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小麥專家伍碧華:躍過“龍門”又回“農門” 用“蜀麥133”繪製貫通南北的小麥地圖丨糧田守望者

2022-08-19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農業

小麥溼害分為幾級

胥棲梧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趙奕 受訪者供圖

陝西的肉夾饃、重慶的小面、貴州的腸旺面、廣西的老友面,這是一幅貫通南北的麵食地圖。每一種美食背後,都隱藏著一名“功臣”——“蜀麥133”。

“蜀麥133”最閃亮的“名片”就是高產,在國家兩年區試中也分別位居第2和第1位,平均畝產395。1公斤。不僅如此,“蜀麥133”還兼具了抗凍、抗病、抗逆、抗穗發芽以及耐溼耐寒的特性,是一名“全能型選手”。

5月20日,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召開第九次會議,審定透過176個小麥新品種,“蜀麥133”位列其中。這是自2003年國審品種“川農16”時隔19年後,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迎來的第二個國審小麥品種。

盛夏時節,封面新聞記者專訪“蜀麥133”選育者——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教授伍碧華,發現她的科研之路里,始終帶著腳踩大地的底氣,和仰望星空的憧憬。

小麥專家伍碧華:躍過“龍門”又回“農門” 用“蜀麥133”繪製貫通南北的小麥地圖丨糧田守望者

伍碧華在田間工作

小麥界“全能型選手”

摘得四川白粒小麥產量桂冠

矮小的個子,幹練的短髮,面板偏黑,穿著樸素的平底皮鞋,走路還有些跛腳,襯衫和長褲與這個夏天顯得格格不入……乍一看,這是一個常年紮根田野,日曬雨淋的農民,但實際上,她就是“蜀麥133”的締造者伍碧華。

說起“蜀麥133”,伍碧華眼裡滿是寵溺。“隨便去哪裡種,無論北方南方,不管地理條件多差,它都能扛得住,還能保持高產。”平時十分內斂的她,甚至有些“手舞足蹈”。

畢竟,“蜀麥133”是她值得驕傲的作品。眾所周知,長江上游麥區因為地理氣候特殊,是國內小麥生態環境最複雜多樣的麥區。在這樣的情況下,“蜀麥133”的橫空出世,對於農業界具有突破性意義。

首先,“白粒高產”是“蜀麥133”的一大特色。由於白粒小麥麵粉顏色更白、口感更佳,價格往往高於紅粒小麥,但因生物學特點的差異,通常白粒小麥比紅粒小麥更難高產。

不過,作為白粒小麥的“蜀麥133”打破了這個“通常”——今年5月,在四川綿陽,農戶自主生產現場實產驗收“蜀麥133”,平均畝產高達608。3公斤,一舉奪得四川白粒小麥產量“桂冠”。

小麥專家伍碧華:躍過“龍門”又回“農門” 用“蜀麥133”繪製貫通南北的小麥地圖丨糧田守望者

“蜀麥133”

其次,抗病、抗逆、抗穗發芽特性讓“蜀麥133”成為一名“全能型選手”。

冬季嚴寒凍不壞“蜀麥133”。在近兩年春冬異常天氣下,不少小麥受到霜凍和雨水溼害影響較大,“蜀麥133”卻如期生長,甚至鮮見白粒小麥成熟期久經雨水穗發芽的致命問題。

嚴重病害打不倒“蜀麥133”。事實上,在省級和國家級試驗以及多年的生產應用中,它都穩定地表現出高抗條鏽病,中抗赤黴病,以及較好的抗白粉病、葉鏽病特性。

乾旱汛澇滅不掉“蜀麥133”。其具有很強的耐溼、抗旱性,以及抗穗發芽能力,優異的莖葉持綠性使其不僅具有很長的光合功能期,而且在灌漿中後期具有很強的抗高溫逼熟能力和抗早衰能力。這些得天獨厚的特性使得“蜀麥133”能夠達到高產,並且具有出色的穩產和廣適性。

優秀品種不能靠“偶遇”

窮盡一生育出“中國糧”

創造一個新品種,於科研人員來說,是一場窗外繁華萬千與室內單調孤獨的博弈。支撐著伍碧華的,是從小刻進骨子裡的倔強。

1963年,伍碧華出生在四川仁壽縣一個農民家庭。童年,飢餓與她如影隨形,媽媽用粗糙的麵粉加開水攪成的麵糊糊,是她印象最深刻的食物之一。一碗碗顆粒粗糙的麵糊入喉,伍碧華心中早已萌發出小小的願望。

“那個時候的布叫‘洋布’,連糧食也姓‘洋’,我就在想,太憋屈了,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有中國糧?”回憶至此,伍碧華語速加快,眼中隱約可見淚光,“我就想,一定要做點什麼,來改變這樣的現狀。”

1982年,伍碧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農學院農學專業。在一片“好不容易跳出‘農門’,又拎不清地非要鑽回去”的反對與嘲諷聲中,瘦小的她揹著行囊,堅定地前往雅安,追逐自己的夢想。

但她真正開始育種,始於2005年從墨西哥訪學回來。

小麥專家伍碧華:躍過“龍門”又回“農門” 用“蜀麥133”繪製貫通南北的小麥地圖丨糧田守望者

伍碧華在記錄小麥長勢

“我搞育種,屬於半路出家。”伍碧華回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很多品質好、口感好、更便宜的外國小麥進入中國市場。面對市場衝擊,國內小麥專家們的研究也開始從看重高產轉向高產且優質,“專用小麥”的概念漸漸在小麥所形成,也讓伍碧華邁出了這一步。

19年的植物組織培養工作,讓伍碧華掌握了紮實的小麥屬植物特異基因資源挖掘及其遺傳解析知識。對小麥基因的匹配信手拈來,對雜交、親緣關係、親本關係的熟悉都為她的育種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少育種專家窮其一生,都在期待與優秀品種來一場“偶遇”。“我沒有這樣的運氣。”伍碧華連連擺手,“我想我依靠的是,多年基礎科學工作的積累和日復一日的堅持。”

今年5月的一個正午,伍碧華和往常一樣帶著學生們在地裡選種,原本胃病嚴重的她,認真起來好像忘了飢餓。一通表妹打來祝她“生日快樂”的電話,將她從地裡拉了出來,而她則是深深自責:又忘記了給同一天生日的姨媽打電話送祝福。

小麥專家伍碧華:躍過“龍門”又回“農門” 用“蜀麥133”繪製貫通南北的小麥地圖丨糧田守望者

伍碧華與種植戶實地合影

“這樣的場景幾乎年年都會出現。”伍碧華的博士生胡燕靈回憶起老師在烈日下懊惱的神情不禁感慨:“廢寢忘食和全神貫注,老師是我心中農業科學家的樣子。”

一大早就到地裡頂著烈日干活,到天黑時還在地裡忙碌,搶收時深夜收回小麥。為了不讓小麥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發芽或者捂壞胚胎,還連夜將小麥攤開散熱,這些都是育種之路的家常便飯。

如今59歲的伍碧華,視力已經沒有當初對準顯微鏡時那麼好,播種時摔傷的膝蓋,成了走路時一瘸一拐的陳年頑疾。但親力親為帶著學生下地幹活,仍然是她刻在骨子裡的堅持,用她的話說:“我就是習慣了埋頭幹活兒,我得為我的選擇負責。”

穗黃莖綠物盡其用

將繼續研究栽培技術

橫空出世的“蜀麥133”,是對伍碧華最好的獎勵。

四川玉麥噸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龍很看好“蜀麥133”的推廣前景。自2017年透過四川省審定,在小麥主產區綿陽市連續多年都遴選為主推品種。2017年參加國家區試表現出優異特性以來,重慶、雲南、陝西、貴州、廣西等多個省市都主動找經銷公司購買品種,進行引種生產。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白泥鎮黨委書記肖春林說:“在引進多個品種進行麵條製作大賽評比後,發現‘蜀麥133’麵條加工品質特別好,口感很好,連續幾年都大量採購進行大面種植生產”。

從南到北,這是“蜀麥133”鋪開的糧食之路,每一個地方,都播撒著“中國糧”的自豪與踏實。這條路也是一條生態環保之路。

小麥專家伍碧華:躍過“龍門”又回“農門” 用“蜀麥133”繪製貫通南北的小麥地圖丨糧田守望者

伍碧華抽查“蜀麥133”的生產效益

每當小麥收割時節,如何快速在地裡找到“蜀麥133”?伍碧華總能一眼認出:“成熟的麥穗金黃一片,而莖葉依然鮮嫩翠綠、富含水分。”這是“蜀麥133”的亮點,也是“蜀麥133”未來研究計劃的特色。

傳統的小麥成熟收割後,莖葉一般進行焚燒,會造成空氣汙染。而“蜀麥133”收割時,其保持青綠的莖葉可收作青貯飼料。在成都本地,位於邛崍的成都伊利乳業就是“蜀麥133”秸稈青貯飼料使用的大戶。

一次投入,糧—草雙收,種—養同行。“這樣就實現了從播種到收割,不產生任何廢料的理想結果。”伍碧華說,這樣既可以保糧食安全,又供冷季短缺的飼草之需,還無秸稈堆積致環境汙染,更免焚燒導致空氣汙染。

“綠色高效、一舉多得。”接下來,伍碧華將繼續推進麥收後青稈作為飼草的研究,走出去尋求與種植大戶、養殖大戶、乳業公司多方合作,進一步為“大食物觀”下的糧食安全和綠色生態環境保護保駕護航。

與此同時,她還打算重點研究“蜀麥133”的標準化高產栽培技術,讓好品種配好技術發揮出更大的整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