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散文:柔蔓繞修篁,秋原結此花

2022-08-20由 半卷詩書一窗月 發表于 農業

種什麼蔬菜利潤最高

作者:平川

散文:柔蔓繞修篁,秋原結此花

走過白馬路,發現河岸邊的三裂葉

薯,花比往日又繁盛了不少。

三裂葉薯與牽牛花同屬旋花科,很多習性都比較接近。比如,都是一年生纏繞草本,都喜光喜溫、對土壤適應性強,都在夏秋開花。它們的長勢都十分葳蕤,匍匐在地,攀緣於其他植物或籬笆上,用最浩蕩的盛放姿態,證明自己的生命力。

楊萬里寫牽牛花:

“木犀未發芙蓉落,買斷秋風恣意秋。”

這“恣意”二字,用在三裂葉薯身上,也是合適。因為這些外形及習性的相似,三裂葉薯又被稱為紅花野牽牛——

牽牛的花色較雜,有藍、紫、白、紅等多色,而三裂葉薯的花色單一,偏紫色粉紅,花朵也小得多。

散文:柔蔓繞修篁,秋原結此花

花雖小巧,但卻清新。

三裂葉薯的花,視覺上更為勻稱,不像其它植物那樣,花朵會有大小不等、參差不齊的現象,盛花期,猶如一列火車轟隆隆開過,花事更為蓬勃、密集。

尤其在秋老虎肆虐的初秋,眾花寂寂,惟有三裂葉薯開得熱鬧,更讓人覺得花事的浩蕩。

三裂葉薯另有一個別名,叫小花假番薯。

我們知道,番薯原產於南美洲,西班牙人將它移植到菲律賓。

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福州長樂人陳振龍透過賄賂當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又將薯藤絞入汲水繩,混過關卡,最終歷經七晝夜的顛簸航行,從菲律賓回到福州。

番薯的特點是高產。

散文:柔蔓繞修篁,秋原結此花

相對於當時國內畝產只有兩三百斤的小麥和水稻來說,畝產兩千至四千多斤的番薯,可謂是超級農作物。

福州秀才陳振龍的這一義舉,在此後的幾百年間,拯救了億萬國人性命,史書上對此事只是輕描淡寫,但這並不影響陳振龍對後世的豐功偉績。

三裂葉薯也是外來物種,它怎麼來到中國,鮮有記述。

它的根部結不出番薯那樣的塊狀根莖,但它的花朵密集,種子結實率也很高,靠大量的種子越冬。這一點的生存策略,跟牽牛花完全一樣。

三裂葉薯的繁殖力與適應性都極強。它能輕鬆纏繞、絞殺、覆蓋、排擠別的植物,一旦蔓延開來,讓人十分頭疼。

最關鍵的是,它結不出可用來充飢的糧食,因此沒有什麼經濟價值,被歸為雜草,甚至視為植物殺手。雖然它的危害性,比不上菟絲子和桑寄生,類以寄生方式危害寄主。

散文:柔蔓繞修篁,秋原結此花

真正清除的時候,人

們又會躊躇起來。

畢竟,那小而密集的喇叭花,也是那麼惹人憐愛。

小花假番薯中的“小花”,自然是說它花小。

最傳神的就是那個“假”字,三裂葉薯雖是番薯屬,但徒有“薯”的名號,卻沒有膨大的薯根莖。原以為它是騎白馬的王子,沒想到一路上搖搖擺擺過來的,卻是番薯界裡的唐僧。

日本人叫牽牛花為朝顏。

園藝家柳宗民說,相對於日本,牽牛也是外來植物。平安時代,朝顏是以藥草身份,從中國傳入日本(治療便秘),可最終打動日本人的,卻是它的顏值。

“朝顏總在清晨悄然綻放,花瓣託著露珠,優雅極了。”

散文:柔蔓繞修篁,秋原結此花

“蔓生的青藤和雅緻的藍色小花,真是讓人愛憐……特別符合日本人的審美。

因為喜

歡,朝顏在日本漸漸成了觀賞植物,並培育出更多花色的品種。

正如柳宗民所言,朝顏雖然以藥草的身份來到日本,如今已經成為觀賞草花,若不是傳入日本,說不定現在仍是藥草。

這些

話似乎說得有點過頭了。

牽牛花在中國何曾不是一種觀賞草花呢?

古詩文中,有很多文人墨客吟詠牽牛花的詩句,畫家也喜歡將牽牛花入畫。晚明畫家陳老蓮(陳洪綬)不僅善畫荷、畫菊、畫梅、畫竹,也喜歡畫牽牛。

他在一幅《牽牛》畫中題詩曰:

“秋來晚清涼,酣睡不能起。為看牽牛花,攝衣行露水。但恐日光出,憔悴便不美。觀花一小事,顧乃及時爾。”

散文:柔蔓繞修篁,秋原結此花

陳老蓮曾客居杭州吳山,那一帶有很多野生的牽牛花。

清人筆記《清波小志》記述:“杭州長橋湖灣牽牛花最多,當季夏早秋間,溼翠盈盈頗饒幽趣,老蓮日必破曉出廊,徐步長橋,吟玩籬落間,至日出久乃返……”

平心而論,三列葉薯有善於攀爬的藤蔓,漂亮的花朵,甚至,它的花比牽牛花更為小巧、勻稱、清新——

而且牽牛花見陽光就收,三裂葉薯的花,堅持的時間更長。為什麼牽牛花可以登庭入院,三裂葉薯卻淪為煩人的雜草呢?

原因不在花,而在於藤、在於葉,在於生存的態度。

《道德經》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裡的“已”,是“止”的意思。這句話是說,人不可貪得無厭,要懂得適可而止,知進不知退、善爭不善讓,難免招致災禍。用在植物上也是一樣。

散文:柔蔓繞修篁,秋原結此花

與牽牛相比,三葉裂薯的生命力更頑強、更霸道,它的藤與葉,也更茂盛、葳蕤——

以至於,讓它失去了纏繞草本應有的溫柔、窈窕之美。而動輒排擠、侵佔,甚至絞殺其他植物的生存態度,最終更是為自己招來了災禍。

從尤物變厭物,有時候只隔著薄薄的一層態度。

萬物與人,想必也都是如此的吧。

【版權宣告】本文作者:平川,來源“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