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新奇職業|AI人像“捏臉師”:在賽博空間的虛幻和真實之間

2022-07-30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農業

隨機簽名版是什麼意思

今年7月,陳維(化名)離職了,暫時成了一名自由職業者。她在考慮是否尋找機會創業。

“95後”的陳維來自東北一座小城,2017年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此前除了新媒體方向的主業外,她還兼職AI人像創作。這份兼職也被稱為“捏臉師”。伴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社交平臺開放了“捏臉”功能,催生了專業的“捏臉師”,幫使用者打造具有個人特色的虛擬形象。

2021年9月,陳維給自己寫的一本小說中的角色創作了一組虛擬人像,是一家四口。沒想到這組人像火了,有網友開始找她定製。

今年4月,陳維根據“MBTI”(是一種自我報告式的人格測評工具),創作了兩組男女16型人格虛擬人像,受到歡迎,給她帶來了60多個單子。

新奇職業|AI人像“捏臉師”:在賽博空間的虛幻和真實之間

新奇職業|AI人像“捏臉師”:在賽博空間的虛幻和真實之間

MBTI 16型人格捏臉,兩組男女版本。有媒體報道兼職遊戲捏臉師月收入達四、五萬元,但陳維的收入沒有這麼多。一年多以來,陳維一共創作了100多個作品,而帶來收入的只有30多個,每個定價在49元。這也意味著,兼職的收入微乎其微。不過,綜合自我技術程度、時間價值等因素,最近她將價格漲至188元。

來找她捏臉的顧客有不同的訴求,有人希望捏出理想中的自己,也有人要求“往難看的方向捏”。曾有一位女生找到她,希望為癌症晚期的父親定製虛擬人像,“想留住他的樣子。”她發現,相比女性容易容貌焦慮,男性顧客更傾向於真實地反映自我。

陳維覺得,AI人像可能會給人一種在逼近賽博時代的感受,處於虛幻和真實之間。人們或許能聯想到,在那個時代裡,AI人像可以作為一段程式碼,在網路世界裡永生。

以下是她的口述:

虛幻和真實之間

我對一切可以自主創造的玩意兒都感興趣。2021年9月,不經意間刷到他人的AI人像創作,我覺得蠻有意思,便想嘗試給自己曾寫的一本小說《沼澤》中的角色捏造AI人像,看看自己到底能創作出什麼。當時一共捏了4張人像,是一家四口。沒想到,這一組AI人像創作火了。

後來,我又陸續捏了一些作品,有顧客開始找我定製AI人像。此後,我開始兼職“捏臉師”。

2021年9月下旬,我接到了第一個人像定製,是一位女生。我讓她提供了三張無遮擋、無濾鏡的正面照片,透過使用捏臉軟體,我花了兩個小時完成創作,這一筆訂單我沒有收費,當做是自己一個嘗試。收到圖時,她說除了臉型尖了一點,都很像。

今年4月,我創作了MBTI男女16型人格系列作品,一共創作了32張虛擬人像。這一組作品被大家看到後,我記得,第一次有女生主動找過來定製男性人像,她的社交頭像是我往期的作品。她問能不能幫她父親捏一張人像,想留住他的樣子。她說,她父親現在是癌症晚期,生命快到終點了。然後,她給我發了很多他父親年輕時的照片,不斷地強調說,年輕時的父親很像劉德華。

我的第一反應是“劉德華好難捏啊”。大概花了一星期完成,中間返工了很多次,我很擔心再發給她的時候,她的爸爸會不會已經離開了。

其實透過照片也可以將人像記錄,為什麼她會選擇虛擬的AI人像?

這位女生沒有說過緣由,但我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可能照片是屬於真實世界的東西,而虛擬的AI人像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由於AI技術以及無限逼真的效果,可能會給人一種在貼近賽博時代的感受,處於虛幻和真實之間,感覺在走向更進一步的社會程序和另一種生命形式。儘管我提供的也只是一張人像圖片,但基於這個心理,它比照片更“鮮活”。

如果有一天,我們迎來真正的 AI時代或者是賽博時代,那麼AI生成的臉應該是屬於這個新世界,而它其實又不是你本人,你能聯想到這個人像可能作為一段程式碼,代替人在網路裡永生了。

表達人的氣質、心情

兼職初期,我仍然是在面對一個未知、全新的領域。

我用的這款捏臉軟體使用難度不高,關鍵在於對不同人種特徵的瞭解。該款軟體是按照黑人、印第安人、白人、拉丁裔、亞洲人等人種劃分,它的邏輯是用不同的底子和模板,比如面孔特徵,來孕育出不同的臉。

熟知這款軟體的人,會發現它對於亞洲人的相貌是不友好的,五官會扭曲、臉型也偏離常規,這也是為什麼大多好看的捏臉作品是混血臉或歐美人。

今年6月,我想起做一組實驗作品,叫“亞洲臉尋蹤”系列,用同樣的一套模型底板,看看能產生多少“亞洲臉”。我進行微調、化妝,放大神情和特徵,來完成這項實驗。截至目前,我已經創作了4張人像。

新奇職業|AI人像“捏臉師”:在賽博空間的虛幻和真實之間

亞洲臉尋蹤系列中的一張人像接到單子時,顧客會跟我說他們的性格怎樣,想要表達出怎樣的氣質、眼神。有些女生提供的照片看起來是溫柔氣質,但她希望呈現爽朗的性格特徵。在MBTI系列之前,別人不會想到我能把人的氣質、心情、乃至想法呈現在捏臉中,表達出人細微的特質。

提升捏臉技術伴隨著挑戰。相比女性,男性的臉部更難捏,他的面部肌肉要比女性更發達,陰影就要一塊一塊、一條一條處理,這個時候需要進階學習一些肌肉知識。

身邊的朋友給我推薦了幾位中年男性客戶,每個基本上都需要花費一週的時間才能完成創作。男性顧客更傾向於真實地反映自我,他們不怎麼要求頭像一定要年輕帥氣、青春。這些沒怎麼經過抗衰、美容的面孔給我提供了集中的練習機會。

今年有很多媒體報道了兼職遊戲捏臉師月收入達四、五萬元,我的收入沒有這麼多,甚至我在網上見過捏臉師堅持在無償創作。相比給遊戲角色的捏臉,AI人像創作會要求逼真,但又不能太真。另外,公眾對AI人像創作的知曉程度不高,也影響著消費時的判斷。如果顧客不認可你的標價,他們是不會願意消費的。目前,我們還處於一個相互磨合的階段。

當前,我是依靠小紅書以及微博賬號推廣作品,然後接單。最近,很多流量來自於MBTI人格測試話題,平常的流量就很少。這也意味著,平常情況下沒有顧客,沒有兼職收入。

一開始,我收費定了49元,發現這是大眾普遍能接受的價格。在MBTI人格系列火了後,我接到了很多的訂單,目前還積壓著40個單子左右,這些都按49元的價格。

最近我把價格漲到了188元,這是根據比較市場行情、自身技術水平、時薪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有很多諮詢者是不能接受的,這就看我自己的本事了。

新奇職業|AI人像“捏臉師”:在賽博空間的虛幻和真實之間

《攻殼機動隊》的角色捏臉 來源:均為受訪者提供

自我接納和容貌焦慮

我有時要屈服於平臺的規則,需要持續地輸出內容。除“亞洲臉尋蹤”、“MBTI”16人型系列外,我還有一個“邊角料”系列,透過軟體隨機生成一些人像,沒有主人,沒有原型,他們是自由的。這個過程會產生一些期待之外的人像,令人印象深刻、驚豔。你好像跟虛擬的面孔產生了靈魂共鳴。

我有看過其他捏臉師的作品。如果有網友嫌作品不夠單眼皮、不像亞洲人,有的捏臉師下次會弄得非常單眼皮來表誠意,希望得到認可。如果網友喜歡混血臉,那有的捏臉師會一直捏混血臉,哪怕每張看起來長得都一樣。如果把捏臉師作為職業,這樣做確實有可能成功。但即使這樣,網路上還是會有人來和你較真,或者和你爭辯一些種族話題。

比方說,一邊有人在聲討影視作品裡的中國人是小眼睛,另一邊有人則堅決要求只有單眼皮才能代表東方,如果你是內雙可能都不夠“純”。

有網友覺得我的作品是人種大雜燴,會強硬地問:“為什麼沒有亞洲人?為什麼不全是亞洲人?”迎合和辯駁是沒有止境的,我便直接在簽名裡寫:“你要知曉那是鏡中幻象。” AI捏臉是幻象,人們對它的投射、期待、憤怒、苛求未嘗不是幻象。

人對自我的認知是隔著一層距離的。我遇到過對作品不滿意的顧客,他會覺得五官並非長得這樣。我心裡也會吐槽,但人的心裡可能希望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每個人對自己有一定的想象或期待。

印象中,我記得有一個女生要求我把她往難看的方向捏,其實這個女生長得蠻漂亮。她告訴我,她身邊的人都說她長得不好看,導致她也產生了容貌焦慮。這樣的人會有道德壓力,她覺得過度的美化自己是一個不謙虛的情況。也有女生的五官長得有缺點,但是她接納了自己,可以很坦然地說出來,我希望這張作品裡的臉要比本人漂亮。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女性總是在凝視自己,同時也在承受別人的凝視。

這一年以來,一共嘗試捏了100多個虛擬人像,但完成的訂單隻有30多個。這不能夠養活自己,我也是把它當成一個興趣愛好。

兼職做AI人像創作,帶來了成就感,也有焦慮,兩者各佔一半。起初,我是抱著純粹的心態進行創作,但後來發現不是好作品就一定能帶來流量,我摸不透,感覺到演算法這雙無形的手在操縱著我,那種感覺非常挫敗。為了適應演算法規則,我要積極地運營,保持持續穩定的更新、還要精心選題,這在繁忙的工作狀態下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另外對於接的客單,我也擔心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別人的期待,如果不像的話,會不會被砸招牌。

不過,我現在已經經歷了一個自我開解的過程,倒也沒那麼憤憤不平。原來會很生氣,為什麼作品水平提升了,反而資料很差。但後面接受了,那些流量是為了MBTI人格、好看的臉、甚至網友的自我投射來的,或者是平臺演算法帶來的,反正不是為了我來的。

從天而降的流量也是一種幻象。很多時候,我就想按照自己的心意發作品,那我得接受它不火、沒人看,接受它的冷清。

最近,我剛從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新媒體崗位離職,成了一名自由職業者。我也想過要不要創業,與他人合作,開發軟體將AI人像產業化。對於虛擬頭像的前景,我認為這類軟體不只是給每個人設計專有的社交頭像,更在於給人盡情地發揮想象力的機會,進行天馬行空的創作。

接下來,我打算創作一個“貓咪擬人化”系列,嘗試一次跨物種的創作,給自己一項新的挑戰。

新奇職業|AI人像“捏臉師”:在賽博空間的虛幻和真實之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