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綠水青山出好茶——古丈縣茶產業探秘·品質篇

2022-08-02由 華聲線上 發表于 農業

依山伴水茶是哪裡的茶葉

綠水青山出好茶——古丈縣茶產業探秘·品質篇

古丈縣牛角山茶園裡的採茶場景。 張棋銘 攝

■ 李寒露 劉小軍 石立新

男唱:茶樹葉子清亮亮,

摘張含在嘴裡面,

白天吹得八哥叫,

夜裡吹得姐心慌,

郎想姐兒在心間。

女唱:姐家門前一蔸茶,

年年採來年年發,

頭道採得斤四兩,

二道採得八兩八,

送給情郎小冤家。

春日裡,茶園間,採茶的漢子與姑娘,就用浪漫的山歌相互傳情。唱山歌的地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滋養出土家苗漢寬容和善、熱心豁達、實誠堅韌的神奇之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

古陽河迂迴延伸,千山萬壑間星羅棋佈的茶園,猶如水天一色、碧波萬頃、氣象萬千的綠色海洋。正如從古丈走出去的著名作家彭學明,在散文《古丈茶歌》中寫道:“走進古丈,峰嶺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狹坪是茶。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遠遠望去,到處是茶叢茶垛。”

又是一年春茶季,伴隨聲聲山歌,山頭的片片嫩綠,透過旋律傾瀉到採茶女的小揹簍裡。4月6日清晨,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萬畝茶園浸潤在濛濛煙雨中,儼然一幅淡淡的中國水墨畫。駐足這個遠近聞名的“老知青茶場”,和風吹過,茶香撲面,沁人心脾。

古丈恰處北緯28°到北緯30°之間,境內山巒起伏,小河、溪溝眾多,自然淨化條件優越,植被型別多樣,常年雲霧繚繞,土壤有機質豐富,是全國罕見的氣候上的微生物發酵帶、土壤中的富硒帶、植物群落裡的亞麻酸帶,適宜茶樹生長且擁有悠久種茶歷史的區域。

品質是一種責任和態度。古丈縣分管茶葉工作的副縣長周大釗感慨地說,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是古丈出好茶的先天優勢,而優質的茶樹品種、科學的栽培管理、精湛的製茶工藝,以及古丈茶人的勤勞智慧,則是古丈茶“出圈”的品質保證。

人生草木間。我國第一位“茶”院士陳宗懋,從事茶葉研究多年,在古丈留下了深深的足跡。自2018年開始,古丈透過與陳宗懋院士專家團隊、劉仲華院士專家團隊合作,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締造品質的道路上,湖南省茶葉科研人員先後開展了古丈傳統的小葉茶、黃金茶、矮地野生茶等多個茶樹品種比較試驗,推出獨具外形特徵和品質特色的碧香早、竹葉菊等共6個國家級茶樹良種,在全國推廣。

古丈縣茶葉面積達19。5萬畝,人均茶葉面積1。35畝,居全省第一;有機茶麵積4。8萬畝,以25%的有機率居全省第一。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古丈毛尖”,製作工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祖明、彭繼武、張遠忠、向春輝、向先情、向仍坤、張順蒂等“茶王”聲名遠播。

4月7日凌晨1時,古陽鎮古陽村樹棲柯的一棟傳統民居里,在略顯暗淡的光線下,老茶人向開然還在進行手工製茶的最後一道工序——提毫收鍋。他慢慢地將茶條理順,掌中輕揉,白毫提出後適當攤漫,全乾後出鍋攤涼即出成品。

這批古丈毛尖“本地綠”,會在5個小時後送到古丈茶葉街的早市出售,流向全國各地茶葉市場和消費者茶杯中。有她的地方,就會有清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古丈的味道、武陵山的味道。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古丈毛尖的加工工藝分為攤青、殺青、初揉、炒二青、復揉、炒三青、做條、提毫收鍋等八道工序。以一芽鮮葉炒制的特級古丈毛尖,外形緊細圓直、白毫顯露,色澤隱翠,香氣高銳持久,湯色淺綠,滋味鮮爽醇甘,耐沖泡,具有獨特的口感和芳香,被譽為“綠茶中的珍品”。品質決定了影響,但絕不僅僅是被動符合既定的量化指標。“世界生態古丈茶”這個符號,正在成為價值的結晶和情感的凝聚。

物產豐富的茶鄉,人傑地靈的古丈,碧綠如染的茶園,容納了滔滔流淌的時間,容納了蒼海桑田的變遷,容納了早出晚歸的瑣碎,也容納了遠方遊子的濃濃鄉思。

莫美群,事茶20餘年,攜茶常年奔波於古丈、長沙、上海等地。在“茶窩”里長大的她,家鄉是一種讓她魂牽夢繞的茶香味。事業漸入佳境,高品質的古丈茶,讓她在工作和生活中越發顯得從容、寬厚。在莫美群的記憶深處,茶是讓淡寡的日子變得溫暖、富足和有滋有味的“利器”。

對很多古丈人來說,一杯高品質的古丈茶,無論是香濃四溢,還是淡雅清新,已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多的是被儲存在歲月之中的奮鬥和記憶,深刻雋永,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