血和辛勞,眼淚和汗水,這句話是丘吉爾(1940年)就職時的演講。

熱血就是有激情,幹事情要有激情,這是我們對職業的認識。辛勞就是要苦幹,踏踏實實。眼淚不就是委屈嘛,你吞下去,這很正常。東風乾部也是按照這樣來做的。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眼淚,一種是眼睛流,一種是心裡流。男兒有淚心裡流。委屈都有,包括你們也有,人生當中誰都有。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