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溫暖的家,美好的夢——雲南會澤縣10萬餘名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2022-08-16由 新華社 發表于 農業

雲南會澤屬幾類地區

新華社昆明2月6日電題:溫暖的家,美好的夢——雲南會澤縣10萬餘名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新華社記者楊靜

過去一年,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會澤縣宣佈脫貧摘帽,居住在大山深處的10。2萬名群眾,透過易地扶貧搬遷,有了溫暖的家,圓了安居夢。從窮窩裡挪出來的群眾不等不靠,有了新的願景,正開啟嶄新的未來。

(小標題)10萬名大山群眾挪窮窩,搬遷成安心之舉

烏蒙山主峰所在地的會澤縣,全縣95。7%的國土面積都是山區,不少村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半畝。全縣的貧困發生率一度達47。99%,貧困群眾大部分都居住在山上,存在地質災害隱患、飲水難、出行難等問題。

會澤縣扶貧辦主任劉林說,面對幾十萬人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冷涼地區等“六類地區”的特殊情況,會澤縣決定實施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將貧困群眾搬遷到縣城、集鎮等條件更好的地方。

50歲的蔣巧蘭家在會澤縣大海鄉大菜園村,這是一個高海拔的貧困村。“那時,颳風漏風、下雨漏雨,冬天房間裡像個冰窖。”寒苦的記憶一直在蔣巧蘭腦海深處,揮之不去。

易地扶貧搬遷,讓她告別了冰窖式的房屋,也逐漸消融了她對寒苦生活的印象。“新房有100平方米,不再漏風漏雨。”蔣巧蘭笑著告訴記者,去年初全家搬離了高寒的生存環境,來到了縣城的安置點,看病就醫、就近就業也方便了許多。

蔣巧蘭是會澤縣搬遷脫貧的一個縮影,精準扶貧以來,會澤縣在縣城和19個鄉鎮所在地統籌建設了102個集中安置區,搬遷安置了10。2萬人。

會澤縣委書記譚力華介紹,搬遷後的群眾再也不用擔心住房問題,有了安全穩固的房屋,大家更能安心謀發展。

(小標題)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讓群眾暖心

臨近春節,忙碌了一年的搬遷群眾開始享受閒暇時光,紛紛來到縣城安置點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領取新春對聯和拍攝全家福。

“一家人都要沾沾喜氣。”脫貧群眾王文選趁著送水的間隙,叫上妻子和孩子一起領取了新聯和福字。

搬遷對王文選一家有特殊的意義。過去,他們住在半山腰的土坯房內,靠著幾畝玉米、花生過活。孩子上學很多時候要打著手電上學,遇上雨天更是提心吊膽。

“窮人不讀書,窮根難斷。”王文選說,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好好讀書,改變貧困面貌。

他從100多公里外的村子搬到了縣城的新家。搬遷後,大兒子考上了浙江大學,二兒子在安置點上中學,從家走到學校也只需要10來分鐘。

在社群幹部的介紹下,他成了送水工,妻子被聘為社群保潔員,兩人月收入有4000多元。

“讓搬遷群眾穩得住就要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譚力華說,會澤縣將易地搬遷作為全縣發展的一次機遇,在搬遷群眾的配套保障水平比老城區的還要好。

鍾屏小學是新建的搬遷配套學校,共有64個班3536名學生,其中95%的學生都是搬遷家庭子女。

“教育配套很重要。”鍾屏小學校長李應宗說,山裡的孩子以前上學要翻山越嶺,為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些家長只能在縣城租房。如今,搬遷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

為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就學要求,會澤縣新建了幼兒園4所、小學2所、初中2所及改擴建3所小學、3所中學,確保所有搬遷群眾適齡子女順利入學。

會澤縣還抓好搬遷群眾後續服務工作,透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會公益組織等平臺,開展豐富的活動,讓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新環境、感受到政策的溫暖。

(小標題)抓產業促就業,讓群眾舒心

冬日的雪後,會澤縣的氣溫驟降。在安置點的蔬菜扶貧基地,大棚內的群眾砍菜、裝筐,幹得熱火朝天。

2019年初,吳惠蓮從百公里外的礦山鎮河灣子村搬到縣城新家,在樓棟長的介紹下,她來到了道成扶貧開發公司的蔬菜基地務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

“回想過去的生活,彷彿在做夢。”吳惠蓮說,老家條件惡劣,到鎮上就要步行五六個小時,要趕集天不亮就得出發。如今家門口就有超市,到工作的蔬菜基地也很近,生活務工都方便。

道成扶貧開發公司人力科技資訊部經理肖鵬介紹,蔬菜基地投入使用以來已吸納了1600餘名群眾,他們多數來自安置點,每人日均收入120元。

為讓搬遷群眾有收入穩定脫貧,會澤縣緊抓產業和就業。縣裡的綠色蔬菜、優質燕麥、烤煙、軟籽石榴等扶貧產業,帶動和吸引了上萬名搬遷群眾增收。安置點還成立102個工作專班,透過送崗位、送技能、送政策,提供“點對點、一站式”服務。

“穩定就業才能鞏固脫貧成效。”鍾屏街道木城社群黨委書記李翔說,搬遷群眾中有5000多名勞動力,勞務輸出解決了4519人的就業問題,其他群眾透過公益崗位等基本實現就業。

據瞭解,會澤縣共搬遷群眾2。6萬戶,透過就業轉移,有勞動能力家庭實現戶均就業達2人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