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2022-08-02由 極木育兒 發表于 農業

怎麼發現自己的優點

當我們看到孩子願意去做某事即使在父母看來是很費時費力的,但孩子依然樂不彼此的去做,例如遊戲攻關,數個小時的畫畫。又或者討厭或逃避某事,例如預習課本,這裡涉及的就是動機問題。

動機是關乎孩子的行為發生的原因之一,產品設計中利用動機的產生原理,就能夠有效的激發和促進孩子的行為的動力。

學習動機是由一系列學習挑戰、學習目標引導、激發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例如小學一二年級為了實現成為三號學生這樣一個目標,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爭取獲得優異成績。簡單的說學習動機就是激發引導學生行為朝向學習目標靠近的力量。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根據學習動機來源上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在家庭教育中,有多種多樣的外在條件,可以吸引、激勵、誘導學生,從而成為驅使他們積極進行學習的某種誘因或動力。例如父母的鼓勵、完成目標後的獎勵、和其他孩子競爭的獎勵等等,都可能成為激發兒童學習動機的外在條件。

這種由外部因素激發的而來的動機,可以稱為外部動機。

另外,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興趣、信念、理想、好勝心、榮譽感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推動兒童進行學習行為的內部力量。

這種由內在心理因素轉化而來的學習動機,可以稱為內部動機。

內部動機一般比較持久,讓兒童有較大的學習主動性,外部動機起作用的時間比較短。外部動機內部動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互相轉化,內外動機的互相作用共同促成兒童學習行為。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另外積極的情緒與內部動機有著緊密的聯絡。

心理學家西卡森特米哈伊的研究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利於提高人的內部動機,這些混合了興趣、興奮、自信等積極情緒能讓人們發揮更高的水平、表現出更強的耐力注意力和創造力。

著名的積極心裡學家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裡提到積極的情緒主要有快樂、寧靜、興趣、自豪、感激、希望和愛等。心理學家唐納德

·諾曼也在他的著作《情感設計》裡提到情緒會改變人腦解決問題的方式,會改變認知系統的執行過程,積極的情緒是人們更具有創造性的思考,容忍更高的難度。

影響兒童學習能力因素主要有時間、體力和腦力因素。

增加兒童學習能力或產品使用能力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方面可以簡化和明細兒童學習行為,讓兒童覺得目標的實現有章可循層層遞進。另一方面是透過產品的形態、色彩、材質和互動因素提高產品易用性。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一些兒童不願意主動完成的某些學習任務,除了偏好上的原因,更可能是任務的複雜帶來的畏懼、逃避。將複雜的學習目標分解成具體的、簡單的學習目標,提高兒童的能夠完成任務的預期,從每一個小的進步,獲得滿意感,最終把任務完成,增強自我效能感,進而激發其自主學習的動機。

透過設計師有意識地控制形態、色彩、材質等設計元素,引導兒童正確使用產品,並給予及時的反饋告訴兒童正確與否,讓兒童可以積極的嘗試下去。

同時又可以暗示產品不同的功能分割槽、操作的動作,建立良好易用的第一印象,進而提高兒童的掌控感、自信和能力。

觸發物的作用是告訴兒童現在應該做什麼事情,當兒童具備了動機和能力因素的同時才能讓學習行為發生。

當兒童具備較高的動機和能力時,只需要觸發物提醒一下,就能立即開始行動。當兒童能力不足時,需要一個能使兒童任務變簡單的觸發物,這類觸發物兼顧了控制兒童能力因素的作用。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當兒童動機不足時,需要一個能激發兒童動機的觸發物,這類觸發物兼顧了控制兒童動機因素的作用。

觸發物在兒童行為步驟裡承擔的最終作用其實是啟用兒童動機,使得兒童動機產生作用,其作用效果是兒童確定目標,最終驅動兒童的學習行為。

在觸發物的設計上,一些平板電腦上的優秀應用和遊戲軟體做的非常出色。例如遊戲總能觸發玩家連續不斷地產生參與遊戲的行為,直到遊戲結束。遊戲是有一些列確定規則的,玩家參與其中不得不遵守規定作出選擇和決定。

借鑑遊戲的出發機制,我們認為良好的觸發系統應該是連續的。在兒童使用產品過程中,第一步行動過後,產品出於一定的狀態,這種初始的產品狀態也可以是一種觸發物,提醒兒童現在可以進行某種行動了,觸發兒童的第二步行動。第二步行動的結果作為反饋觸發物將觸發第三步行動,如此迴圈下去直到目標完成。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反饋就是一種觸發物。

兒童行動之後的產品狀態稱之為反饋。反饋傳達的資訊是關於兒童過去的行為結果的,兒童可以從這個結果分析自己過去的表現,吸取經驗,還可以指導自己的下一步行動。

兒童行為的觸發物形式多樣,在家庭生活中,媽媽的一句:

“吃飯了”或者看到漂亮包裝的零食就會引發兒童的進食行為。某些限制條件也可以當作觸發物,例如時間限制、次數限制、權力限制等。這些限制的作用是增加挑戰性,讓不怎麼有趣的目標變得有挑戰,增加兒童的動機因素,同時也作為觸發物提醒兒童現在需要馬上行動。

產品形態的形態是最為重要的視覺傳達力的要素之一,也是產品資訊的重要載體。

設計師在考慮形態設計時,並非僅以審美和豐富多樣為目的,首先要滿足的是表達產品的功能和效能特徵。兒童教育產品的功能透過兒童使用得以實現,而兒童能否正確、有效地使用,實現產品的功能,取決於兒童教育產品本身是否匹配兒童認知、喜好、需求。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

隨著兒童的成長,兒童對形狀的辨識性逐漸增強,一般能夠辯認出方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菱形等常見物體形狀。因為低齡階段的思維方式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會把自己看到的不熟悉的抽象圖形和已知的具體實物相聯絡。

學齡期兒童的思維方式由具象逐漸過渡的抽象想,一些抽象的形體或者線條往往能喚起兒時的熟悉感和親近感,即便兒童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喜歡,這源自兒時認知過程中接觸到的產品積累的經驗。

我們認為兒童教育類產品形態設計主要考慮熟悉感、易用性、限制性三個問題。

一般來說,以圓弧線構造的形體在本質上是帶有強烈兒童特質的,例如可愛、童趣、天真等等,可以說是專屬兒童的造型元素,最容易引起學齡期兒童小時候的記憶。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幾乎所有學齡前的兒童產品都是以圓弧為造型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反覆出現。

但是學齡期兒童的自我認同、自我表現等認知的發展,產生了向同伴炫耀、想擁有偏成人化產品的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形態設計時既能夠傳遞構建兒時的那種熟悉感又不能太過於低幼化。這種親近感更容易使兒童產生愉悅積極的情緒,提高學習的動機。

學齡期的兒童對產品易用性的判斷和判別往往透過感覺,像目前市場上的教育產品形態介面過於複雜,兒童需要投入時間學習嘗試,即便學會了操作依然繁瑣,這無疑增加了兒童學習的難度,根據

FOGG博士的行為模型,也就是對兒童的能力因素要求更多。

反之簡潔易用的產品形態則增加了兒童的學習能力,讓學習行為更容易進行下去,產品透過自身的形態語言與兒童進行交流,傳達資訊,幫助兒童確立物理屬性、操作方式和正確的操作行為。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兒童教育產品的易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

形態特徵具有可見性,就是說,兒童一看就能發現這個產品是在何種情況下,呈現出那些功能或可能的使用方式。

對較大的尺寸的介面,可以透過特定的造型或細節的形態相似性來實現特定的使用方式的提示,告訴兒童那裡可以按壓、可以抓握,並引導兒童以希望的方式和方法自然而然的操作。

對一些較小尺寸的介面,一般多與指尖額細部操作有關,包括旋、按、插、推、撥、觸、點、滑動等,這些動作都與具體的形態有密切關聯。例如

“圓”代表可以旋轉或轉動的動作,“凹槽”意味著可以插入卡片等。

第二,

動作的反饋,這種反饋最好是多感官配合的。

兒童的每個動作都得到明確的、及時的迴應,反饋的資訊或結果作為觸發物激發下一個行為的動機,持續進行直至行為結束。

兒童對形態的認知源於兒童的成長過程,其學習動機是什麼?

反饋的資訊一般包括事件動畫、聲音反饋、亮度反饋、色彩反饋、震動反饋等。例如光反饋配合震動反饋,既讓兒童明白操作正確與否,又表現了一種使用的現實感和樂趣。

最後一點是限制性。

兒童教育產品多為電子類的,應該透過產品形態明確物體之間的相互位置,上下前後層面的佈局的含義,操作方向的提示。基於兒童對以往產品的認知,一般正面朝向兒童展示,所以應該把需要的操作和高頻率的按鍵設定在正面,並適當設計的密集一點。同時多用物理結構將操作方法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