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王美萍:利用秸稈創大業

2022-08-04由 山西經濟日報 發表于 農業

桔杆與秸稈有區別嗎

王美萍:利用秸稈創大業

王美萍嚴把質量關,在生產車間檢查壓料是否均勻。本報記者 楊曉明 攝

7月25日,第一次見到王美萍時,她正在車間與工人們一起打包秸稈草球。穿著工作服的她,雖然滿身塵土,但難掩文靜清秀。這名返鄉創業的“80後”女大學生,已是當地家喻戶曉的企業家。

2009年大學畢業後,王美萍就職於內蒙古一所學校,有著穩定的收入。但家鄉的一草一木始終令她魂牽夢縈,“建設家鄉”的信念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強烈。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為了不讓青春留下遺憾,她毅然辭職,回到了土生土長的陽高縣獅子屯鄉羅家屯村,瞄準了環保生物質壓塊(燃料、飼料)產品專案,創辦起陽高縣秸鑫種植養殖綜合專業合作社,開啟了自主創業之旅。

剛入行時,王美萍對生產技術、工藝流程和機械操作可說是零基礎。她白天向老師學習,晚上熬夜自己鑽研,筆記做了10多本,硬是把自己“熬”成了行家。

2019年7月,廠房機械裝置全部到位,但無“米”下鍋,主要原料玉米秸稈還沒到收割季節。於是,王美萍就帶著工人四處收購原料。那段時間,她每天天不亮就出發,跑遍了大同市各個縣區,晚上10點多回來再自己卸貨。日復一日,餓了一袋泡麵、渴了一瓶礦泉水,腿累得抬不起來,臉也瘦了一圈,用她自己的話說“幾乎快不想幹了”。但在“不服輸、拼一把,為父母增光、為家鄉添彩”的信念支撐下,企業最終步入了正常發展軌道。

“自己富不算富,要帶領鄉親們一起富才是目的!”王美萍說到做到,有很多鄉親都沾了她的光。村民王新金每年都要種植100多畝玉米,常為秸稈如何處理犯愁。現在不僅秸稈不用自己處理,還能得到免費耕地,一來一去,至少省了8000多元。這種模式不僅在該村得到推廣,還使周邊50公里範圍內的玉米種植戶得到了實惠。

王美萍從事的環保生物質壓塊產品專案,主要利用農田秸稈及純天然木質廢料、邊角料等,不新增任何黏合劑及新增劑,經專業機械處理,壓縮成型為秸稈壓塊燃料、秸稈草球、飼料等,主要應用於養殖業的飼草供給、工農業(鍋爐)集中供暖、生物質發電、農戶日常取暖和做飯上,是替代煤、石油等燃料的最佳清潔環保產品。此舉既解決了政府禁燒難題,也解決了農民大量秸稈無法處理的問題,同時還吸納了當地勞動力就業,帶動了農民致富。

受過高等教育的王美萍深深懂得,誠信是企業的根本、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安全是企業的底線。從田間地頭到車間生產,王美萍事必躬親,有時候在車間一盯就是兩個小時。在經營上,她寧可自己吃虧也從不讓客戶受損,以誠心贏真心,深受客戶信賴。如今,王美萍的企業佔地近100畝,投資上千萬元,擁有各類農機具多臺,現代化生產線5條,每年生產成品20000噸,遠銷河北、內蒙古、青海、寧夏等省區。

“累過、哭過、拼過,我的青春不留遺憾,不管前方還有多少坎坷,我都將一往無前。”王美萍對未來滿懷信心。下一步,她計劃利用秸稈加工廢料,上馬建設10000噸有機肥加工專案,為服務當地農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本報記者 楊曉明 通訊員 朱培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