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食用史已上千年,新晉網紅水果油柑曾被稱為“神藥”?

2022-08-07由 京報網 發表于 農業

油柑茶能減肥嗎

食用史已上千年,新晉網紅水果油柑曾被稱為“神藥”?

炎炎夏日,藉著新式茶飲的東風,小眾水果油柑成為新晉網紅。雖然在大眾水果中“排不上號”,也常常遭人“嫌棄”,但其貌不揚的它已在食物歷史中輾轉游歷了上千年。

1。不起眼的本土果

從去年夏季開始,瓶裝的油柑汁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頻頻亮相,市場上熱門的茶飲品牌也相繼推出油柑系列飲料。在新式茶飲店裡,含有油柑的茶飲價格不菲,三四百毫升的一瓶就要30元左右,而且供不應求。藉著新式茶飲的東風,冷門多年的油柑一時風頭無兩,算得上是新晉網紅水果中的“戰鬥機”。

食用史已上千年,新晉網紅水果油柑曾被稱為“神藥”?

油柑樹是大戟科的一種落葉小喬木,可長到10餘米高,樹皮呈淺褐色,枝條表面還分佈有縱細條紋,葉片短小,整齊排佈於枝條兩側。長至1米高時,油柑樹即可結果,果實為小圓球狀,初為嫩綠色,成熟時呈黃綠色,果實與葉片雜嵌在枝條上。

8月,油柑逐漸進入成熟期。遠遠看去,嬌小玲瓏,晶瑩剔透,像是用玉石雕刻出來的。豐收時,可見成簇的果子多過葉片,將一根根枝條壓彎了腰。這種青綠圓潤的果子只有鴿蛋大小,看起來就像未成熟的小柑橘,但實際上,這二者相差十萬八千里。

大眾視野裡,油柑的出鏡率不高。突然躥紅,不少人誤以為油柑是一種少見的進口水果或是新品種。實際上,油柑是我國的一種本土水果,只是過去並不怎麼起眼而已。

不起眼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味道很難稱得上好吃。油柑雖然是水果,可以生食,但味道很奇特,口感酸澀,尤其是初入口時。許多沒有吃過油柑的人,初嘗都會露出痛苦的表情,彷彿在同時咬青澀的柿子和檸檬。也許就是這“第一口”的感覺難以接受,使得油柑多年來在北方地區無法立足。就連在盛產油柑的潮汕地區,也有很多當地人不願意生食。

不過,油柑的魅力在於繼續咀嚼,慢慢地就會滿口生津,有一股清爽的甘甜迴盪於喉舌間。這時若喝上一口白開水,還會覺得水變甜了,這就是食用油柑的妙處。品嚐新鮮的油柑需要強大的耐心,一旦適應這古怪的味道,就會對它產生好感。

2。食用史已上千年

被茶飲店帶火的“油柑”“玉油柑”,其廣為人知的學名叫餘甘子,原產於印度。在我國,油柑的別名非常多,如滇橄欖、久如拉、庵摩羅、庵摩勒、木波、昂荊旦、麻甘腮、牛甘子、牛甘果、喉甘子、魚木果、橄欖子、油甘子、油金子等。其中,庵摩羅或庵摩勒在印度語中的意思為“無垢果”,象徵著聖潔無瑕,古印度僧侶經常用它來沐浴,並開始用作藥材使用。

最初,這種其貌不揚的水果並不招人待見,再加上味道也難以被接受,所以大多數人對它的第一印象不好。很長一段時間,油柑只是一種生長在山野裡默默無聞的野果。

油柑在我國的食用史可追溯至1800年前。東漢楊孚為史載第一位有著作傳世的嶺南學者,他撰寫的《異物志》首次分類記載了嶺南別具特色的動植物種類、形態、經濟價值及民俗風情等,其中最早記載了“(餘甘子)鹽蒸之,尤美,可多食。”晉代嵇含在《南方草本狀》中記錄,“庵摩勒樹葉細,似合昏,花黃,實似李、青黃色,核圓,作六七稜,食之先苦後甘。”

唐朝之後,油柑逐漸傳入中原地區,廣受推崇和喜愛。關於油柑為何能北上,如今認可度較高的一種說法是隨著絲綢之路,波斯人將一種由油柑做成的酒飲“三勒漿”帶入長安。“三勒漿”作為異域飲品的代表,流行於隋唐上層社會,宋元時期在我國皆有釀製,明清時也有記載。

宋代著名類書《太平御覽》中記錄,“《朱崖故事》曰,朱崖果有餘甘。”《朱崖故事》就是指東晉時代蓋泓所著的《珠崖傳》,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海南最早的方誌。由此可見,當時海南種植餘甘子已非常普遍。

到了元代,油柑地位提升,成為宮廷貢品,是王公貴族離不開的養生好物。相傳明代正德皇帝下江南時,還曾品嚐過當地的油柑。直到清代,油柑的第二次北上之路失敗,食用風俗在南方保留了下來,成為一種地域性的小眾水果。

油柑喜溫暖乾熱氣候,天然分佈於東亞、南亞、東南亞、南美洲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今,在我國海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區都有它的蹤影。公元6世紀,隨著印度佛教的傳播,“庵摩勒”(即油柑)被帶到周邊各國。到了20世紀初,油柑被引入美國,後又引種到南非、古巴、澳大利亞等國家。油柑大多生長於海拔200米至2300米的丘陵、山地,極耐乾旱、瘠薄,能在各種型別土壤中生長。截至2019年,我國油柑栽培面積已達3萬公頃。

3。從古至今吃法多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起眼的油柑也被開發出很多食用方法。

其中,用鹽蒸食算得上是最為悠久的吃法,除了《異物志》中的記載,《齊民要術》中也有類似說法,這種處理油柑的方法流傳至今。

《遊白水書付過》是蘇軾在被貶惠州後,與幼子游覽佛跡院後所著,其中寫道:“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餘甘等煮菜,顧影頹然,不復能寐。”可見,油柑也是蘇軾的下酒小菜之一。

在明代,古人把油柑的食用方法又增加了兩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可蜜漬,鹽藏”。鹽藏就是把油柑拍碎後,放入鹽和辣椒,再倒入涼白開浸泡後食用;蜜漬則是把清洗後的油柑放蜂蜜和白糖,醃製成果脯食用。直至現在,閩南、潮汕地區還經常把油柑加鹽或糖漬後當作零食。

在古代,油柑也被製成餘甘茶、餘甘湯等,而且很受歡迎。據《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曾將宮廷飲品賞賜給寵臣,其中有清酒、餘甘煎等。餘甘煎就是用油柑熬成濃湯,屬養生之物。“蘇門四學士”中的黃庭堅和秦觀都曾盛讚過油柑熬製的湯。秦觀寫道:“粲粲庵摩勒(即油柑),作湯美無有。”黃庭堅在《更漏子·餘甘湯》一詞中寫道:“庵摩勒,西土果。霜後明珠顆顆。憑玉兔,搗香塵。稱為席上珍。號餘甘,爭奈苦。臨上馬時分付。管回味,卻思量。忠言君試嘗。”

在和油柑的不斷碰撞中,現代人創造出了更多花樣,如把油柑加工成糖果、果醬、果汁、罐頭等,甚至還做成泡騰片,隨時隨地衝泡飲用。

在我國潮汕和雲南等地,常見的吃法是將新鮮油柑蘸上椒鹽、辣椒粉,直接食用,消食化積。也有的去核單取果肉,放在木臼裡舂成果泥,依個人口味差異,加入不同的調料食用,別具風味。還有人用油柑果實浸泡在米酒中,數天後飲用,消解油膩。在福建、廣東等地,也有用餘甘子製作成糖葫蘆的做法,經過糖漿的“加持”,原來酸澀的餘甘子可以變身為孩子愛吃的零食。

讓油柑聞名於世的做法是將其榨汁,再與各種看似不相干的茶底混合,就成了時尚的油柑茶飲。腦洞大開的美食博主更是嘗試各種新鮮搭配,如蘋果油柑茶、苦瓜油柑茶、橄欖油柑茶、油柑鐵觀音、油柑咖啡等。

近兩年,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油柑已經成為網紅爆品,這種小眾水果讓人們認識到回甘微澀的奇妙味道,還有人把油柑“先苦澀後回甘”的口味比作人生滋味,由此總結出一套“人生哲理”,如“別太快否定,再試試沒準兒會有驚喜”“先苦後甜,是愛情的滋味”“工作太累,只能告訴自己苦盡才能甘來”……

4。天然的藥食同源

油柑藥用價值的開發最早始於古印度。在《醫理精華》《耆婆書》等古印度醫典中,油柑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藥材之一。古代印度僧侶皆隨身攜帶曬乾的油柑作為治病防病常備藥物,自佛教廣泛傳播後,其藥用價值逐漸在我國被認識和接受。

我國古代許多典籍中,都記載了油柑的功效,而且在坊間被越傳越玄乎,甚至將其描述為“神藥”。

至唐代,油柑入中藥,錄入《唐本草》,曰:“取子壓汁,和油塗頭,生髮去風癢,令發生如漆黑也。”唐末《海藥本草》、宋《太平聖惠方》對油柑的藥用價值均有記載。

油柑果實藥食同源。自魏晉以來,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食用和藥用歷史。孫思邈《千金翼方》曰:“味苦甘寒,無毒。主風虛熱氣。”《本草拾遺》記錄:“(餘甘子)主補益、強氣力。生髮,去風癢。”明《滇南本草》記載餘甘子“味甘、酸,性平。治一切喉火上炎、大頭瘟症。能解溼熱春溫,生津止渴,利痰。”李時珍《本草綱目》稱:“(餘甘子)主治風虛熱氣,丹石傷肺,久服輕身,延年長生,有解金石毒,解硫黃毒。”

現代醫學認為,油柑果實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特別是維生素C含量很高,是蘋果、柑橘的幾十乃至上百倍。

上世紀80年代,油柑有了正式身份,它被收錄進《中國藥典》:“餘甘子甘、酸、澀,涼;歸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的功效,用於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乾。”油柑還得到了官方認證,2002年被原衛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基於油柑果實中豐富的營養價值,且適生範圍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指定為可在世界範圍推廣種植的三種雜果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保健產品需求的增長,尤其是日本學者從油柑中篩選出抗艾滋病逆轉錄酶成分以來,國內外對油柑的認識得以快速發展,集中在更廣泛的藥效學與食品和保健品開發上,對油柑的研究已從果實發展至根和葉。日本、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均對油柑研究極為關注並積極參與。

至於油柑是否真的能“延年益壽”,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事實上,油柑是寒涼性水果,有些人食用後會嚴重腹瀉,並不適合腸胃虛弱的人群服用。

5。改良後身價倍增

沒有草莓鮮豔,也沒有芒果清香,更沒有荔枝甜美,只因為油柑汁在茶飲店中的突然躥紅,意外地將油柑推成爆款,塑造了一股城市年輕人的消費潮流,也改變了原產地果農的生產。

天氣轉熱後,多家茶飲店裡的油柑茶几乎天天賣斷貨,原材料油柑成了商家必爭的搶手貨。據報道,在主產區廣東潮汕地區,兩年前,成熟的油柑主要還是被來自福建、廣西等地的廠商收購,進行涼果加工。但去年以來,由於茶飲店對油柑需求量大增,踴躍的商家就連下一季即將成熟的油柑也幾乎預訂完畢。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對油柑大規模商業化栽培,而在此之前,多以野生為主。土生土長、未經改良的野油柑,生吃時口感苦澀,市場價每斤不到一元錢,種植成本和經濟效益失衡。也是從那時起,國內廣泛開展油柑的研究和利用,果實品質顯著提升。油柑的價格也隨之從以前每斤1元漲至十幾元。經過果農們的努力培育,眼下大多數茶飲店所採用的甜種油柑能達到“3秒微澀、5秒回甘”的口感,是近十年間經過不斷實驗、改良、最佳化培育的產物,像在廣東普寧種植的“農田1號”甜油柑,就是經過了五六年才培育成功的。很多植物在被人類馴化栽培之前,野生狀態下都有著濃烈的苦味或澀感,初食油柑時酸澀的味道就是它們自保的“武器”,這來自於一種單寧類物質。改良後的甜油柑,纖維少,口感偏甘甜略澀,味道更易被人接受和喜歡。

對於果農來說,種油柑並不比種荔枝、龍眼等其它水果複雜,除去苗木、肥料和人工成本,利潤很可觀。廣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資料顯示,該省油柑商品化栽培面積約10萬畝,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一,估計年產量可達10萬噸。油柑,這種小眾水果的產業化潛力不可小覷。

食用史已上千年,新晉網紅水果油柑曾被稱為“神藥”?

油柑果汁

食用史已上千年,新晉網紅水果油柑曾被稱為“神藥”?

油柑醬

食用史已上千年,新晉網紅水果油柑曾被稱為“神藥”?

橄欖

延伸閱讀

“滇橄欖”和橄欖是“一家人”嗎

在雲貴等地,油柑也被稱為“滇橄欖”。從外形來看,油柑和橄欖確實有些相似,都是青色、不大的果子,只不過橄欖是紡錘形的。二者的味道也非常相近,都是初食澀嘴,多咀嚼幾次就會回甘。那麼,“滇橄欖”和橄欖是“一家人”嗎?

橄欖是橄欖科橄欖屬喬木植物,生長週期長,壽命基本可達百年以上,如果從果實用途來說,可分為食用型橄欖與油橄欖兩種。國內基本為食用型橄欖,果核較小,內含果仁少;而油橄欖則主要用來榨取橄欖油,多種植於地中海國家。

目前國內橄欖的種植區域主要為廣東、福建、雲南等地,橄欖果實偏小,成熟期一般為9月以後,未熟時果面翠綠,隨著熟度慢慢增高,顏色慢慢轉黃。橄欖也可以用來泡茶、燉湯、做果脯等,在福建以及潮汕地區較受歡迎。

油柑是大戟科葉下珠屬的植物,與橄欖沒有任何親戚關係。大戟科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如橡膠樹、蓖麻、巴豆、木薯等,該科植物大多數有毒。油柑雖然把自己“包裝”得又酸又澀,但無毒無害可供食用。

雖然不是“一家人”,但油柑和橄欖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潮汕地區氣候悶熱,當地人非常重視在飲食和養生方面預防“上火”,嚼食帶有苦澀味道的油柑和橄欖可有效降“火氣”,這或許就是潮汕人多年來離不開它們的原由吧。

有一說一 “刮油減肥”不靠譜

購買油柑茶的消費者中,有的是跟風打卡,有的是衝著“油柑能治便秘”入手,還有的是以“刮油減肥”為目的購買的。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肚子一直咕咕叫,跑廁所好幾次了……”腹瀉竟被奉為“瘦身新方法”,一時間,油柑又被稱為“減肥神器”。

腹瀉能瘦身排毒?這是認識誤區,腹瀉不僅不能瘦身排毒,而且還對身體有極大的損傷。腹瀉只能喪失身體水分及電解質,並不能減脂,而且長時間腹瀉易致人體電解質紊亂,嚴重的還可能引發生命危險。

油柑汁近年來之所以流行,也是因為不少店家打出了可以“刮油、通便、減肥”的旗號。專業人士提醒,腹瀉不等於瘦身,也不是排毒。油柑雖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消費者在食用時也要注意量,一天吃三五顆即可,單人單次食用最好不要超過100克。有胃病或其他症狀的消費者應根據個人體質和醫生建議,謹慎食用。

(原標題:

油柑 食用上千年的新“網紅”

流程編輯:u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