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熱點|養蠶不吐絲?羊圈有隱患?別慌!科技列車駛向田間地頭

2022-08-11由 中國科普網 發表于 農業

蠶寶寶不吐絲是怎麼回事

“路窄彎多山重重,難撓科技列車行。汗蒸烈日環江地,收穫農家一片情。”7月29日, 結束了當天的科技服務後,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姜卓俊創作了這首《科技列車環江行》。

熱點|養蠶不吐絲?羊圈有隱患?別慌!科技列車駛向田間地頭

“ ‘環江’就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簡稱,” 姜卓俊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幾天來,我們驅車攀爬了幾百公里山路,走訪調研了環江縣的紅心香柚園和柑橘產業園區。我發現這裡普遍存在柚子葉片黃化問題,於是從土壤條件、氣候因素、施肥情況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和診斷,給出瞭解決手段。果農們高興地說,專家真是及時雨。”

這只是“科技列車河池行”專家團隊服務基層活動的一個縮影。7月25日~29日,在廣西河池市宜州區、金城江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南丹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等縣(區),有約100位的“姜卓俊”在忙碌。他們都是參加“科技列車河池行”的專家,從農業、林業、地質、氣象、生態環保、防震減災、醫療衛生等不同領域,深入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等系列活動。

深入田間地頭助蠶農

“我的蠶養到上簇了,都是好好的,可是就是不吐絲結繭,是不是蠶種的問題啊?我們都快急死了。”在宜州區的一處養蠶基地,蠶農圍著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的高階實驗師敬成俊和副教授柴春利,急切地諮詢著。

熱點|養蠶不吐絲?羊圈有隱患?別慌!科技列車駛向田間地頭

經過觀察和分析,柴春利發現,蠶不吐絲的原因是由微量的農藥中毒造成的。她認為,農藥的來源除自身桑園農藥使用不當,還有很大原因是鄰近的甘蔗地和果園在打藥時飄過來的。聽到這裡,蠶農們恍然大悟。

“蠶是對藥物非常敏感的昆蟲。要提高養蠶的成功率,必須杜絕桑葉被農藥汙染。”柴春利表示,這件事情也暴露了一個問題——當地非常缺少基層蠶桑技術人員,導致對蠶農的指導不到位。

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廣西蠶業看宜州。宜州地處廣西西北部,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區桑園面積和鮮繭產量,連續16年保持全國縣域第一。柴春利告訴記者,“宜州區現有桑葉面積約50萬畝,但蠶桑技術人員不足10人,且平均年齡50歲以上,他們急需年輕的基層蠶桑技術人員。”為此,她向“科技列車行”的主辦方提交了“加強基層蠶桑技術人員的隊伍建設”的建言獻策。

為醫療單位“把脈問診”

“你們醫院傳染科有多少張床?如果遇到急性感染的病人,有哪些處理手段?門診記錄是不是統一的格式?”7月28日上午,在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馮錄召正在跟該院感染科的醫生們座談。

熱點|養蠶不吐絲?羊圈有隱患?別慌!科技列車駛向田間地頭

與此同時,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劉軍秀,正在隔壁樓的婦科病房查房。只見他在認真看完病例後,又仔細問了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康復情況,並鼓勵她放下心理負擔,多休息,“一定要好好吃飯,光吃粥和青菜是不行的,營養跟上了病才好得快”。

馮錄召一行五位分別是來自傳染科、婦科、生殖科、外科等科室的醫生,他們正在跟當地的同行們交流著。

“跟專家聊完,我才真正認識到醫生做科研的重要性,平時每天忙著出門診,沒想過要寫論文,現在我連論文思路都有了!他們真是不僅授之以魚,還授之以漁,不僅‘問診’患者,還幫我們醫院‘把脈’。”該院感染科主任王俊傑興奮地說,“我還加了專家的微信,以後遇到問題還可以繼續請教他們。”

此時,在南丹縣,由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王志強帶隊的“科技列車河池行”醫療衛生領域專家服務小組正在開展醫療義診、培訓活動。專家組深入六寨鎮、裡湖瑤族鄉,組織南丹縣基層服務能力提升座談會、醫療服務指導及義診。他們耐心、細緻地為當地群眾檢查身體、詢問病情,並給予專業的醫療建議,其間還深入壯裡村為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上門送醫送藥。

在羊圈裡“集思廣益”

“我可太有成就感了,幫他們解決了羊圈的隱患,今天太高興了。”快人快語的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高階實驗師任春環興奮地說。原來,在東蘭縣隘洞鎮祖榮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裡,任春環和“師姐”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種質資源評價崗位研究員魏彩虹,發現山羊養殖存在一些問題,當即給出瞭解決方案,“當時,那個廠長高興地說‘哎呀,你們這個建議太及時了,不然,我們不知道後期要損失多少呢’。”

原來,她們對新建成的種羊廠給予了指導,建議把羊床下面的地面按照中間高兩邊低的方式設計,便於處理羊糞;建議種羊、母羊、哺乳羊的飼料配方要按照不同的類別搭配;建議發酵槽要裡面高外面低,才能保證飼料發酵產生的水能及時排出……“聽起來都是細節,但都是門道兒,不然他們的草很容易壞,不僅造成草料大量浪費,羊如果吃了腐爛的草導致生病就會造成更大損失。”任春環佩服“師姐”想得比自己更周全,“參加科技列車行的活動,我自己收穫也很多,也是一次提高、學習的機會。”

列車雖停,科技繼續行

在河池短短的3天時間,每一位專家都過得非常“充實”。他們下村屯、入基地、進園區、訪企業,他們參與了160餘場活動,開展了17場“科技雲講座”,推介了1554項實用技術成果,科技融資對接了6個專案,簽署了1份科技合作協議,集中展映了36場科普電影……

熱點|養蠶不吐絲?羊圈有隱患?別慌!科技列車駛向田間地頭

對河池市民而言,2000多人現場參與廣場科普活動,上萬名中小學生線上線下觀看“科學之夜”,3萬人直接參加各項活動,還有72萬人次觀看了3場直播……

在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位位科技專家走到田間地頭走到百姓身邊,送理念、技術、服務和政策;是一位位河池群眾對於科技、科普和自身發展的渴望。除了三天的“趕場子”服務,專家們還收到“河池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顧問”的聘書,將長期遠端支援當地建設。

這次由科技部等單位組織的“科技列車河池行”活動,主題是“走進科技,你我同行”,當科技列車搭載專家行至河池,也把河池群眾請上了這趟用知識託舉鄉村振興的時代快車,未來繼續同行。

作者:吳瓊

編輯:吳桐

稽核:王飛

終審: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