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羅永浩的社交退場,「大嘴」們的隨風飄零

2022-07-22由 馮侖風馬牛 發表于 農業

怎樣組建組織的公關部

羅永浩的社交退場,「大嘴」們的隨風飄零

封面圖 | 羅永浩

文|風馬牛(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羅永浩在新浪微博待了近13年,於2022年6月13日宣佈退出。他的最後一條微博寫道:「感謝大家在微博上近十三年的陪伴,這是一段無窮無盡的黑暗旅程,也是一段充滿溫暖、喜悅、幸福、友誼和真愛的明亮旅程。我會用我的餘生,永遠記得後者。」

又一位「社交退場」的企業家。這幾年,除了仍堅持在微博上釋出新產品預告的雷軍,和仍樂此不疲分享退休生活的王石,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在社交媒體上變得沉默。

01

在宣佈退出新浪微博前幾天,羅永浩還在直播間吐槽蘋果,「我要是去做他們的產品負責人,這公司肯定能造福無數人,上去三個臺階不止……不是我非要自己做老闆,問題是蘋果不來啊,所以我只能想辦法收購他們。

」一如既往的「敢說」,使得幾天後的突然退出令人錯愕。

直到最後一刻,羅永浩還是那個羅永浩。

羅永浩的表達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老羅語錄」時期、牛博網時期和微博時期。羅永浩三次都踩準了時代脈搏。

「老羅語錄」在網路上走紅的那些年,正好是網際網路在中國剛剛興起的年代。

1999年天涯社群上線後,網路社群文化捧紅了不少初代文人網紅。網紅時代的來臨,也將羅永浩作為一個符號推到了時代的大潮前。

2006年,從新東方離職的羅永浩找到朋友黃斌寫了一個簡單的部落格程式,這就是最初的牛博網。2006年8月1日牛博網開張,最早的一批入駐作者有王小峰、張立憲、連嶽、柴靜等人。牛博網成為羅永浩這段時期的表達載體,他邀請作者的根據是「文章寫得牛」,而且,牛博網沒有自我審查機制。成立伊始,牛博網就帶有鋒利、自由、精英的氣息,一大波知識分子圈地在此。羅永浩沒想過牛博網商業化的問題,21世紀初的網路言論自由在天涯與牛博網得到了最大的釋放,那成為文藝青年們最想夢迴的年代。

同樣是在2006年,百度空間、網易部落格相繼成立,而在前一年,新浪部落格誕生。中國的部落格時代開啟,部落格內容也延伸至各類公共議題。

部落格網、部落格大巴等一大批創業公司崛起。

2008年底,南方週末致敬年度傳媒人物,選擇的是羅永浩,致敬理由是:羅永浩創辦的牛博網正在成為一個意見領袖的聚集地,一個獨立、客觀且閃耀著智慧之光的意見平臺……他證明了一個容許自由思考的言論空間本身是多麼重要。

2009年,因言論尺度過大,牛博網的境內域名遭到遮蔽,羅永浩的工作重心轉向「老羅英語」。同一年,新浪微博上線,曾經部落格點選量過億的韓寒入駐新浪微博,發了一個「喂」,引來5500次轉發和11000次評論。羅永浩在2009年9月7日凌晨2點37分發出了第一條微博,內容是:試試。

有意思的是,羅永浩在微博告白了關掉牛博網的原因:「跟理想、信念、堅持之類的,以及運營成本都毫無關係。真正的原因是,現在沒什麼人看部落格了。」

2013年,牛博網徹底關閉,伺服器上的那些博文成為歷史。

部落格式微後,羅永浩第一時間成了微博KOL。縱覽他的13年微博生涯,砸西門子冰箱、與方舟子對戰、「約架」王自如、懟科技記者、懟蘋果……從維權英雄到手機創業者,他一直保持著對抗性。錘子科技成立的頭兩年沒有公關部,對外呈現完全靠羅永浩與媒體、大眾「短兵相接」。2014年公關部組建後,一個重要的議題是「控制羅永浩微博的使用權」。

羅永浩稱自己「骨子裡其實是內向的人」:去KTV唱歌坐在底下不唱也會緊張到冒汗,剛到新東方上課時,他上講臺之前害怕得流汗,「只能硬著頭皮多出幾次醜才能熬過前面的階段。」後來做了錘子科技,釋出會之前他口袋裡都揣著硝酸甘油,壓力過大使他心臟不舒服。

但他始終牢牢把握著表達的權利。

02

羅永浩似乎不太信任媒體,其微博的保留節目,就是點評有關自己的文章。

2018年11月,網易一篇《錘子生死劫》指錘科陷入資金荒,羅永浩轉發並指責報道嚴重失實,將起訴。而這年年底,位元組跳動收購了錘科,羅永浩欠下6個多億。

2019年4月,羅永浩評價《羅永浩曾經深刻地改變過這個世界》:「比起被當成悲劇英雄,我更喜歡被當成失敗的小丑,否則我就留下一個偉岸的身影高高興興退休了。」那時,手機創業失敗的羅永浩進入了新的賽道——電子煙。

2020年4月1日,羅永浩開始直播還債。2020年10月,《人物》採訪了羅永浩,稿件出來後,羅永浩轉發了人物採訪稿《羅永浩最後一個倔強的人》並作出評論:「沒太多新東西,真正可貴的地方在於,這是罕見的、離真相最近的媒體稿。」

在那次採訪中,他直言不諱地表示不喜歡上一篇《人物》關於他的稿子,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說:「我初期對細節事實特別有潔癖。你上一次沒采訪我寫的那個(稿子),如果是2002、2003年寫的,我一定把你收拾到後悔寫那篇報道為止。」

2022年3月,中國企業家寫了一篇《羅永浩「真還傳」大結局》,預告羅永浩6。7億債務預計下月還完。羅永浩轉發了這篇文章,指出了其中的細節錯誤。

今年6月13日,一場有預謀的社交退場,羅永浩「欽點」了財經媒體《晚點LatePost》的文章,作為他告別社交網路前最後一次公開採訪,文章表現形式為對話。而在《晚點LatePost》釋出文章後,羅永浩又用自己的公眾號再發了一遍文章,並在標題上標明「無刪節版」。《晚點LatePost》則在文中直白地指出:部分回答經羅永浩本人文字修正。

一個極度需要表達自我的人,極低可能透過別人的話語來塑造自己,而更傾向於「近身肉搏」式的自我表達,哪怕這種表達無論對個人還是公司而言,都充滿了風險與血腥。

這大概是微博雖然令羅永浩痛苦,但他仍牢牢把握微博作為表達出口的原因之一。

羅永浩唯二肯定過的媒體人可能只有柴靜和財經作者劉潤,前者是他在牛博網時期的老相識,後者則在他第一次直播後寫道:「直播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只是老羅通往夢想的盤纏。」羅振宇大概可以算半個——2017年,羅永浩與羅振宇聊了9個小時,形成了訪談節目《長談》。《長談》給了羅永浩一個機會,「讓創業者踏踏實實把話說完。」

羅永浩在今年6月GQ的採訪中說,他很佩服喬布斯,「他請了那個人做他的傳記作者,但是他不要求看稿子,他也不想看……誤解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說自己不一定這麼想得開。

03

社交平臺一定程度上是羅永浩自我表達的視窗,這對其他同時期的企業家而言也同樣。

可以說,社交平臺所透露出的企業家形象,是在企業公關圍追堵截般的包裝裡,裂開的一條縫。

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寫道:「在中國,這年(1988年)第一次出現了企業家這個名詞——它第一次出現在《辭海》上的時間是1989年,之前,他們都被稱為廠長或經理。」那麼中國企業家的表達史大概也可以從那時算起。

「初代企業家」的自我表達往往透過官方渠道。

譬如王健林,2011年的全國兩會上,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王健林提交了一份建議減少奢侈品進口關稅的提案,為了保證提案的權威性和事實性,他個人出資了百萬元聘請尼爾森公司在境外進行調查。結果是,此建議未能落實。在次年兩會上,感到提案遭遇冷落的王健林直言不諱地表示:「他們(財政部)是在糊弄我。」

低調也是「初代企業家」的一大特徵。

任正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拒絕接受任何採訪,而將所有社交精力都給了電信部門,自我表達則獻給了《華為報》和心聲社群。任正非高頻率出現在媒體面前,則是2018年孟晚舟事件發生後,華為陷入危機時。

而當網際網路時代來臨,與羅永浩的表達史相呼應,企業家的表達渠道也趨於多樣化:段永平開始在網易寫部落格,王石開了個專欄「王石online」……

2009年後,微博成了網際網路企業家們發聲的平臺。羅永浩在微博的活躍期,同樣也是企業家在網路上存在感最強的一段時期。2009年上線的新浪微博,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平臺,人聲鼎沸。

「抄來抄去,吵來吵去」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的兩大特色,其中最「吵」的,就是微博,名副其實的「大嘴」誕生地。

劉強東在微博跟凡客陳年結過樑子,跟噹噹李國慶三天兩頭吵,炮轟過「VC教父」閻炎,被媒體評為「金噴壺」。他還會突然披露京東管理層尚未達成一致的策略,會曬劈柴、做飯的生活照,自如地運用微博。2011年11月16日,他在微博寫道:「我不是大嘴,我只是一個不願隱藏內心的人!以後誰說我是大嘴我和誰急!!」熟悉的多個感嘆號表明著這條微博的確出自本人。緊接著2011年底,他便因壓力大關了微博,不過,8個月後,他又回來了。

周鴻禕和雷軍吵得也很精彩,微博成了他們愛恨情仇的備忘錄。

2011年,周鴻禕放話說「要給手機圈添堵」,2012年360特供機發布後,周鴻禕和雷軍爆發口水戰,雷軍毫不客氣地說「如果產品真的過硬,就不用天天靠嘴巴到處罵人活著了」,周鴻禕則評價小米是機霸,欺行霸市。

和雷軍吵得最厲害時,周鴻禕在微博說:「有人批評我,說和雷軍對掐影響了企業家形象。不對,消費者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辨別手機好壞的能力。消費者能辨別資訊的真偽。但沒有交火,資訊就會被掩蓋,被忽悠的只有消費者。」

財經評論員馬光遠說:「不怕企業家吵架,怕的是他們一起喝茶。」可在2015年,劇情掉頭一轉,周鴻禕在微博上曬出與雷軍午餐合照,「紅衣大炮」似乎在向「雷布斯」示好,只是對方並未熱情迴應。

多年糾葛,群眾在微博有了追劇的感覺。

那個時期,社交平臺上企業家「大嘴」含量極高,各種聲音交叉,那大概是企業家最貼近公眾的一段時期,也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最為活躍的一段時期。

04

企業家們的社交啞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劉強東明尼蘇達了,周鴻禕在羅永浩口中已經「老了,慈眉善目」了,同時在微博與飯否活躍的王興也「沉默」了,最後,以羅永浩退出微博為小結,「大嘴時代」終究是過去了。

如今,網際網路的初代與二代廝殺都已落子,能軋出個「喂」就已經不錯了。

參考資料:

1。《羅永浩錘下那個理想主義者》,作者:謝夢瑤

2。《羅永浩最後一個倔強的人》,作者:謝夢遙

3。《對話羅永浩:再創業可能後悔,不再創業百分之百後悔》,作者:陳晶姚胤米宋瑋

4。《對話羅永浩:我希望做一個冷靜版的項羽》,作者:衛詩婕

5。《GQ報道|羅永浩:我一定不會坐視我的命運走向悲壯》,作者:衛詩婕

6。《魯豫有約》專訪羅永浩

7。《我的奮鬥》,作者:羅永浩

8。《激盪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作者:吳曉波

9。《王健林:萬達廣場的背後》,作者:周璇

10。《復點劉強東玩微博的這兩年:走火入魔的「大嘴」營銷》,作者:崔西

圖片來自網路

本篇作者 |

王十二

主編|

王滔

編審|

陳潤江

顧問|

王淑琪