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濠江全面完成晚稻種植任務

2022-09-02由 南方Plus 發表于 農業

什麼是水稻貪青

在濠江區濱海街道華新社群綠嘉源農場,一盤盤培育好的秧苗被有序地排列在插秧機上,農戶開著裝滿秧苗的插秧機在水田來回穿梭,為稻田鋪上一層新綠,煥發勃勃生機。

濠江全面完成晚稻種植任務

近年來,濠江區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著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記者從濠江區獲悉,透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進墾造水田專案建設和全區撂荒地復耕複種,濠江區晚造水稻種植面積達9542畝,已全面完成種植任務。

科學機械化,提高糧食畝產

受上一造水稻收割時間影響,綠嘉源農場晚造水稻插秧工作於8月底完成。農場負責人許免堅告訴記者,農場近百畝田地在去年3月以前,還是一片撂荒將近20年的荒地。

接手復墾後,許免堅一步一個腳印,平整土地、恢復土壤肥力,分割槽域復墾,逐步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畝產,撂荒地由此“變身”,一步步往好的方向發展。

濠江全面完成晚稻種植任務

荒地復墾前期,許免堅還尋求汕頭市農科所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支援,特派員團隊透過前期實地考察,結合農場未來發展規劃及生態環境條件,以當地的科技需求為導向,針對當前人工和生產資料成本高的問題,為農場撂荒地復墾水稻品種的選擇及配套的栽培技術制定了詳細的方案。

“機器插秧每天可完成40-45畝地的秧苗插入工作,2天便完成全部田地的插秧;而人工插秧10人得近10天才能完成,而且育秧時人工播種不均勻,容易導致稀疏不整齊。”許免堅告訴記者,前幾造,農場採取了無人機播種、打藥、施肥,達到水稻生產輕簡化目標,晚造水稻他們全部種植絲苗米“19香”品種,採取機械化插秧,更好地確保全苗,有利於水稻的高產穩產。

“新農人”上陣,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瞭解到,許免堅目前從事醫療行業,農業是他跨界新嘗試。扛起撂荒地復耕重任,許免堅直言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土地的情懷。這一年多的水稻種植經歷,也讓他對農業有更深的感受。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農作物種植每一步都必須腳踏實地,才能收穫豐收的喜悅。”今年早造水稻種植受連續暴雨的影響,比預估產量要低,這也讓許免堅意識到種植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天氣形勢,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作為“新農人”,許免堅對農場的規劃不止於糧食種植。“從產業發展來講,未來農場發展要走種植、加工、銷售三產融合的路,發展濠江區絲苗米產業,為鄉村振興做貢獻。”據瞭解,目前綠嘉源農場還嘗試進行蝦稻混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增加農民收入之餘,還可以促進土地生態恢復,真正實現了生態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綜合效益。

近百畝田地,嫩綠的秧苗整齊勻稱、迎風搖曳。許免堅說,後續將加強對稻田的灌溉、土壤施肥等田間管理,確保晚稻順利收割。預計今年畝產有望從第一造的800多斤實現1200斤的突破。

濠江全面完成晚稻種植任務

多措並舉推進撂荒地復耕複種

記者獲悉,為解決耕地撂荒難題,濠江區充分利用農機補貼政策、涉農資金,優先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種糧大戶、農民等在購置農機方面給予政策性支援;透過申報政府專項債券5000萬元推進全區撂荒耕地1559畝農田整治;利用涉農資金建設1630畝高標準農田;購買150多萬條薯苗支援零散種植戶用於缺水地塊種植等,多措並舉強力推進撂荒耕地復耕複種。

撂荒數十年的河玉圍海水稻基地“糧倉”從昔日撂荒地蝶變為“金土地”是濠江區近些年在撂荒耕地上覆耕的案例之一。河玉圍海水稻基地目前全面復耕複種3017畝,其中今年早造種植1400畝優質海水稻,畝產超千斤。晚造繼續復墾剩餘1617畝,實現全面復耕。另外442畝糧食綠色高產示範片今年早造取得豐收,畝超1300斤,晚造繼續挖掘高產示範片的潛力。

【記者】餘丹 實習生 楊僑萱

點選圖片,一鍵報料↓↓↓

濠江全面完成晚稻種植任務

【作者】 餘丹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