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民國的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篾匠,有人說它消失了,其實它活得不錯

2022-08-24由 歷史店 發表于 農業

像竹子一種蔬菜叫什麼

在諸多行業中,存在著一個特殊的行業,就是篾匠,可是隨著一件東西的普及,篾匠們的編織工藝品類中卻少了一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什麼東西的普及會影響到篾匠的生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民國的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篾匠,有人說它消失了,其實它活得不錯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談到篾匠,可能一些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此類行業。“篾匠”的“篾”,其實就是“竹篾”,而篾匠就是加工竹篾的工匠。竹子的用途非常廣泛,它獨特的性質,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竹子的莖幹十分堅韌且具有彈性,可以製作許多生產生活用具,只要製作得當,僅憑竹子就可以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可能有人會感到好奇,篾匠究竟會利用竹子做出什麼用具?我們列舉一下,如竹塌、竹椅、竹籃、竹桶、竹蓆、搖籃、蒸籠、蒸架等;農具生產類的竹製品有扁擔、籮筐、簸箕、棧條、竹篩、腳匾、土薘、魚籪、竹泥籪等等,真可謂是數不勝數,種類花樣之繁多,實在令人目不暇接。

民國的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篾匠,有人說它消失了,其實它活得不錯

可是篾匠常常編制的篾器又是什麼呢?當然是竹籃子。在多年以前,竹籃子是百姓們人手必備工具,無論是上街購物買菜還是家中盛放物品,都少不了竹籃子的身影。更重要的是,竹籃子本身結構異常簡單,只需半天的工夫,篾匠就可以將一個完美的竹籃子編造完畢。正是因為如此,編制竹籃子成為了篾匠們收入最主要的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篾匠在工作的時候,絕非其他工作一般需要長時間走動,他們只需坐在凳子上兩手飛快操作便可完成所有的步驟。從劈竹到刮竹再到編竹,無一不是利用雙手完成的。他們在十里八鄉傳開了名聲,成立了竹篾編制工廠,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企業家。

民國的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篾匠,有人說它消失了,其實它活得不錯

以前的人們,在上街趕集的時候,都要帶上竹籃子,否則的話,買來的菜蔬根本沒有辦法運回家。當時的菜籃子,已經成為了民生的標誌,它不僅盛裝著雞鴨魚肉蔬菜果品,更承載著一家人的味蕾享受和幸福回憶。可是到了現代,街上卻很少能看到菜籃子的身影了,其中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因為塑膠袋的出現,幾乎完全取代了竹籃子。我們不得不承認,塑膠袋的出現的確大大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但是也同樣造成了白色汙染,其中得失,想必所有人都深有體會。

民國的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篾匠,有人說它消失了,其實它活得不錯

竹籃子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可是並不代表著篾匠會因此而消失。雖然現代人對於竹器的使用量遠遠減少,可是隨著人們生活品味的提高,一些竹篾工藝品悄然盛行開來,這無疑為篾匠們鋪就了一條新路。如今,不少篾匠都開始手工製作竹篾工藝品,並且其價值不菲,收入也要比編制竹籃子更加可觀。人們對於竹器的熱愛,似乎是刻在骨子裡的,因為在古人的眼中,竹是君子的象徵,而竹器手工藝品不僅可以進行觀賞,更具有收藏價值,是中華傳統文化凝聚的結晶和傳承的有力見證。

民國的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篾匠,有人說它消失了,其實它活得不錯

篾匠是一個群體,是非物質文化傳承的載體,可是目前篾匠的傳承卻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態勢。現代年輕人不願意吃苦,更不喜歡整天坐在凳子上做編制竹子的無聊工作,所以篾匠行業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所幸,現如今國家正在大力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批年輕人開始湧入篾匠行業,成為了古老行業中一股最具有活力的新鮮血液。

民國的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篾匠,有人說它消失了,其實它活得不錯

竹籃子的消失並不值得惋惜,因為時代一直在進步,落後終將會被取代。我們慶幸的是,篾匠可以在日漸式微的行情中重新找到屬於自己新路,再度將自己的傳統手藝發揚光大,鑄就華夏文化的輝煌。

參考資料:《古董故事》 李偉峰著 河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